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e四声),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群里的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件我童年的往事:我读小学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同学,他学习成绩非常好,我一直以他为榜样,可是这个哥们,一个小学生,不知道怎么形成的习惯,比如说有一次考试,我考了个九十三分,他明知道我考了九十三分,但他还是来问下我考多少分,我说考了九十三分,然后我又问他,他说:“哎呀,别提了,我这次发挥失常。” 我说:“你到底考多少分?”他说:“我很不爽,真的,我大意了,粗心了。”我说:“你到底考多少分”这时他才说“我考了九十九。”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道德经二十八章)(1)

老子像Laozi statue

各位朋友,你们说这样的人是不是很招人烦?明知道我考得比他少,他考了个99分,我考93分,还故意要问我考了多少分,而且问完之后,自己的分数还遮遮掩掩的,故意不说,而且还特意说“别说了,我粗心大意了,发挥失常了”。我相信,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一定有遇到说过类似这种行为的人。他们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招人烦,为什么这样的人会特别的招人烦呢?答案就在今天晚上的主题中。他们没有好好的学道德经,尤其没有好好学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老子一开篇讲知其雄,守其雌。首先给大家翻译下知其雄,守其雌。有很多的人把这个“知”字理解为是知道,把它理解为知道也不是不可以,关键在于很难解释得通,更麻烦的是好像很难落地,所以这个“知”其实还有另外层含义或者说有更精确的含义,“知”指的是主事,也就是主政的意思。也就是说尽管我主政雄的这一面,然而我时刻的守住雌性的那一面。而刚刚讲到的我那个小学同学他就反过来了,他那叫做知雌,守雌。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道德经二十八章)(2)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的老君岩

怎么理解?知雌,守雌的人,他好不容易取得一点成绩,好不容易发挥好的一两次,就到处得瑟。一种小人得志的嘴脸 跃然纸上。有很多的人穷了一生,好不容易买了套房子,赚了第一桶金,然后就到处的得瑟。带了个戒指然后那个手啊,经常举得老高,挥个手,然后手迟迟不放下去。带个手表后,戴着表的那只手,我看他那手真的很不自然,动不动就看时间。其实他的意思是让你关注他,让你关注到他带了一个很昂贵的、很显身份的手表。有一次我在杭州梅家坞开课,特有意思,有个朋友说跟我见一面,然后十分热情,原来啊,他买了辆新车要炫一下。

所有这些守其雄的行为以及这些得瑟的行为。其实,我们一看就知道这种人是很虚荣的,这种人也是很浮躁的,而且这种人也很难成大事,各位,如果这样的人去做企业,请问大家你会投资他吗?你会很愿意、很放心地去和他合作吗?显然你心中是忐忑的。如果真正是知其雄,守其雌的人,就算考了一百分的满分,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不就是个正常的发挥吗?我们是交了学费的,是花了时间,用功在学习的。用功学习了考一百分只能说明你没有学得太差,跟人家牛顿爱因斯坦比起来差远了。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道德经二十八章)(3)

知雄守雌,这个理论的也符合我经常跟各位家长提倡的教育理念,我一直认为孩子不是靠鼓励赞美和激励出来的孩子他考多少分,都是正常。哪怕做得再好,考一百分都是应该的,孝顺父母也是应该的,是他应该守住得“雌”,而不是去彰显我是个孝顺的孩子,我应该得到表彰,当你把这个标准认为是很牛逼的时候,你就已经在“尚贤”了,一但“尚贤”,那么人就很容易飘飘然,其实一个浮躁的人,他反而是没有自信的人,一个浮躁的人,也很难成大事。

“知其白,守其黑”意思也是差不多的!知道我们的品行当中哪些是光鲜靓丽的?即便如此,依然要时刻警惕我们内心的阴暗面,我们人生当中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精进。第三个排比句知其荣,守其辱也是这个意思,有很多的企业家恰恰违背这一点。他的企业稍微上点正轨,利润好一些,营业额高一些,然后就飘飘然了。

在培训界的同行就有那么一两个老师,我认识的,名字就不多说了,从营业额的角度上说那几年他确实做的不错,其实营业额的不错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是他认为都是他的功劳,他自诩认为自己是不世出的商业奇才。然后他看不起所有的同行,他认为他很快就会成为中国首富、亚洲首富,甚至是世界首富。他认为他只需要用半颗脑袋就可以把所有的同行通通都给灭掉。他觉得你们这些人怎么可以跟我做同行,简直是对我的侮辱。然后他经常去澳门赌场,很有意思的是,据说那几个股东还要跑到澳门去找他开董事会。你说这样的人,他的企业不出问题才怪了。我可不是事后诸葛亮啊,我在事发之前就很确定地说他企业必死,果然,事情就那么发生了。到后来,他被股东会逐出公司而且他自己的公司也危在旦夕。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道德经二十八章)(4)

禅界的道符号Tao symbol in zen circles

三个排比句分享完了,接下来分享一下中间的内容--为天下溪。王弼版本的“溪”是溪水的溪。那么河上公的版本是这个“谿”,左边是溪水的溪去掉三点水,右边是一个谷。就说那个溪水冲出来的山谷。用这个“谿”我认为用的更加的精准。就说很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谦虚的。形成一种低洼,一种虚怀若谷,这个字用得精妙绝伦啊,那么如果是这种状态,就像婴儿的状态一样,所以说复归于婴儿,德行从来没有远离过。那么为天下式这个“式”呢,可以理解为是楷模,就是天下的楷模,这是知白守黑的效果。为天下谷,就是保持山谷的藏污纳垢,那么你的德行就足够的足,最终可以复归于朴,特别解释最后几句--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官长”是什么?百官之长,就是你可以成为君王,你可以领导、领袖群雄。故大智不割,所谓大智不割,就是道性从来不会切割开来,也就说他是无处不在的,在生活中,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事件当中都蕴含着道的规律,就像基督教说得“神无处不在,神与你同在”是一样的意思啊,就像孔子说“道不远人”--道实时的伴随着你。

读到最后四个字大智不割,我才明白孔子说得道不远人——道从来不会远离我们,只是人远离道而已。如果你能够深度地觉察自己,哪怕过去的几十年是荒废的,你立刻醒悟,也很容易,很快速的就可以悟到,庄子也说道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道在大小便中。我当时觉得他这个用语很粗俗,实在是不理解。一直到读到第二十八章,最后四个字,我才明白了庄子的深刻含义。好了,各位朋友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明天是第二十九章我们会有更多的启示。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