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也许是为了呼应我国春节的过节氛围,英国《卫报》于1月16日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春节新年食谱的文章,分别列出了三位美食作家推荐的庆祝春节的粤菜、川菜和台湾菜。

乍一看,这些菜谱好像并无问题,充满了“中华传统风情”。但是仔细看后,网友们却被吓了一跳。

原来,其中一道“猪肉蟹肉煎饺配酸辣汁”的食谱配图存在严重问题——盛着煎饺的盘子的盘子下面,竟然压着烧给逝者的纸钱!

文化误读的原因(故意还是文化误读)(1)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类似的“乌龙”事件并非《卫报》独有,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出现了相似的失误。去年5月,BBC在其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华人厨师杰里米·庞的“扇贝西蓝花面”食谱,其配图中放了一封“吉祥如意”的红色钱包,另外还有一个标着蓝色“吉仪”的封套。

文化误读的原因(故意还是文化误读)(2)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所谓“吉仪”,是主人给来参加葬礼的亲友的答谢之礼。在日常中餐的食谱照片中出现这样的物件,可以说是非常不合适了。

中国网友发现这些问题后,在网络上表达了愤怒和指责。目前,BBC已经删除了这张配图,而《卫报》也已经更换了“煎饺”的食谱配图,去掉了冥钱。

文化误读的原因(故意还是文化误读)(3)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当然,除了冥钱,小编认为这个装煎饺的盘子也看起来脏脏的,似乎是没有洗干净,让人不太舒服。

无论英国媒体是故意为之,还是仅仅因为不够了解,出现了文化“误读”,都表明随着我国国力的愈发强大,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外国人所认知。

除了上面这些,外国人在理解中国文化时,还闹过不少其他笑话。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他们将我们用来盛秽物的搪瓷痰盂,当成了一种精美的餐饮容器,用来盛放食品和冰镇啤酒,而且竟然售价不菲。

文化误读的原因(故意还是文化误读)(4)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文化误读的原因(故意还是文化误读)(5)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再次回到新年饮食的话题。英国媒体提到的饺子的确是我国春节期间的传统美食之一。

饺子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国时期,便已出现形似月牙,类似饺子的食品。据推测,那时的饺子应当不是煮熟后捞出来干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因此,它被称为“馄饨”。

文化误读的原因(故意还是文化误读)(6)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几乎一样了,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将饺子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元、明时期称饺子为“扁食”或“匾食”。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煮饽饽”等新称谓。民间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盛行。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文化误读的原因(故意还是文化误读)(7)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饺子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儿,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儿里,以寄托对新一年的期望。尤其是北方,新年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有的人家会将饺子与面条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有的会在饺子里放糖,用意是新的一年甜甜美美;有的会在饺子里放花生,用意是谁吃到了就可长寿;有的会在饺子里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会“财运亨通”。

文化误读的原因(故意还是文化误读)(8)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其所包的馅儿和制作方法的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是同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

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经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