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到底是怎么被杀死的(真的是因为功高震主吗)(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张苏君

韩信同志,西汉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著有畅销书《韩信兵法》。因用兵出神入化、战绩卓著,被奉为兵仙,明代学者茅坤赞他用兵:“彼皆从天而下”。

韩信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的优秀表现,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可,将他与张良、萧何并列,并称“汉初三杰”。

三位顶级大咖的命运迥异,张良归隐,萧何善终,唯有韩信功成被贬、受擒身死。何也?用功高盖主、鸟尽弓藏解释,固然简单,但只关注了事物的表象,而未去系统、深入地思考背后的逻辑。

主席在《实践论》讲过: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

韩信的命运走向,本质上不是某一个点的问题,而是内因与外因、个人与组织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因素

韩信的军事能力,当世第一。

刘邦仗打得不错,但碰到他的克星项羽,凡战必败,无有例外。然而,这位武力值爆表,把拔山当开瓶盖的西楚霸王,终败于韩信之手。

韩信到底是怎么被杀死的(真的是因为功高震主吗)(2)

无怪乎,刘邦给“汉朝三大杰出人物”颁奖时,韩信的颁奖词仅16个字,却字字千钧: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军队于君王而言很敏感,军事能力太强,容易引起老大猜忌,每个有“能力”谋反的人(不论是否有主观意愿),都需要提防。但这种猜忌,并非不可化解。

或自解兵权,魏国信陵君见疑,称病不朝当病人;或毫无隐私,郭子仪数造唐室,府邸洞开,当透明人;或谦虚低调,大司马卫青七败匈奴,建功无数,谦和忍让,和柔处事。

萧何亦不免被猜忌,刘邦御驾亲征黥布,数次派遣使者问候萧何。经门客劝说,萧何恍然大悟,一改镇抚百姓的亲民形象,贱买田宅,盘剥百姓,自坏名声。疗效很显著,高祖龙颜大悦,顿时放心。

韩信到底是怎么被杀死的(真的是因为功高震主吗)(3)

反观韩信,政治上不成熟、不低调、不避嫌。

刘邦曾与韩信撸串聊天,君臣相欢,氛围融洽。酒酣耳热之际,谈到带兵能力,韩信评价刘邦只能统帅十万兵马,而自己却“多多益善”,通俗点说就是——没上限!居然,还在强化自己的统兵能力。

楚汉对峙期间,韩信坐镇齐地,是刘项之外的第三力量,他的态度决定着天下的走向,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谋士蒯通以看相为名,劝说韩信:“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终未背叛,然看相之事本属越线,事后又未采取补救措施。

军事能力强不是错,军事能力强,却不懂避嫌,甚至越过红线,这就是韩信的大不妥了。

二、刘邦视角

三杰在西汉集团总裁刘邦心中,远近不同。

萧何是刘邦的发小、好友,创业合作人,可谓志同。张良初为盟友,献策辅佐入关中,鸿门宴上共患难,半师半友,可谓道合。

相比其他两位,韩信与刘邦有不小的心理距离。一则入职时间晚,二则两人地位悬殊,交流不多,三则韩信是从竞争对手企业跳槽而来。

韩信到底是怎么被杀死的(真的是因为功高震主吗)(4)

数年的峥嵘岁月,两人交往深入。刘邦眼中,该同志优点明显,缺点突出——太过于追求上进,直白点就是心太大。刘总可是一笔一笔地记着呢。

韩信在项羽处任郎中,自觉无发展空间,于是跳槽到刘邦集团。

刘邦封韩信管理粮饷,试用期都没过,就觉得平台太低,没被重用,直接离职走人。幸亏萧何识货又识人,月夜追韩信,拍着胸脯再三力荐。刘邦遂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平定齐地,手握重兵,这时正是楚汉相争最紧要的关头,刘邦迫切希望韩信率军夹击项羽。结果,韩信觉得官小,向刘邦开出条件:

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国交界,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就很难控制。为大局考虑,我愿意受累暂时代理齐王。

刘邦一听大怒,从来只有我趁火打劫的份儿,今天居然让你劫财又劫权。当即破口大骂:老子困在这里,天天盼你来救,你却想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并耳语提醒。作为老江湖,刘邦当即醒悟,接着骂道:没出息,要当就当真的。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骂完后,刘邦派遣张良,带着鲜艳的红头文件,正式任命韩信为齐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韩信当即出兵,与刘邦会师垓下,击败项羽。

韩信到底是怎么被杀死的(真的是因为功高震主吗)(5)

六月债还得快。战役结束,刘邦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三、组织需要

三杰命运之所以不同,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身份,更深里说,是汉朝在组织治理阶段,需要哪种人才所决定的。

三人之中,萧何是儒家,张良属道家,韩信是兵家。在中国传统治理模式中,乱世用法家、兵家,治世则用道家、儒家。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直接作为治国的正统。

马上可以得天下,但马上无法治天下。打天下靠武,治天下靠文。

周武王讨伐商纣,攻克朝歌,开仓放粮,实施仁政之策。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将兵器统统收缴入库,在华山脚下放马晒太阳,在果木林里放牛唱牧歌。

秦朝以武力一统天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熔化刀剑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

武将的历史责任已完成,那就要认清形势,到什么山就唱什么歌,要么坦然放手,要么换个赛道。参悟不透,那就会非常被动。这个浅显的道理,就连《水浒传》中的费保,都看得很透彻,他说:“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秦末乱世之后,天下思治,全民厌战。所以,刘邦入关,一个约法三章,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韩信未认清人心所向,常怀不臣之心,与历史大势相背而行,那就属于典型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韩信到底是怎么被杀死的(真的是因为功高震主吗)(6)

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韩信辞行。他与陈豨窃窃私语:巨鹿乃天下精兵聚集之地,若你被陛下见疑而遭到围剿,我愿在京城为内应,天下可图也。

三年后陈豨反叛,刘邦亲率兵马讨伐。韩信在京城计划袭击太子,事泄而被捕,诛杀于长乐宫。一位长于军事、亦败于军事的将星,自此陨落。

韩信跌宕起伏的命运,令人嗟叹惋惜。感慨之余,亦受启发:于内修炼,要持续成功,就需不断修炼,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组织变化。于外明势,明天下之大势,顺势则进,逆势则退,概莫能外。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萧相国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