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寄生虫,可能描述会令人不适,敏感的朋友可以划过了!

“吃了五个,过了有大半月后肚子里感觉到阵阵的刺痛,不过很轻微,也很短暂,还能忍受”;

“今天拉出来一条虫虫,我的宝贝活了,以后不吃辣椒了,先把虫虫养大再说”。

看到这个描述的朋友一定有些纳闷,这到底是啥啊,为啥几句话就能让人汗毛倒竖?你没看错,这曾是非常流行的“蛔虫减肥法”。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

方法很简单,网购一个含有蛔虫卵的胶囊,然后就水吞服,然后在静静地等待半个月左右,就能在肚子里养出“一群”蛔虫,然后它会将你吃下去的大部分营养都吸收,达到很多女生都要求吃不胖的目的。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2)

听上去似乎很完美,并且我们也曾听说蛔虫寄生过多导致儿童营养不良,而这个致命的问题恰恰就是爱美、要求保持身材的现代女性梦寐以求的,因此蛔虫减肥曾一度占据热搜。

自己都在吃,现在减了16斤,除了有些轻微腹痛外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胃口反而比以前更好了,一旦减肥成功,去药店买个几块钱的打虫药就可以了。

这是卖家自己现身说法,其诱惑无疑是巨大的,而且销量还相当不错,也有很多买家留言减肥成功,搞到很多“微胖界”人士都跃跃欲试,但问题是真的安全吗?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3)

蛔虫的功能:只给你减肥?

笔者非常佩服这些减肥人士的勇气,先避开是否安全不论,蛔虫的恶心估计上了年纪的朋友应该是心里有数的,因为它不止会拉出来,还可能钻出来,不仅从肛门出钻出来,还可能从嘴巴里钻出来,居然有人将这种寄生虫卵吃下肚,这个操作,种花家实在无法接受。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4)

蛔虫的中文全名为似蚓蛔线虫,是一种很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属于线虫动物门,最长可达35厘米(0.35米),全球大约有16%以上的人口受到蛔虫病的困扰,主要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区域。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5)

蛔虫有些像蚯蚓,但其身体更长,一般会灰白色或者带一些肉色,蛔虫一般存在于胃肠道中,当蛔虫数量巨大时它就会与人体抢夺营养,从而导致人体吸收不足,而这就是减肥人士想要的,但蛔虫的危害远不至此: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6)

蛔虫存在为何会引起轻微腹痛?因为它们会损伤肠道黏膜,导致消化和吸收障碍,还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的吸收。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7)

另外肠黏膜损伤和肠壁炎症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导致腹痛、恶心呕吐以及消化不良等,有的患者可能还伴随着超敏反应。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8)

相信减肥的朋友一定觉得不就是这点反应么,姐们就差吸脂减肥了,还怕恶心呕吐?其实想要真正了解蛔虫的危害,必须得了解下它的寄生过程!

蛔虫的寄生过程

成年的雌虫每天能产2万个卵,排出的卵会在肠道中和雄虫的精子受精,从而成为受精卵,随着人体排便,这些受精卵以及未受精卵都进入大自然这个环境。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9)

受精卵在自然环境中需要发育成具有感染性受精卵大约需要3周时间,受精卵呈宽卵圆形,大小为(45-75)×(35-50)μm,壳透明但比较厚,能保护受精卵,能在恶劣环境中存活长达6年。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0)

如果吃了受到沾染的瓜果蔬菜,或者不洁净的饮用水源,又或者因为没洗沾染了虫卵的手,取用食物时,受精卵会重新进入人体,在人体的十二指肠中孵化,然后穿过胃肠道壁进入静脉或者淋巴管,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1)

在肺中继续发育10~14天,然后穿透肺泡,沿着支气管上升到咽喉部位被再次吞食,但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此时有咳嗽,那么可能就会存在于痰液中,如果是减肥的美女和男朋友羞羞那么会通过口腔液体交换从而“传染”。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2)

这些被重新吞咽到胃肠道内的幼虫会继续发育,只需2~3个月即可成虫,一条成虫可以存活大约1~2年,在这个过程中会排出千万级别的虫卵,所以家里如果有人感染了蛔虫,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

蛔虫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蛔虫并非只是会老老实实呆在胃肠道中,它们会到处乱钻,特别是在一些爱吃辣人士的辣味刺激下,蛔虫也对这种环境非常不适,所以会进入胃肠道相连的器官,比如胆道、胰管、阑尾等形成并发症,导致胆道蛔虫病、肠梗阻,甚至穿通肠壁,引起肠穿孔,导致腹膜炎等。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3)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罕见的症状,

比如在NCBI在2014年的一篇标题为“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of ascariasis in trauma patien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的论文中有几个典型的案例,各位不妨一阅: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4)

这些患者中导致意外或者并发症死亡的有3例,另一个ScienceDirect上的论文中也有案例是因为蛔虫堵塞气道导致死亡。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5)

除了各国的案例外,我国也有不少蛔虫引起的奇特致死案例,比如1982年中华儿科杂志上刊登了一例肺脉内蛔虫栓塞致死案例,致死原因是蛔虫钻入右心室和肺动脉,这真是相当可怕的过程。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6)

看完这些案例后,各位还有动蛔虫减肥的心思吗?尽管这些案例都很久远,并且比较罕见,但只要你遭遇了这种罕见病,那就是100%,所以奉劝各位,事前三思总比事后后悔要好得多。

为什么以前几乎人人都有,现在几乎绝迹?

相信各位应该是发现了,这些案例都比较早,因为近期关于蛔虫病的案例确实不太好找,尤其是死亡案例更是罕见,但在当年,蛔虫的可怕真是让人发憷啊。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7)

比如就有朋友在关于蛔虫的帖子中留言称,当年PP发痒,不小心就跩出一条正在扭动的蛔虫。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8)

还有一张紫禁之巅的图,太有画面感,放在留言中

也有朋友则称拉出的粑粑中有会动的虫子而吓得大哭,更有朋友则称是呕吐物中发现了蛔虫,然而被封为王者的朋友称他的二哥鼻子发痒钻出一条蚯蚓样的虫子,当时还不知道是蛔虫,将虫子从鼻子中拉了出来。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19)

各位脑袋中有画面了吗,PP发痒了吗?鼻子中有没有异物的感觉?肚子里是不是开始隐隐作痛?估计再说下去要恶心到睡不着觉了,别怕,现在的小朋友中要找出个有蛔虫病的,那真是稀罕事了。

蛔虫究竟是怎么消失的?

到上世纪80~90年代为止,我国的蛔虫感染率还是很高的,比如1990年我国蛔虫感染率为44.94%,农村地区更是高达60-80%以上!

1991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制定下发《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试行)。方案指出,在“感染率高于40%的地区,每年2次在中小学校集体服药驱虫”。

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当年上学的小朋友人人都有宝塔糖吃。甜甜的,还薄荷味,吃了学校里发的还不够,还想要偷吃!笔者也吃过,味道确实不错,特别是当年条件比较艰苦,小朋友对甜味的东西有着执念一般的追求。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20)

吃“宝塔糖”大家都喜欢,但拉出一大堆蛔虫却是可怕的记忆,而且有时候挂在屁股上一半,上不上,下不下的,那可能是最恐怖的经历。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21)

人体是蛔虫的最终宿主,没有中间宿主,但蛔虫寄生的不只是人体,还有猪和狗等,其中猪寄生的蛔虫也能寄生人体,并且两种蛔虫还能杂交。所以给人驱蛔虫的同时还要对家畜和宠物驱虫。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22)

驱虫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当然另一个则是卫生习惯的养成,农村家庭养猪在2000年后大幅削减,抽水马桶的推广,粪口传播的途径被阻碍或者中断,这也是蛔虫感染比例大幅削减的关键因素。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23)

现在蛔虫的比例从早期44.94%已经下降到了零点几,而且还是中西部的调查数据,东部沿海的比例更低,比如湖北省卫健委主办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2019年的资料: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24)

年轻人比例很低,这表示已经蛔虫问题已经深入人心,想要卷土重来就很难了,当然各位也不要掉以轻心,比如“蛔虫减肥”这种是绝对不可取的。

延伸阅读:蛔虫缺氧能活?为什么不会被胃酸消化?

蛔虫确实能在厌氧环境下生存,但蛔虫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两次有氧环境,一次是受精卵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虫卵阶段,需要潮湿有氧环境(在外界),而另一个阶段则是受精卵孵化后幼虫发育阶段(在肺泡内)。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25)

蛔虫的厌氧代谢过程

成虫后的蛔虫可以在无氧状态下生存,但人体肠道内仍然是一个少量氧气的环境,不过蛔虫是通过苹果酸歧化来获得氧化还原平衡,并使用红醌提供电子来还原延胡索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文末会给出引用链接(1)。

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有蛔虫(90后都被蛔虫吓大的)(26)

它不被消化的原因是蛔虫的表层有一层角质层,会分泌出一种蛋白,不会与酸碱以及消化液和消化酶反应,所以能背面被宿主的胃肠道环境消化了,但当它被切断时就会失去这种保护,不过在胃肠道内怎么可能会有东西去切断呢?

参考:

1、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Major-metabolic-pathways-and-electron-transport-chain-in-mitochondria-of-the-adult_fig4_225293040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5910720300335

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163807/

4、https://www.cdc.gov/parasites/ascariasis/biology.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