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漳州话字典(跟明筠学漳州话)(1)

作为前几年收视率最高之一的电视剧的《甄嬛传》因剧情精彩而深入人心,“嬛”这个生僻字的读音huán也因此被亿万观众叫得异常顺口。但是在《汉语大词典》中,“嬛”字有三个读音:其一是“嫏嬛”(lánghuán):传说为天帝藏书之所,后泛指珍藏许多书籍的地方;其二是qióng,与“茕茕孑立”的“茕”通用;其三是xuān,用以形容女子柔美、柔媚、轻盈的风采。剧情中甄嬛作为大理寺少卿甄某的长女参加选秀,自报闺名为“甄嬛”,皇帝问她是何字,甄嬛答曰“嬛嬛一袅楚宫腰”的“嬛”。皇帝看她身姿婀娜,赞美她果然当得起这个名字。由此《咬文嚼字》主编根据甄嬛的名字来自蔡伸《一剪梅》的“嬛嬛一袅楚宫腰”,推断出“嬛”字就应是形容女子柔美轻盈之义,应读作xuān,进而得出全国亿万观众读错的结论。

那么“嬛”字究竟应该读什么呢?既然流潋紫撰写的剧情是引用自蔡伸的词,那么我们从蔡伸这个人说起。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人,蔡襄孙。他生活的年代是北宋末南宋初,这个年代属中古汉语时期,诗词的格律已经是达到完善的阶段。《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北宋初年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切韵》的基础上增补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韵书,《切韵》早在唐代已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而做为宋代官修的《广韵》更是蔡伸的词用韵所必须遵循的,因而可以把《广韵》的读音、释义做为判定正谬的标准。

嬛字在《广韵》中:(1)晓母许缘切,便嬛轻丽貌,又音娟、音琼。(2)影母於缘切,身轻便貌。(3)群母渠营切,好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宋朝时,“嬛”字就已经是三个读音:第一种读音晓母许缘切,中古地位是山摄合口四等重纽平声,后来演变为普通话的xuān;第二种读音影母於缘切,中古地位同上,普通话无此读音;第三种群母渠营切,中古地位是梗摄合口三等平声,普通话读为qióng。显然,现代的普通话已经将《广韵》第一种和第二种读音合而为一了,统读为xuān,而且不管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读音都是表示柔美轻盈之义,正好符合蔡伸《一剪梅》词句的本义。

那么hu án这个读音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注意到huán仅仅出现在“嫏嬛”一词中,现在可以看到的“嫏嬛”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清代的《字汇补》,此外还有“琅嬛”、“嫏環”、“琅環”等多种写法,“環”就是“环”的繁体字,“嬛”与“環”声母在中古分别属于晓母和匣母,声母发音非常接近,而且两字声符相同,也证实二者在上古汉语中有谐声的关系。在此后的语音演变中,清声和浊声决定了汉语声调的阴阳,匣母是浊声演变为普通话的阳平,“環”字就读成了huán,而“嬛”字也因作为“環”在特定场合下的异体字孳生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第三个读音huán。

那么在漳州话里要怎么念呢?按照中古反切,漳州话对应的三个读音分别是huan1、uan1、khing2。在甄嬛这个词中,读为tsin1 huan1。

由上可知,在普通话中甄嬛确系读zhēn xuān无疑,huán的读音仅仅出现在某些特定的词汇中,但是对于生僻字或异读众多的字而言,百姓的口语才是语音演变的决定方向,这样的例子的汉语历史中并非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