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泰国举办的《陈情令》粉丝见面会,又一次将火遍今夏的“博君一肖”关键词推向了微博热搜榜的顶端。即使见面会远在国外,不甘于“夏日限定”的庞大CP粉也能通过参与现场、蹲守直播等方式在网络上福尔摩斯式疯狂找糖,或少女般激动尖叫或露出老母亲般欣慰的微笑,反手转评赞一气呵成。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1)

俗话说的好,“磕CP一时爽、一直磕一直爽”。不知从何时,CP热潮席卷网络,或许你是从某恋爱真人秀观察节目、或许是声入人心、镇魂女孩、胡霍大旗,又或许是早期的选秀节目和韩日综艺节目,乃至是偶然在b看到无厘头破次元壁视频开始。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2)

CP现象充斥我们的网上冲浪乃至现实生活,为何CP这么如此让人上头且欲罢不能?今天就让阿匠带你从CP这门“磕学”中“磕考点”。

“泛CP文化”时代,“万物皆可磕”

“CP”是英文coupling的缩写,最早源于日本ACGN同人圈,是情侣、配对的意思,主要用于二次元世界,后来泛指一切人物配对关系。随着媒介的推广,这种文化逐步扩展到电影、电视、真人等各个领域,被大众所熟知。特别是从2008 年韩国假想恋爱节目《我们结婚了》播出后,关于现实人物的CP 粉丝逐渐增多,CP也成为许多人描述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的高频词,如此,说我们进入了“泛CP文化”时代也不为过。

CP类型兼容并蓄、多元包容,CP主体年龄与性别界限日益模糊,CP内容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CP文化模糊虚拟与现实等一系列特点合理诠释了“万物皆可磕”的“磕学”原则。

为何CP如此圈粉

CP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它的盛行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它的盛行依赖于它所产生的文化环境,此外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也对“CP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1.大众窥私欲和对浪漫爱情的向往

“我可以单身,但我的CP一定要结婚”。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婚恋观里的爱情是隐私而与庄重的,而CP文化里的发糖、秀恩爱重塑了传统的婚恋观。CP主体所有细节都可以被拿来作为素材。他们的演出、聚会、合影、表情包、小视频、社交平台上的互动,甚至同款穿着、一个眼神、某个亲密的动作,都能引发蝴蝶效应般的脑洞,似乎仅凭最微小的细节就可以脑补出一万篇同人文。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3)

CP文化的精髓正在于此,粉丝可以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自由解读、阐释和建构,毫无拘束地对人与人的关系展开想象。最常动用的手段就是“架空”,把原有人物放入全新的故事设定中,在平行宇宙中发挥无限大的脑洞,如同捏造各种关系的魔术手,按照自己的意愿再创作。在这里,爱情是可以被表演和生产的。(新京报网,2019)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4)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情感生活越来越复杂,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多样化,困惑与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于是当现实并没有十分美好时,年轻人更愿意从网络中寻求温暖,而CP 文化就恰恰填补了其感情漏洞。CP文化营造了一种浪漫欢快的爱情文化,建构了一副理想爱情的图景,人们通过围观别人的爱情以此来投放自己的感情,享受虚拟的快感和自我满足。

2.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女性话语权的增强

“CP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体主要是女性群体,多聚焦在80、90后的女性中。且近几年来,男男CP的关注度明显高于男女 CP。就以耽美CP 为例,可以说耽美CP 的出现其实是对女性受众服务的,在CP粉丝在同人文中幻想两个男性的性爱时,其实已经跨越了男女不平等的障碍。刚开始,或许她们还在模仿男女恋爱中的“男强女弱”的模式,用“强攻弱受”来代替,但发展至今,已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如“强攻强受”“弱攻弱受”“弱攻强受”“美攻强受”,甚至新兴的ABO文,根本上打乱了男女生理结构。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5)

这样的设定使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小,占据多数的女性粉丝既是这些作品的制作者,又是阅读者和推广者,促进着女性意识的觉醒。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她们在经济与生活上更加独立自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女性不单单是“被看者”,也成了“看的”主体。为迎合女性的审美和情感需要,越来越多男性CP元素被挖掘和加入,以期牢牢锁定年轻女性群体。

3.消费社会下传媒娱乐倾向与盈利需求

在消费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一切事物均可作为商品被娱乐被消费。随着“CP文化”的走红,它的商业价值也被发掘,“CP经济”应运而生,媒体的议程设置为观众建构了一个“景观社会”,“CP文化”在电视、网络空间被大众消费。网友的转发、留言、点赞、在线影视等消费行为在网络社交空间这个“拟态环境”里变成了CP同人漫画、小说、视频制作、传播以及衍生周边产品等真实的消费行为,在这里,受众既是参与者也是消费者。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6)

在满足受众消费需求的同时 ,媒体追求市场经济利益的根本目的也得以实现。综艺娱乐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以“注意力经济”为指向的媒体不可避免地要选择一些快感、刺激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的眼球。“CP文化”的感官刺激对传媒有着极大的吸引力。“CP模式”在综艺、影视剧中被广泛运用,节目通过炒CP话题来增加收视率,传媒对“CP文化”的传播无形中推动了“CP文化”的流行。

被网友戏称为“时尚芭莎婚庆公司”的时尚芭莎杂志从为胡歌和霍建华拍摄的大片收获一片好评以来,一直是杂志界的兄弟CP粉头,光明正大带着粉丝搞CP。CP发糖,粉丝买单,艺人获得曝光度和流量,媒体获利,一举四得。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7)

对CP文化的反思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8)

1.CP异托邦中的消费与认同

CP文化之所以存在的前提是对于两个人物关系的想象与喜爱,换句话说,CP 粉丝在网络中创造出了一个“平行世界”并自主制定规则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政治,这一世界的建立以及其中包含的“世界观”与福柯提出的“异托邦”不谋而合,“它不以反抗为目的。它对‘主流逻辑’的毁坏、表征、抗议、颠倒,全部来自于它的异质性——不知道、不关心、不care,自己和自己玩”。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的兴盛,信息交流的便捷多样,导致人际交往流于网络,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从而加剧脱节加深孤独。而被媒介制造出的“CP”主体大部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利用互联网营造虚拟的身体在场,人们在观看、追捧 CP 的同时,把自己带入其中,参与 CP 关系的缔结和养成,把自己嫁接到 CP 关系中 ,享用人际关系的温暖。在 CP 文化中 ,“关系”比“人”更重要。相对于明星人物 ,“关系”对观众而言更加切近——这就是人们追捧 CP 的真实原因。“消费社会的生活越来越具有符号特征 ,人们不再是单纯地对商品的消费 ,更多地是对商品所赋予的符号价值的消费 ,而获得各自的身份认同。”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9)

在整个过程中,CP 粉丝们经过一系列步骤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空间和时间,那里构建着角色或真人的理想形象和感情模式,在这里,CP 粉丝妄图脱离时间,长久的将注意力留在某一特定的形象上,形成一种典型的自恋主义情怀,但一旦脱离这一空间,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想象的完美感情被现实颠覆,身份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巨大的落差与孤独感。CP关系的背后是真实社会关系网络在作祟 ,它明确地宣示了群体在社会关系网络寻求身份认同的孤独。而真相恰恰是外表越华丽热闹,现实越孤独冷寂。众声喧哗过后,是否散落一地鸡毛?

2.CP文化的奇异化生产模式

“奇观”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多半是以视觉形式出现的一种表征、一种表面热闹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外在形态。从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再到中国古代皇宫等,自古以来,奇观就被制造出来产生视觉美学经验的震撼性,并借此展示权力的合法性、神秘性和威慑力;奇观制造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活动,它与权力、金钱、技术等资本、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影视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奇观不再被局限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时空的“脱域”使影像得以保存与传播,极大延伸了奇观的范围和影响力。随着影像和符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发展娱乐产业的需要,奇观与娱乐相结合,从而进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所有这些奇观都最直接、最日常、最集中的通过媒体加以组织,换句话说,媒体成为当代奇观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运作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将所处时代称为“奇观社会”,将集中展现了这一社会中各种奇观的媒体现象称为“媒体奇观”。美国学者凯尔纳提出“媒体奇观”的概念:"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其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 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等。"媒介要追求高收视率和庞大流量,必然要增强节目的绚丽程度和噱头来吸引观众的眼球,高人气的嘉宾与明星,蓄意制造的冲突与话题、包装加工过的人设与生活,再加上后期剪辑、字幕、音效为观众营造一场琳琅满目的视觉奇观。感情也沦落为可议价、可复制的商品。

2.1媒介内容的粗制滥造

影视化的生产是CP产生和商品制造的重要过程。影视剧要实现盈利,离不开制片方的商业宣传和受众支持。

在“无CP,无流量”的粉丝经济时代下,制作方越来越重视粉丝的意见,粉丝需求也被反馈到了影视作品中,制作方精心谋划故事的布局,迎合粉丝的意见和暗示。长此以往,影视剧生产不免一味以受众的需求作为创作标准,抛弃严肃的叙事风格,强行歪曲剧中人物的情感,导致艺术性降低,内容生产走向肤浅化、平庸化。反过来,则会影响受众的审美水平和文化品味。

2.2拷问“舞CP”的伦理边界

CP 内容生产和粉丝的聚集不是局限于某单一社区,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体对空间进行开源,专业媒体制作以及粉丝内容生产,在网络中开疆扩土,跑马圈地,是UGC加PGC模式更加丰富化的展现。

当内容创作和生产主体的开始泛化,粉丝将两个并非情侣的人进行配对,并将一系列作品发布在网络空间中,这种CP 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存在争议,CP 粉丝群体自身恐怕也对此存疑。媒体为了流量,粉丝为了狂欢,CP化程度的道德边界和伦理规范该限制在哪里?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10)

《爸爸去哪儿4》中阿拉蕾和董力组成的临时父女 在网络上走红的同时的又引起巨大争议。“女童保护基金”组织一名志愿者发文《准妈妈来信:请停止渲染董力阿拉蕾CP》对节目过分渲染“蕾力CP”的导向提出了质疑。该问题源于错误的价值误导和不适宜的“CP 粉”,节目组将孩子视为成人世界的一颗娱乐棋子,过度炒作 CP 带偏节目原本关爱儿童的价值导向。通过有意识的设置和后期剪辑,在节目中出现“虐狗”“嫁给你”“CP”等蕴含暧昧、暗示的词汇,有可能会产生助长恋童癖、误导儿童正确的性别观念等错误问题 ,“蕾力 CP”的爆红导致网上出现一些有关恋童幻想素材的言论、文章 ,不利于幼童的健康成长 ,对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处理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蕾力 CP”在综艺娱乐的伦理边界问题 ,给CP内容创作者敲响警钟。(李茜茜,2017)

2.3速食环境下,你的CP能走多远?

CP热潮席卷而来的是CP粉丝的狂热情感和CP文化的疯狂制造与传播,越来越多的CP被创造出来,应接不暇的选择题摆在CP粉的面前。节目与喧嚣过后,你爱过的CP如今在哪里?陈年的“糖”又被埋藏在互联网哪个角落?“我单方面宣布他们立马结婚”之后或许是“我好像只是很短暂地爱了他们一下”的感叹。可见,在大众信息的杂糅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粉丝经济的不稳定性同样显著。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11)

短期“炒CP”吸睛,过度“炒CP”伤人。CP的长期捆绑营销,副作用和明星造人设如出一辙,伤害的是艺人自身的长尾价值。为满足粉丝定向营业未尝不可,但一旦某一方需要摆脱捆绑独立发展,或是显露出不符合粉丝想象的一面。今天还爱的死去活来的粉丝,很容易在下一秒立刻翻脸,终结这段脆弱的粉丝之情。

考研阅卷法硕(磕学考研法)(12)

换言之CP或许能提供一时的糖,但当热潮褪去,娱乐圈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优质CP”能成为影视和明星的突围之道,也能成为发展束缚。(影视Mirror,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