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遐思》教育的三重境界),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孔子教育最高境界是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孔子教育最高境界是什么(教育家们为什么理解不了孔子)

孔子教育最高境界是什么

(《未来教育遐思》教育的三重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专家公认的解释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喜爱得放不下,或更喜爱)的人。”

这样牵强附会的解释只能说明大家对孔子的意思并不理解。“好”就是爱(喜欢),乐就是喜乐,两者似乎并无根本的区别与承继关系,最多是喜欢与持续喜欢的时间差别,而且喜欢不被应试教育阻碍,是会自然持续喜欢的。如果孔子只是如此认识,就太少看孔子了,他决不会为了这种认识而如此郑重说这句话,他应该是感受到了“爱因斯坦快乐”。

“爱因斯坦快乐”是《未来教育遐思》(长诗《教师之歌》是其卷尾诗)的研究成果,它是《未来教育遐思》的“教育三重境界论”的一部分。只有了解它,才能真正理解孔子在二千年前的伟大发现。

教育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有教无类,大家能有书读。中国基本完成了这个理想,取得了伟大的成绩。缺点是普遍的应试教育,学生没有深层次的读书乐趣,不愿意学习,现在中国中学生应该没有一个人沉迷于教材,简单的中考毕业证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依赖补考甚至不补考放水。

第二重是读书乐,人人成才。这必须让高考制消亡,《未来教育遐思》的“学分团制”能够让高考制成为无用多余。“学分团制”下,毕业证不再由学校发放,老师一般只教一本书几个学分,四五个教同样学分的老师带领四五十个学生组成学分团学习那几个学分,学习不再限于教材,人类任何文明成果可入学分。到处是优质教育,教育平等真正实现。游学与选课自主。(具体内容搜索今日头条大华子的“学分团制与人人成才”“未来教育下怎样达到人人成才”“学好教材的最佳方式是允许学生不学教材”等一些文章)。

第三重是“爱因斯坦快乐”,它是第二重运作的升华,表现为学习与创新结合,学生创新力蓬勃暴满。

“爱因斯坦快乐”就是因知识而痴迷,而不断追逐、深究该知识有关内容,并因此想象、思维甚至创造。在整个学习与思绪中,快乐至沉醉,以至老师认为这个人迟钝、封闭、愚昧、苦闷、交际能力差……而实际上他却正私私地乐着,而且不是一般的快乐,这种忘我的快乐,让他不知道回家的路,不知道钱的概念,不知道衣物形象之美……但推动着他进入知识的海洋,生成创造的翅膀,飞向科学的天堂……

在“学分团制”代替高考制之前,能够感受到这种学习极乐的人少之又少,孔子有这么多思想创造,他应该已经入了其门,所以才有“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表述。

应试教育是强迫式教育,决不会允许学生沉醉于某种知识(沉醉通常是几日几十日的浸于其中),现在中学生已经无一人迷醉于教材,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差。应试教育是教育之大害,不仅阻碍学生的知识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美德养成,一个没有热爱的人,一个不能广泛正能量接触的人,是难以养成美德的。

应试教育不符合任何教育规律,《未来教育遐思》总结了其22种弊端,《未来教育遐思》中的“学分团制”无疑是把学生带入快乐学习时代的有益探索,它能一招化解应试教育22种弊端,使教育真正公平,使学生学习快乐,甚至可以基本达到健康人的人人成才,让教育真正走向科学。该书还第一次提出教育的真谛惟有美,第一次设计出创造性思维与美德大规模培养的科学方法……

学分团制,追求的是实践孔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因乐而追逐知识,更因乐而想象遐思甚至创造,成就美好人生。孔子不愧为第一个大教育家,这“乐”成就的不仅是创造性大才,更是幸福人生。为了教育的科学和学生的快乐,必须废除与孔子的理念背道而驰的应试教育(孔子的游学就是一种快乐教育)。学生的快乐将极大地促进人类的幸福,因为学生时代至少可以代表一半的人生并影响终身影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