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古察史晋文公(寺人披见晋文公)(1)

【译文】

晋文公出外逃亡,他的父亲晋献公指使一个名叫披的宦官去蒲城击杀他,披斩断了他的袖口,晋文公逃到翟地。晋惠公即位后,又派遣披去惠窦这个地方捉拿晋文公,没有捉到。等到晋文公回到晋国之后,寺人披求见。晋文公说:“蒲城一事,献公命令你第二天赶到,而你当天就到了;惠窦一事,惠公命令你三日赶到,而你一夜后就到了,为什么那么快呀?”寺人披回答说:“君主的命令说一不二。除掉君主讨厌憎恶的人,我只担心不能胜任。蒲人、翟人对我而言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您即位了,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憎恶的敌人吗?况且齐桓公不记恨管仲射中带钩的私怨而任用管仲为相。”于是晋文公才接见了他。

【小识】

晋文公的气度

晋文公重耳是晋惠公夷吾的兄长,两人都是晋献公的儿子。骊姬之乱中,太子申生含冤自杀,两兄弟不得已出逃避祸,重耳逃到了蒲邑,夷吾逃到了屈邑。可是祸患并没有因此而平息,为了铲除后患,骊姬继续在献公面前诬陷二人,晋献公也怀疑两个儿子不辞而别是蓄意谋反,因此派兵追杀,决心置重耳、夷吾于死地,其中追杀重耳的是一位名叫披的宦官。他非常尽心,一路穷追不舍,赶到蒲城后斩断了重耳的衣袖,差点就杀了他,重耳被迫出奔翟国。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奚齐继位,不久就被大臣里克所杀。公子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顺利返回晋国,登上国君之位,是为晋惠公。当然,仇杀并没有就此停止,晋惠公继续派寺人披赶到惠窦捉拿重耳,也没有成功。这些怨仇,重耳自然不会忘记。

正是这位寺人披,却在重耳流亡十九年、返国即位之后,前来求见。晋文公当然很生气:“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寺人披怎么回答呢?“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追杀重耳是当时国君所下达的命令,作为臣子,寺人披奉命行事乃是职责所在,蒲人、翟人对他来说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晋文公即位,难道就没有蒲、翟这样的仇敌吗?况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晋文公难道不应该效法齐桓公而不计前嫌吗?寺人披的这一番话说得真好!晋文公终于尽释前嫌,接见了他,也展示了一代霸主开阔的胸襟气度。

这自然是一段佳话。不过,在韩非看来,其中的问题却是很严重的:“齐、晋绝祀,不亦宜乎!”为什么呢?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这是齐桓、晋文的气度,“能容二子者也”。可是,如果后世都来仿效,那就是自寻灭亡的死路。因为“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臣子作奸犯科,往往假借管仲、寺人之事为自己开脱;而国君才智又远不及齐桓、晋文,容易被臣子的花言巧语所欺瞒,最终必然酿成亡国之祸。燕国的公孙操刺杀燕惠王、宋国的子罕劫杀宋桓侯,以及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历史的不断重复,都是因为臣子似忠实奸,而国君似明实愚的缘故。

看来,有些事终究是不能学,也学不来的。(阿阳)

忆古察史晋文公(寺人披见晋文公)(2)

阿魏

阿魏:为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消积,散痞,杀虫。用于肉食积滞,瘀血徵瘕,腹中痞块,虫积腹痛。主产中亚地区以及伊朗、阿富汗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