陕州区原名陕县,于2015年3月正式更名陕州区,为三门峡市市辖区陕州区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地处豫、晋、陕结合部,与渑池县、灵宝市、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三门峡会改名陕州区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门峡会改名陕州区吗(陕县撤县设陕州区)

三门峡会改名陕州区吗

陕州区原名陕县,于2015年3月正式更名陕州区,为三门峡市市辖区。陕州区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地处豫、晋、陕结合部,与渑池县、灵宝市、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

历史沿革

据资料显示,在陕县这块土地上,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息繁衍。新时期时代(距今6000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部族群落,主要分布在陕县西张村、菜园、窑头、人马寨、张汴、西王等地。

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陕县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陕地属商朝。

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分封焦国、虢国于陕境,陕地先后属焦、虢。尔后,陕地成为西周初期两大统治区域的分界线。“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这就是著名的分陕而治。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公元前775年,“虢人灭焦”,陕地归虢。公元前655年,虢国为晋国所灭,陕地属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陕地分归魏国。

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陕县。此后,秦国与魏国在陕地多次征战,陕地时而属秦,时而归魏。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灭亡,陕县地域从此归秦,隶属三川郡。

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陕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000座院子,遗存下来最早的院子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

空相寺

空相寺古称定林寺,俗称西山寺、熊耳寺,又名达摩塔院。位于陕县西李村乡境内。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被誉为中州四大名寺。

空相寺的得名,源自创立中国禅宗的达摩大师。公元536年,达摩大师讲法时安然圆寂,葬于定林寺,寿150岁。粱武帝萧衍为表彰达摩大师无量功绩,亲自撰文树碑。其弟子出于对大师的崇敬之情,演绎出大师“西归”之说:称东魏使臣宋云见大师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携只履西归,定林寺只留下了另一只鞋子。为此,魏孝静宗特令,将定林寺改为空相寺。

石壕古道

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古道略呈西北、东南向。当年唐朝大诗人杜甫路过这里,曾写下著名的《石壕吏》。2014年6月22日,崤函古道石壕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安国寺

安国寺位于陕县西李村乡,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称琉璃寺。安国寺始建于隋,历代均有修茸。寺院依山而建,以火墙为界分为前后两处院落,包括山门、前、中、后佛殿三重及正殿,另有经房、禅房、钟楼、东西莲池和石碑经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两块。院内总面积2728平方米,其砖雕、木雕制作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豫西地区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体之一。198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风景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三门峡市区南20公里处,总规划面积78.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8%,森林蓄积量50余万立方米。已建成森林游憩区、红叶观赏区、水上游乐区、蝴蝶谷景区和甘山文化区五个景区。境内最高峰甘露峰海拔1886.6米;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18000个,最高可达80000个,是中心城市市区的100余倍;设有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山地自行车驿站和甘山滑雪运动中心。2014年5月,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示,成为陕县首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雪花谷景区

雪花谷景区位于陕县店子乡境内,距三门峡市50公里,距陕县县城70公里,从连霍高速公路三门峡出口或陇海铁路三门峡站下车,可直达景区,行程50公里。2004年8月经省旅游局批准设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