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体定义: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说明文阅读必背知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明文阅读必背知识(说明文知识小结)

说明文阅读必背知识

一、文体定义: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文体分类: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两种。

三、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如:从早到晚,春——夏——秋——冬,从古到今。

B.空间顺序。如: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

C.逻辑顺序。以事物内部的联系来安排说明的先后顺序,如:由浅到深、由主到次、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部分、由原因到结果、由特点到用途。

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 (中考着重考查前6种)

1.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作用:使说明对象更具体、形象、确切,增强说明力,便于读者理解。

如:犹太人的智商很高,其中有许多杰出人氏。比如,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等等。世界各行业的十个领军人物中,有一个就是犹太人。

2.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作用:通过鲜明对比, 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

如: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要远落后于日本,一个日本人一天的GDP相当于23个中国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是0人,日本是12人;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是12个,日本是88个,在日本高峰期时,前十名中一半以上是日本的。

如:姚明相比奥尼尔来说,力量小,但有身高优势。他成为了NBA本季度最佳中锋。

如:中国和美国的电信资费存在很大差异,同一线路,同一时段,美国打给中国花1美元,而中国打给美国则要花8美元。

3.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作用: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通俗,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如: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为你的窗户装上玻璃。

4.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作用:使说明条理清楚,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如:歌唱的一般分类有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

5.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作用: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女性的色盲率是1/1000,男性则高达70/1000。

6.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判断句,如“……,是……。”或“……叫做……。” 作用: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读者对其概念有确切的认识。

7.作诠释:也叫注释说明,它是对概念进行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更具体、全面地让读者了解事物的特征。

8.摹状貌: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作用: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9.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10.引资料:引用资料来说明事物。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更有情趣性、权威性、神秘色彩。

●打比方是修辞本质上是比喻,强调相似点,有本体和喻体。

●摹状貌,不是修辞,虽然也强调相似,但更多的说明趋势,状态具有什么特征,无本体与喻体。有些类似于记叙文里的“描写手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定义要求完整,本质地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解释。一般而言,下定义形如“A是B”,但同时“B是A”也说得通,作诠释则不行。

如:黑洞是演变到最后阶段的恒星。(下定义)

黑洞有无穷大的引力和无限大的质量。(作诠释)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下定义)

人有很高的智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诠释)

五、说明语言:

A、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准确性、科学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有生动性、趣味性。

B、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具体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准确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六、说明文结构:

常见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七、答题技巧:

(1)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语言的特点时,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有些是使说明对象具体化、形象化,有些使事物层次清晰,内容明白,有些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有趣,使深奥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简单,有的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例如: 据说人类最长的梦境,一般不超过8分钟时间。

“据说”表明这仅仅是一种传闻,未得到科学证实,“一般”表明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但不代表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考题形式一:“××”词好在哪里?

答题思路: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如:通常情况下,姚明在NBA赛场上每场得分都在20分以上。

考题形式二:“××”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思路: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会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3)文段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答题思路: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如:中国人历来认为日本人个子矮,比如“倭人”就是中国对日本的蔑称。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均身高首次低于日本人。这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得到了正式。

(4)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答题思路: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A.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B.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

(5)语句作用、含义分析 :

答题思路: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注意: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作用效果)。

(7)主观题的主要题型:

A、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B、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C、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D、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E、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8)做题三“忌”:一忌见长文就心烦、心慌。二忌见短文就草率提笔。三忌做题时注意力不集中。

附:

常用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五种,即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解说(说明)。

表达技巧也可以说是写作技巧,是指作者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来完美地表达思想感情,也可称为艺术技法。

表达技巧可以分为一般技巧和辨证技巧两大类。

一般技巧又可以分为: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对比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方面)、巧合(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要素构成)、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意识流与拼贴画。

辨证技巧又可以分为:虚与实(实就是实写,虚就是虚写)、疏与密(疏就是略写,密就是详写)、曲与直(直就是平直,曲就是曲折)、动与静(有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两种主要方 式)。除此以外,辨证技巧还有“抑与扬、张与弛、隐与显、少与多、庄与谐、断与续”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