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说姜维:“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罗贯中对姜维,给予了英雄式的赞扬。

自古乱世出英雄,而天下三分的三国时期,从不缺少名留千古的英雄,姜维就是其一。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姜维算不上最顶尖的那批英豪,但在他的时代,他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不然也不会被李贽评价为“又一孔明”。

姜维投蜀后,便一直跟着诸葛亮。因其胆略过人,得到孔明重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继续辅佐汉室,并主持北伐。在守卫蜀国不被魏国吞并的基础上,他尽力完成诸葛亮和刘备的遗愿:匡扶汉室,平定天下。

可恨生不逢时,后主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姜维最后也只落得个以身殉国的结果。

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又何尝不是呢?

就算在蜀国后主刘禅投降邓艾后,无所依靠的姜维还是以一己之力,在临终前拉上两位亡国之敌垫背,甚至差点搅得司马政权天翻地覆。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最后一个小高潮:姜维一计害三贤。

崇祯杀魏忠贤(连皇帝都投降了)(1)

一计害三贤,姜维拼死借刀杀人

所谓一计,就是姜维诈降钟会,行使反间计;而三贤指的就是姜维、钟会、邓艾,三个人都是当时优秀的军事将领,名震天下。

公元263年,钟会在剑阁牵制住了姜维,邓艾趁机率军偷渡阴平,攻破绵竹,直逼成都。蜀后主刘禅开城投降,邓艾接受了他的投降,并约束部众不准抢掠,安抚投降的人员,获得蜀中人心拥戴。

远在剑阁死死抵抗钟会的姜维,听闻后主投降的消息已然气极,又收到后主命他投降的敕令,更是忧愤交加。国君投降,蜀国实际上已亡,眼看着手下的兵士们挥剑斩石头泄愤,姜维实在气不过,却又无可奈何。

在绝极度的绝望与愤怒中,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与钟会结拜为兄弟。

宁可投降钟会,也不向邓艾投降。姜维此举,打了后主的脸,更打了邓艾的脸。于是,邓艾自作主张,在成都私自以天子名义,任命大批投降的官吏,笼络人心。不料此举不仅加深了司马昭对他的怀疑,更是给了对手钟会可乘之机。

崇祯杀魏忠贤(连皇帝都投降了)(2)

钟会听从了姜维的建议,一边诬陷邓艾自恃功高,妄图占据成都谋反,一边篡改邓艾的上书,坐实邓艾傲慢无礼的形象。

果不其然,司马昭信了,命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送往京都。钟会除掉了最大的对手,到达成都后想要起兵造反,意气风发地说:“如果顺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顺,还可以退回蜀地学刘备偏安一隅。”

姜维瞅准时机,再次献上计谋:以郭太后遗命为名起兵攻打司马昭,为防止部下不服,尽快杀光军中魏将。姜维此举,意图十分明显,先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再除掉军中所有魏将,最后自己杀掉钟会,接手他的军队,则可复国。

钟会被自己的野心蒙蔽,以为自己有了姜维就可以当刘备,才没有意识到姜维的真实意图。

然人算不如天算,事情败露后,钟会军中大乱,钟会和姜维都死于兵变。

​有人说,如果不是心绞痛突然发作,姜维一定可以杀出重围。但这世上没有如果,只能说时运不济,他差一点就借刀杀人成功了。但这一点,足以让人遗憾千年。

幸运的是,他还是借到了几把刀。钟会和姜维死后,监军卫瓘害怕被诬陷的邓艾会报仇,便派田续快马去追杀邓艾,邓艾父子死在了绵竹。姜维借来的刀,杀了钟会,杀了邓艾,为蜀国报了灭国之仇,却也杀了他自己。

虽九死犹不悔,说的大概就是姜维这类身处绝境而不放弃的人。虽然没有完成诸葛亮的心愿,但姜维倾其一生为此抛洒热血,尽力了,所以无悔。

自此,三贤陨落,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一统天下,建立西晋王朝。

崇祯杀魏忠贤(连皇帝都投降了)(3)

将计就计,司马昭也借刀杀人

再看姜维一计害三贤,他之所以能成功,司马昭功不可没。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帝王心术,多疑猜忌,最忌讳功高震主,所以时常过河拆桥。司马昭称帝之心,路人皆知,帝王术,他玩得很溜。

待邓艾、钟会大败蜀国后,司马氏一统天下的大势已定。但对于自己父亲司马懿的这两个弟子,司马昭打心底忌惮。何况多年征战,邓、钟二人皆战功赫赫,手握重兵,假以时日,定成心头大患。

于是,司马昭顺水推舟,糊涂了一回。狡黠如司马昭,怎会看不出姜维的反间计?又怎会看不出钟会对邓艾的故意陷害?

邓艾虽无不臣之心,但居功自傲是事实。他善于打仗,却锋芒毕露,不会自保,终究害自己丢了性命。表面上,这是姜维的计谋取得的成效,实际上,这是司马昭藏匿已久的小心思终于实现。

崇祯杀魏忠贤(连皇帝都投降了)(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昭犹如黄雀,坐收渔利。

当钟会在成都接管邓艾的大军后,想要攻打长安,却被司马昭告知他已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那时,钟会才意识到,司马昭怀疑自己,而邓艾,也是司马昭借自己的手除掉的。

自以为机关算尽,到头来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棋子。钟会能怎么办?横竖是死,他不反也得反。只可惜,他失败得远比自己想象的快得多。

一场反间计,令三位当时的军事大才陨落,令人唏嘘,倒也成全了姜维的忠义之心,留下一段传奇。

只可惜,姜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以性命的代价谋划的一出好戏,不过是司马昭早就写好的剧本。他殚精竭虑,四处斡旋,却是在给司马昭擦亮刀锋,呜呼哀哉!

大多数人对姜维此举赞赏有加,但也有人说姜维诈降是小人行径。但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三国时期的战役,早就不是春秋时期坦荡荡的依礼开战,各种埋伏,奇袭,诡计……仅以此说姜维小人,实属片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一计害三贤已成历史,但姜维,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专属印记,因为他的智、忠、才,值得被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