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有哪些(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之司马光-资治通鉴著此生)(1)

司马光

中国的正史一般指的是历朝历代的二十四部官方编纂的史书,当然,等《清史》面世后,就会成为二十五史。在这二十四部史书中,影响最大的有两部,一部是纪传体的《史记》,另一部就是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史记》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了,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但是《资治通鉴》的作者相对来说可能很多人就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实际上这个人也是大家的老熟人,他就是年少时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位著名的神童,学者型宰相司马光。

司马光是神童,真正的神童。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背诵《左氏春秋》,而且还能讲解书中的深意。其实从小就会背书这事历史上很多人都做过,但是司马光显然不仅是那种只会读书的天才。更让人称奇的是,司马光还砸缸救人。除了这件事,司马光在随父亲外出的时候还曾经在栈道上遇到巨蟒,司马光再次显示了他的冷静,利用利剑把巨蟒刺伤,顺利解除了危机。这事充分体现了司马光的天分,聪明,冷静,不仅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也是一流。这事很快就在京都传为佳话。

司马光的父亲是为官员,所以自幼就严格要求他认真读书,而且有意培养他跟其他文人相识,开拓他的眼界。毕竟,相比较于天分,后天的培养更重要。自幼跟学者官员交往的人和跟商贩农民交往的人注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各位读者如果有意培养孩子,后天的环境真的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以身作则。毕竟孔老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光显然很明白父亲的用心,他一面刻苦学习,努力读书。另一方面通过和其他人的交往,耳濡目染,做人做事很多方面都已经远远超出同龄人,所以当时很多名人都对他十分欣赏,当朝宰相和尚书更对他视若己出。

当然了,要想进入官场,考试是必须的。在这里唠叨几句,高考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其实是最公平最有效的,虽然有一些小毛病,但是相比较其他而言,这种制度才是正道。

对于司马光这种神童来说,考试其实就是走个过场,于是顺利高中进士,正式步入官场。好运接踵而来,他还和宰相的女儿成家,可谓春风得意,人生赢家。

但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此后的司马光接连遭受双亲去世的打击,但是他化悲痛为力量,在守孝期间,发奋创作了许多文章。此后更是用心政事,政绩赫然。

不断得到朝廷的认可,很快就从地方调任中央,成为了官场红人。

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有哪些(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之司马光-资治通鉴著此生)(2)

宋神宗

此时,宋神宗即位。因为年轻气盛,再加上有意革新政事,于是便任用王安石等人进行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可是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很多措施持相反意见,宋神宗很欣赏司马光的才华,但是坚持认为王安石的变法策略是正确的,于是尽力调和二者的关系。可惜政见的不同让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于是司马光愤而辞职离京,到地方任职。

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有哪些(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之司马光-资治通鉴著此生)(3)

王安石

此后的司马光不仅再用心政事,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编纂《资治通鉴》上,查找史料,协调手下人的工作,虽然夜以继日,但是编纂史书确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更何况是一部事件跨度如此巨大的史书。《资治通鉴》从春秋战国到宋朝,事件跨度一千三百多年,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上三个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在那个年代,需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可谓浩如烟海。而且其中很多还需要辨别真伪,删减增添,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司马光耗费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才华,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才初步完成,从开始的草稿到其中的修订再到最后的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一共三百多万字,可谓耗尽了一生的心血。

不久之后,宋神宗病逝,宋哲宗登基,由皇太后暂为执政,所以司马光再次上书要求废除新法,施行仁政。得到重视后,再次被调任中央,担任宰相。在老同事的支持下,皇太后最终下旨废除青苗法等心法内容,司马光也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此时的司马光已经年近古稀,他一方面用心政事,一方面继续编纂史书,同时还对《资治通鉴》进行最后的校订。可惜,天不假年,繁重的工作很快让他的身体支撑不住,最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这政治家,尤其是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可谓中国第一编年体通史,和《史记》可谓史海双壁,为历代所称颂。而司马光也因为在史学上的造诣,被后世敬仰。

本文由头条号太史公说历史原创首发,欢迎大家关注并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