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

这句话中的“社会人”指什么?与之相对的又是什么人呢?

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马斯洛有个著名的层次需求理论:人通过自我实现,形成完美人格

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它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层次的需求要在前面的那层实现之后才能产生,所以需求是有等级之分的。

前两个层次的需求和动物的本能相似,对应人类婴儿时期 ,被称为自然人。后两个层次的需求是人类特有的,具有社会属性,意味着人的成熟,是社会人

为什么有的人越来越不成熟(人在经过第二次诞生)(1)

中间的那层,确切来说,是归属感被爱的需求,是个过渡期,又被德国哲学家斯普朗格定义为青春期。

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人发展的关键期,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期,他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

然而生理上经过青春期之后的人,心理和行为并不能全部成功晋级为社会人,有的成为“巨婴”,有的让“社恐”伴随一生,有的在人际交流中故意制造冲突,成为社会渣子

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德维托认为:人际交流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组成部分。人要形成有效的人际交流,才算完成了第三层次的需求。

为什么有的人越来越不成熟(人在经过第二次诞生)(2)

他在已畅销46年的著作《有效交际》中指出:人们有必要了解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如何形成各种关系。

这就是说,人在过了青春期后甚至更大年龄,如果还不能有效地进行社交,顺利成为社会人,是有补救方法的。


一,经过“第二次诞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成熟?

世间万事的成与败,都看有没有达成目标。而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总不免产生冲突,对达成目标形成障碍

人际交往的目标,是在把事情做成功的基础上促进感情,形成比较融洽的关系,这对处理人际冲突有很高的要求。

处理人际冲突中,关键的一环是自我感知。

自我感知首先要三个阶段才能完成。

为什么有的人越来越不成熟(人在经过第二次诞生)(3)

第一阶段是自我概念形成阶段,就是认识“我在生活中想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对自己的基本评价和期待,是认识上的自我画像,有些理想化,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追求的目标。

接下来是自我意识阶段,需了解“我对我扮演的角色有什么样的评价”,判断一下画像中的自己和实际结果有没有差距,产生的是满足感还是沮丧情绪。

这是情感上的自我。

第三阶段是言语和行为自我,要依赖于自我意识的推动。

如果自我预期过高,自我意识感觉达不到目标,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在行为上产生说话紧张、办事慌张的“社恐”表现。

如果自我意识强烈,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好评,就会形成盲目的自恋与自大心理,明明自己“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却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处处挑别人的毛病。

这种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对人际关系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还容易成为“巨婴”型人格。

为什么有的人越来越不成熟(人在经过第二次诞生)(4)

《有效交际》的翻译者余建平序言里说:

“你在不同的交流场合下,都可以解释你选择某种交际的理由。”

既然社会交往有目标,人际交流就是一种选择。毕竟,人是不可能不与别人接触的。

相信所有人都愿意选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是,不知怎么就长成了连自己也讨厌的模样。


二,什么是真正的成熟

五角丛书作者之一谈大正在《人的自恋与自大》中说:

“自我意识是否健康,要看是否形成合理的自尊、自信,是否能合理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这就是成熟,能推动事情成功。

合理的自尊,须在自我评价与自我画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形成,还须在自我感知他人对我的评价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完成,然后才产生自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李白的自尊,在气节上合理,在人际关系上不合理

为什么有的人越来越不成熟(人在经过第二次诞生)(5)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这是屈原的自信,是在他的自我画像和行为高度吻合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自尊和一个人的认识结构体系有关。

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我之色彩”的形成,分两种机制:一种是把生活中的经验、材料中,能利用的部分,纳入已形成的认识结构体系中,进行强化补充。一种是对不能接受的有矛盾的部分,转而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使其容纳下来,形成体系扩展

这样,在不断地扩充与完善中,自己的认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这就像《学习敏锐度》作者瑞米描述的一样:自我认知敏锐度特点之一,

“是对自己的性格、能力、优势、劣势有清晰的认知并坦然接受”。

让自己有容身之地,何尝不是在人际关系中最成熟的表现呢?

为什么有的人越来越不成熟(人在经过第二次诞生)(6)

把自己当积木,认清自己的形状,也就没有什么优势劣势之分了,剩下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与其他人完成一个个组合

之后就可以像保尔.柯察金那样拍拍胸脯,自信地说:

“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三,怎样真正实现第二次诞生

“乒乓球皇后”邓亚萍虽退役多年,但她在赛前总要进行心理指导、树立信心的做法,至今使人记忆犹新。

为什么有的人越来越不成熟(人在经过第二次诞生)(7)

相反,新中国早期的乒乓球运动员韩玉珍,已很难被人记起,除了时代的因素外,还有她糟糕的心理素质

她本身实力并不弱,但在一次世界比赛前,却因为患得患失,用小刀割伤自己的手,并谎称遭人行刺。

她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比赛,背后隐藏的原因是害怕承担预期之外的后果。她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从而缺乏自信。

她自己伤害自己,让本该璀璨的一颗星错失光芒。而她的做法,又是多么幼稚可笑

如果她有条件像邓亚萍一样,赛前进行一下心理辅导,也许邓亚萍“乒乓皇后”的名头会成为一种迭代,而韩玉珍的人生也许更为圆满

正如德维托所说:人际关系是一门基础学问,像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一样,需要接受教育和培养。

所以,人可以没有学识,但不能没有知识;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常识;人如果没有常识,就得进教室

因此,人既然选择要成熟起来,就必须学习。韩玉珍的教训,我们可以牢记。

卡西尔在《人论》中写到:“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应付事物本身”。

为什么有的人越来越不成熟(人在经过第二次诞生)(8)

他认为人的自身是难以觉察的,要凭借语言、想象,符号以及宗教仪式等人为媒介作为中介,才能看见或认识一些东西。

语言、符号、仪式等这些中介,可以统称为文化,其中包含德维托所说的接受教育和培训

人可以不成熟,但不可以不成长。当知道自己哪方面有欠缺时,就要尽快去学习,在反复实践中取得进步,最后实现真正的第二次诞生。

写在最后:一部著作能更新到第十五版,也可以算是经典了。

我很早就有约瑟夫.德维托的《信息——构建人际沟通技巧》一书,然而被“信息”二字吓得始终不愿翻看。

随着年龄的增长,反省自己蹩脚的人际交流能力,有幸拿到《有效交际》,满怀期待地去书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虽然有关“信息”的理论还是看不进去,但是其中关于自我感知的简单介绍,以及管理冲突的技巧,还是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译者的帮助下,至少我知道,人际交流是一种选择。读完此书,可以确定在不同的交流场景下选择什么样的交流方式,可以学会一些谈话的技巧,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么选择的理由。

人有三层壳:分别是身体、心理和文化,它们是自我的自卫屏障。好好维护这三层壳,人自会强大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