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一把铁锹修整道路,一身“橘红”迎战风霜,一手老茧换来长路平坦。春防洪水、夏治翻浆、秋除杂草、冬保畅通,这就是一名养路工人的日常工作。她用双脚丈量路途,用奉献书写人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

她叫袁金芳,37岁,河南省济源示范区公路管理局水运道班班长,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18年来,上班第一件事是巡路

清理路面抛撒,排查路面病害

初冬,清晨6点,室外的空气泛着一丝丝凉意。

总台记者见到袁金芳的时候,她已经换好工装,正在清理货车抛撒到路面的石子。一双满是老茧的手熟练地用扫帚将石子聚拢,再用铁锹铲进垃圾袋,放到三轮车上。

橘红在哪卖(橘红大姐辛苦了)(1)

袁金芳在寒冬雪天里清理路面

袁金芳说,她每天上路的第一件事,是要把他们道班11.2公里的路段巡查一遍。

路面抛撒是袁金芳在工作中最常遇到的一种情况。她负责的焦克路位于济源与焦作交界处,河南306省道上,道路周边汇集了各类建筑材料等大中型企业数十家。这一路段也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昼夜车流量达18000多辆,而且主要是货车。“如果路边有行人在走,过来一辆大货车速度特别快,挤着一个石子打出去,会直接伤到人。还有小轿车走到这上面容易滑,导致侧翻。”袁金芳说。

在清理完抛撒到路面的石子后,袁金芳骑上电动车继续巡路。在很多人眼里,公路养护员等同于环卫工。其实不然,这只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我们公路养护最重要的工作是路面病害的排查,每天巡路重点就是查看路面病害有没有新增。比如坑槽,如果不及时修补,会扩大面积,使得路面变成坑坑洼洼的状态。所以发现病害要第一时间处理,保证路面的平坦。”袁金芳说。

草木修剪、清理边沟

每年汛期是她工作最紧张的时段

道路养护是一项系统、精细的工程,包含的项目繁杂。

袁金芳既是道路观察员,也是清洁员,更是草木修剪工。进入冬季,为了道路两旁的行道树、苗圃安全越冬和来年萌芽,袁金芳要背着近20斤重的除草器和剪刀进行冬季修剪

橘红在哪卖(橘红大姐辛苦了)(2)

每年从5月到11月公路杂草清除都是袁金芳的重要工作

袁金芳经过短暂的休整,马不停蹄地开始另一项工作——清理公路两旁的边沟。冬日的午后,气温也只有个位数,但短短10分钟,她的额头已经渗出细小的汗珠。

每年汛期,是袁金芳一年中工作最紧张的时段。她负责的焦克路柿槟铁路立交桥下穿涵洞地势低洼,每次下雨都需要开启水泵才能保障道路畅通。

2021年7月,济源突降暴雨,柿槟铁路立交桥积水严重。“它是方圆两三公里最低的地方,四面八方的污水排下来,树枝、垃圾袋、垃圾、泥沙,全都有。当时我们这边需要拿着铁锹一锹一锹铲过去,积水高度大概一米二三,在腰以上。”袁金芳回忆说。

当时情况紧急,桥下积水不断上升,袁金芳毫不犹豫跳到污水里,用手去掏下水道里的塑料袋和杂物,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当时感觉拿着工具找不到下水孔,我就直接把脸贴着水面,把胳膊伸下去,用手直接掏了。把垃圾掏上来,把淤泥往边上抠一抠,水就能下去。”

橘红在哪卖(橘红大姐辛苦了)(3)

暴雨后袁金芳在进行涵洞清淤

家中三代投身祖国公路建设

她把道路当成家一般爱护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这是长辈对袁金芳的叮嘱,也是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袁金芳的爷爷袁善图为支援国家建设,加入公路建设队伍,从最开始铺石子路,再到修建水泥路,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1980年,袁金芳的父亲袁乃国接替袁善图的班,成了家中第二代养护工人,袁金芳则是家里的第三代。

橘红在哪卖(橘红大姐辛苦了)(4)

袁金芳的三件套:电动车、扫帚、铁锹

19岁到37岁,戴上安全帽,顶烈日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这些单调、枯燥的工作,袁金芳一干就是18年。18个寒暑,她用辛勤和汗水延续路的平安,守护路的畅通,她把养护路段当成施展身手的舞台,尽管这个小小的舞台尘土飞扬。

“我对路是有特别深的感情的,说白了就是当做自己家孩子在管养。就是那句话,‘人在路上,路在心中’,可以说,我也是把道班当成了家。”袁金芳说,“外地的司机师傅过来的时候,他们会说,‘河南的路随便跑,真得劲’,我感觉这种话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大的鼓励,也是最大的支持。”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丨王磊

审稿丨樊新征 陈秉科

记者丨孙鲁晋 李凡 朱奕名 吕超

编辑丨邹宁博 王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