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

历代中国工匠,推动了中华民族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工匠精神、睿智和技艺,是中华民族领先世界的人文基础。而在河北,只要提到工匠,首先要说赵州桥的建造者李春。

一、李春其人

对于李春的身世,古代文献中没有记载。他与千万古代工匠一样,虽然创造了文明奇迹,但因不是仕宦,就没能写入史册。李春却有一点幸运,他和赵州桥进入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家视野,被唐代名相张嘉贞写入了《赵州石桥铭序》。张嘉桢记载 “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

张嘉贞(666-729),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市),定居山西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武周时拜监察御史,任中书舍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开元十三年至十七年(725-729年)任定州刺史。《赵州石桥铭序》就是他在定州刺史任上所作,距隋亡仅百年,为赵州李春建造赵州桥留下了珍贵证据。

北宋汴梁城的建筑特征(燕赵文化大事要略之十一)(1)

清代文人饶梦铭在《安济桥》诗中写到:“谁到桥头问李春,仙驴仙迹幻成真。长虹应卷涛声急,似向残碑说故人”。可见,张嘉贞的碑刻为李春这位赵州工匠赢得了荣耀。

那么,李春家居何地?生卒何时?至今是千古之谜。

李春是隋代赵州人,其身世和业绩都集中在他主持建造的赵州桥上。那么,赵州桥建于何年?为什么李春要修建赵州桥呢?

这与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有关。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年间一直与各方割据势力征战。隋炀帝即位,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国力大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隋炀帝“诏发十余郡丁男,开凿太行山,以通驰道,达于并州”。疏通太行山进入山西的道路,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同年十月,诏发河北工艺户三千家陪东都洛阳。

北宋汴梁城的建筑特征(燕赵文化大事要略之十一)(2)

大业四年(608)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余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这就是著名的大运河北段。

从大业七年(611年)始,隋炀帝北征高句丽,五万辆兵车从东都洛阳等地汇集定州。地处南北驿道上的赵州洨河必须造一座能通行御辇、战车的大桥,为隋炀帝从洛阳到涿州调遣大军提供交通便利。

李春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受命主持赵州桥的设计、施工。他总结前人的建桥经验,提出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建桥任务。

大业八年正月,隋炀帝调集四方兵力113.38万人,从洛阳等地集中到涿郡,号称贰佰万,出兵高句丽。结果出师不利,八月退兵。

大业九年(603年)正月,隋炀帝再次诏征天下兵,东征辽东。六月,礼部尚书杨玄感反叛,隋炀帝慌忙从辽东退兵。闰九月,隋炀帝到博陵郡(治所今定州),改名高阳郡。他坐镇半年,指挥镇压杨玄感叛乱,定州成为临时政治军事中心,而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则是连接洛阳的必经之路。

(转自:文化河北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