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强
文艺骨干重磅推荐文章
铃铛在我国成型的时期比较晚,且没有形成独立的工艺门类,一直作为配件配饰长期存在着。我国目前对于铃铛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化。目前收藏界偏重最多的是铜铃铛的收藏。铜铃铛作为一种实用器,最多的使用方面是马脖子上的铜铃铛,一般都是一组成串使用,体积较大,小的三四厘米,大的八九厘米,黄铜或者红铜,材质精良,声音清脆。这种铜铃铛一般一组18个左右,中间配有一个钟型铃铛,内悬金属小锤(舌头)。马铜铃一般都铸有虎头纹,有的铸有“风调雨顺”四字。一般而言,配有风调雨顺字眼的马匹多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坐骑或者运输用的马匹一般多为只有虎头纹。虎头纹的作用一般而言是驱邪祛病,希望马匹健康不要得病,也不要被其他野兽侵扰,因此马铃铛最初既有防止丢失的作用,也有为马祈福的含义,更有装饰的作用。马铃铛声音清脆让人心情舒畅,马走起路来威风凛凛,鬃毛飘逸,一派“飒爽英姿”,加之马在古代先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马铃铛也逐渐内化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其中最典型的是儿童佩戴的银铃铛。由于马铃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马的代名词,因此人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马儿”一样茁壮成长,“人高马大”、 飒爽英姿”。由于马铃铛还具有“驱邪祛病”的期盼在里面,因此这个因素更成为人们移情于马铃铛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这种转化的深入,铃铛的祈福和祝愿意义渐渐扩大,并延伸到女性的嫁妆方面。只不过这种变化的文化寓意中,健康、多子和文淑的意蕴更多。
图1 花草纹铃铛,4乘以2.8厘米 31克
这一组铃铛应当是陪嫁用长命锁的配饰。铃铛上部以挂环为中心,外围是菱形构成的花心,花心被五个花蕊柱头五等分,并将花瓣五等分。与常见的花纹不同的是,这个铃铛的柱头部分是凹进去的,一般多为凸起的。这对铃铛凹陷进去的花蕊柱头部分设计得比较巧妙,无论铃铛怎么旋转,总有一对柱头呈现在视觉中,就像一对大眼睛。锤揲压模工艺中凸起相对容易,凹陷则需要反方向做工。至于上部所绘花朵的名字,则尚无法破解。从上往下看,五个花蕊柱头与中间的圆形花心共同构成一个“五星一心”的阵型,颇为奇特而玄秘。
图2 葡萄纹铃铛 4.3乘以2.8厘米 30克
这套山西葡萄纹压模铃铛,制作规整。上下两组葡萄纹,上部以挂环为中心的花心部分有内外五层。花心周围搭配四个蕉叶纹,每两个蕉叶纹中间悬一串葡萄。珍珠底分布于上下,中间为素面。根据题材内容本身的特质,这个铃铛上下都是葡萄纹,而且还增加了珍珠底,可见其强调多子多福的寓意更深,原持有者对于子孙兴旺的渴盼更为炽烈。这个铃铛可能是儿童佩戴,但也可能是陪嫁长命锁的饰物,两者都有可能。
图3 剔底花草纹铃铛,3.2乘以2.2厘米 26克
这是一对小巧别致、成色上乘、剔底工艺的银铃铛。剔底工艺是东西越小工艺越复杂。剔底的铃铛一般都胎体较厚,不然难以受力,容易变形乃至刻露。这对小铃铛上部中心环刻游丝状花蕊,其下剔刻花草纹,空白处密布珍珠底。下部剔刻花卉草业纹。这对铃铛从纹饰上看,比较文静小巧,推测应该是女孩佩戴或诗书之家的陪嫁之物。
图4 剔底梅花纹牡丹底铃铛,3.8乘以2.7厘米,18克
这个剔底铃铛值得称赞的地方是繁复的纹饰,这个铃铛可以说上下都是精雕细刻,颇具匠心。这个铃铛虽然残缺了一只,但仍不失其精。从上往下看,上部以挂环为中心,呈现出一只完整且硕大的梅花的形象。梅花的花瓣上錾刻游丝细纹,且刀法纯熟,一气呵成。梅花的花蕊柱头部分做了艺术的夸赞处理,柱头颀长,超过花瓣甚多,分别构成一朵小花一般。花瓣下方剔刻之后布珍珠底纹。底部为满工牡丹纹,花蕊和花叶部分密布珍珠底。
图5 剔底花草纹铃铛,长4.6厘米,宽3厘米,22克
这只铃铛的最大特点也在纹饰上,一般的铃铛都以花卉纹为中心,但这只铃铛却以银杏叶纹为主。铃铛上部的拉环中心突出部分錾刻一朵小花,小花的两侧而不是四周,分布着两个半月,半月表面密布珍珠底。与半月垂直的方向是两个硕大的银杏叶,叶表錾刻游丝叶脉。银杏叶两侧配侧卷的树叶,树叶表面以圈状小点装饰云纹。下部的主体以草叶纹为主,但叶子的形态特征不明显,无法判断其具体名称。
图6 莲花纹铃铛,胸径3.7厘米,13克
这只主体纹样为莲花的铃铛,其体积在铃铛家族中不算小,最值得称道的却是其造型。其顶部的莲花纹造型,其风格很接近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莲花瓣的末端卷起,如同华盖。莲花下部是浑圆的铃铛主体,饱满而丰腴。两侧錾刻瓜纹,瓜中以圈状小点装饰祥云。瓜末端装饰梅花纹。瓜两侧装饰缠枝花草纹。铃铛底部为是如同太极阴阳线形式的一道切口,切口末端做水滴状,滴之欲下。整个铃铛造型较为奇特,主体部分好似石榴?但又特征不明显,让人无尽遐想原主人寄寓其中的吉祥意蕴和美学构思。
图7 牡丹纹葫芦铃铛,通高6.6厘米,下部直径2.9厘米,21克
这是一个典型的葫芦形铃铛,虽然银质成色一般,但比之于上面的马铃铛形的铃铛,这个铃铛格外具有过渡性意义。上部是一个常规铃铛,下面的铃铛还有马铃铛的特征。这个铃铛甚至可以佐证银铃铛是由马铃铛演变而来的。上下两个铃铛的纹饰基本相同,上部是莲瓣纹的变体,下部是牡丹纹。两个铃铛焊接在一起,其制作工艺难度不大,但其实证意义比较大。
图8 剔底花卉葫芦铃铛,222山西,17克,3.6厘米长,上下葫芦直径分别为1.2厘米和2.2厘米
图9 花卉蝙蝠葫芦1.5,山西产,3.75厘米8克,上下葫芦直径分别为1.4厘米,1.65厘米
图10 蝴蝶蝙蝠纹铃铛,通高3.3厘米,下部直径2厘米,9克
图8至图10为同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银铃铛。其中图8是一个厚胎剔底挂件葫芦铃铛。这个葫芦周身遍布花卉纹饰,上下两层之间中空,但铃铛内部的金属球只停留在下部。铃铛的挂链顶端还配有一个梅花形小铃铛(已残)。这个铃铛不但自身制作工艺难度较大,而且还有自己的附属配饰。图9和图10整体风格近似,似为同一银楼所做,只是成色和尺寸上略有差异,就剔底工艺而言,图9不及图10。图8至图10也可以看出这一类尺寸、重量和图样接近的小葫芦铃铛已经形成了系列和定式。
图11 徽州工蝙蝠花卉瓜果铃铛,长9cm,款6.8cm31克
这件徽州工压模蝙蝠花卉纹大铃铛在银质、纹样等方面都典型地体现了徽州工艺特色。徽州工艺历来设计考究,纹样复杂,寓意多样,文人气息浓厚。这件铃铛上部采用了常见的蝙蝠纹样式,倒蝙蝠,寓意福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在表现石榴的时候多刻画石榴裂开时候的样态,这件作品主体为石榴,但石榴表面却加饰繁密的花卉纹。石榴两旁的树叶也被刻画成了翅膀的样子,增加了作品的动感。石榴底部那标志性的凸起部分被加工成了一团花卉。石榴周身加刻梅花点。下部与与主体链接的地方则被刻画出瓜的纹路。这件作品具有浓郁的民俗意义,其文人气息也表明这件作品的原持有人可能是诗书之家。
图12 虎头铃铛,6克,直径2.6厘米,安徽
这件虎头铃铛也是典型的安徽作品。原作品通体鎏金,虽然整体是压模工艺,但局部仍然加刀,以增加线条的深峻和力度。虎头的卷曲鬃毛和王字都被处理得极富张力。为了增加虎威,特意强化了四颗虎牙,其他牙齿则表现得比较保守。比较耐人寻味的是,老虎本来应该彰显虎虎生威,但这件作品却在虎头之上加刻圈点梅花纹,难道这是为了化解虎的“戾气”?
图13 瓜棱党徽纹底铃铛,高2.4厘米,宽1.9厘米,5克,江西
图14瓜棱梅花钱纹底铃铛,8克,直径2.1厘米,通高3.15厘米,江西景德镇7
图13和图14为江西产瓜棱纹系列铃铛。从收集到的实物可以看出,这类铃铛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这一系列的铃铛,乍看上去几乎通体一致,但从尺寸和底部的纹样上可以看出细部差别:有的底部是钱币纹,有的是钱币纹中间加刻梅花纹,有的底部是党徽。
图15 福寿纹牡丹底铃铛。2.4乘以2厘米,8克
这件作品如果只是看图片,会认为它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只铃铛而已。但如果看到实物就会发现,这件看似普通的铃铛身上也有一些值得深入多研究的地方。这件铃铛银质洁白细腻,挂环中心装饰着规矩的团寿纹,因此,这件铃铛可能是送给老人的礼物。底部的牡丹纹构图简洁却干净利索,这说明这件作品很可能看似普通却可能出自名匠之手。如果仔细观察,这件铃铛的牡丹纹两侧还在细处以圈点的形式勾画了几个缠枝纹。这么一件小小的铃铛上却处处显露出功力,这便是古代的匠人精神——不求张扬,但求精湛。
图16 青蛙铃铛,长4厘米,宽3.9厘米,6克,錾刻成人
青蛙是我国少数民族崇敬的图腾之一,一般出现在云南、广西等地。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逐步融入我国其他省区。青蛙铃铛便是其中的代表。青蛙的生殖能力很强大,因此备受壮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崇敬。其实很多民族的文化中都有浓重的生殖崇拜的印记。由于实物收集有限,我们对青蛙铃铛的研究还很有限。但从目前过眼过的青蛙铃铛来看,工艺水平参差不齐,精细者可谓极品,常规者则如上图。上图这件作品,铃声低沉,压模后,加刻纹路,以圈点在皮肤上勾画出简易的缠枝纹,背部錾刻“成人”二字。因此,可以推断,这是儿童佩戴的铃铛,应该属于长命锁的配饰之一。
图17 寿桃蝙蝠蕉叶纹银鎏金铃铛,13克,头宽2.7厘米
这件苏南地区的银鎏金铃铛,体量不大,鎏金保存还算完好,其突出特点是其造型。主体为寿桃形(心形),寿桃上部穿鼻的两侧铸有两只简易的蝉,与旁边的蕉叶纹形成十字形。寿桃下部每侧压模有带叶梅花各两朵。但其寓意应该如何综合解释,目前还没有推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图18 吉祥花果铃铛,果体直径每个1.5厘米,总重12克,闽北 (1)
图18 吉祥花果铃铛,果体直径每个1.5厘米,总重12克,闽北 (2)
图19 荔枝铃铛一对,重8克,通高1.8厘米,福建莆田2.6
图18和图19为福建工的瓜果铃铛。这两个系列代表两种风格:一种是独立的瓜果铃铛,一种是组合式的瓜果铃铛。其中组合式比较珍贵,设计巧妙,寓意丰富。图18中的两对铃铛,每组两种水果,虽然已经焊接在一起,但为了增加牢固程度,又分别以树叶连接在一起,进而保证了两只结合在一起的铃铛能禁得住拉抻。树叶做得很有立体感,瓜果的鎏金也很具有福建特色,明丽而沉稳。四种水果中,最特别的是桃子,桃子上加刻了四个卐字。这使这件作品在具有浓郁的吉祥意味的同时,也具有了明显的佛教气息。图19的荔枝铃铛在我国其他省区比较少见,乃东南特产。
图20 五子登科三元及递八卦铃铛,17克,铃铛高1.1厘米,直径3.1厘米,通高3.1厘米,福建古田7 (1)
图20 五子登科三元及递八卦铃铛,17克,铃铛高1.1厘米,直径3.1厘米,通高3.1厘米,福建古田7 (2)
这件铃铛不但造型别致,鎏金明丽,而且鎏金风格也与众不同,一般的铃铛多为通体鎏金,这件铃铛是上下鎏金。这种风格有些近似于汉地自乾隆朝开始出现的佛教造像风格之一——“鎏衣不鎏肉”的风格,也就是局部鎏金。铃铛主体为印章形式,上面是珍珠底配吉祥花草,下部是八卦,中间为“五子登科”“三元及第”。五子登科题材的器物各省屡见不鲜,但“三元及第”题材的内容却不多,多的是“状元及第”。三元及第这一典故源自清代李渔《笠翁对韵》:“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三元分别为: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中国历史上,“三元及第”者,算上文武状元加在一起,也不超过二十人。这件作品所凝聚的对后辈的期许可见一斑,想必又是官宦或者诗书之家所传。
图21 银鎏金松叶花草文满工铃铛,高2.1厘米,宽2.1厘米,3克,山西 (1)
图21 银鎏金松叶花草文满工铃铛,高2.1厘米,宽2.1厘米,3克,山西 (2)
这只小巧的银鎏金铃铛的突出特点是满工。图案繁密,上下两组相对但有别。上部中央为双层梅花,外饰祥云,云边垂出成组的由圈点构成的缠枝草叶纹。下部中央为太阳花,裂口上缀满松枝纹,中心周围遍布成组且有别于上部图样的缠枝草叶纹。上下两部的结合处,边沿较宽,铃铛整体好似铜钹。
图22 银鎏金磐形铃铛三件,山西
图23 小石榴铃铛,石榴主体1.1厘米长,4克,山西
图22和图23是典型的山西小型装饰性铃铛。图22中的三件在大的方向上都属于磬形铃铛系列。从收集到的实物来看,这种风格在当时已经蔚然成风。其规格大致趋紧,通常7厘米长,10克。只是在磬的形式上可能进行部分艺术加工,如第二件和第三件便将磬的形制变成了由石榴和佛手瓜以及部分花草构成的形式。山西磬形铃铛,图样纹饰的丰富说明这个系列的铃铛已经成熟。大的风格上趋近,细部上也各有千秋,比如下面的小铃铛虽然初看都是梅花形铃铛,但有的还在梅花的基础上加铸了虎头纹,有的将铃铛处理成藕形。图23中的小石榴铃铛应该就是山西磬形铃铛系列之一的残件。
图24 银鎏金花草纹铃铛3.4乘以2.5厘米,11克
这件铃铛的突出之处在于其上部的纹饰图样和整体造型。由上往下看,铃铛上部是一个巨大的“十”字。“十”字划分出的四个单元内,以圈点勾勒出装饰线条,以游丝线刻画出花瓣中的脉络。上部的四个大花瓣与中部的掐丝银圈一起似乎构成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头盔。下部的裂口犹如帽带,这个铃铛看似一个人带着头盔一般。
图25 桃枝铃铛,高2.7cm,宽1.6厘米,4克
这是一只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设计巧妙的铃铛。客观地说,铃铛主体部分平淡无奇,但设计者巧借上部的拉环并将其沿中缝延伸至铃铛的中下部,使原来的拉环部分变成了枝条,并在枝条的末端焊接一片桃叶,使整个构图富于动感。素面的桃子配上鲜活的枝条和叶子,格外具有一种朴素之美。同时,在素面的大面积衬托之下,叶片的叶脉也更加富有灵动性。
文艺骨干 每日文化熏染
本篇大作,欢迎同好指正,高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