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吗(观自在菩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呢)(1)

心经中讲的是“观自在菩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呢?这有两种讲法:

(一)是指观世音菩萨。是《瑜伽焰口》中的观自在菩萨。

(二)指凡是有观世音菩萨的地位、程度的都可称之为观自在菩萨。

文/隆莲法师

“观”什么?

“观”即观点、看法,观就是般若,般若是叫我们对待事物应有怎样的看法。修观的“观”是动词,是观察、观看。

止观:止是定,是六度中的第五度静虑波罗蜜。观:即慧,是第六度般若波罗蜜。我们对于世间的事事物物都要通过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佛菩萨的智是由观而来的。

观,是对宇宙人生的最深入细致的看法。在法相宗中讲“观”叫“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观不是只看一点,而是周遍的看,看得机叫“寻思”,看得细叫“周遍伺察”。我们看问题应“如猫捕鼠”那样集中全部注意力。

佛法看问题是把问题抓出来,从整个方面去观察,然后结合起来,而不是只着力于一方面,是灵活的、细密的观。而修禅观的目的也在于先把心训练得很细密、灵活,所以应先修止、令心宁静,才能观。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吗(观自在菩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呢)(2)

《楞严咒》中的:“妙湛总持不动尊”, “妙湛”:是水清凉而宁静,比喻心应如清凉而宁静的水一样,没有一点微波,没有一点烦恼尘垢才能如实照见东西,修上观一方面是使心宁静,在这个基础上修观,心要十分宁静无垢,才能如实洞察一切。

海公上师敦的《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包含了整套如来禅甚深的禅定,由上(定)生观(慧)。为什么要观呢?糊涂人不会观,观是有智慧的人明辨环境,观清楚了才能认识,才能对治,观是产生认识的力量,认识宇宙人生就是通过观的力量,菩萨就要把宇宙人生弄清楚,如能将无我的观慧修起才能自在。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吗(观自在菩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呢)(3)

如何得自在

“自在”就是解脱,解脱就会自在,解脱是针对缚,烦恼就是缚,由于这个缚,所以众生流转生死,我们每天被烦恼缚着而起惑造业,作无意义的事,烦恼使我们不得解脱、不自由,要解脱、自在就必须断除烦恼,断我执习气,这就要靠观,才得自由、自在。

众生由于执著有个常恒不变的我而造种种业,由观——真正的观才能把所执的“我”看清、看透,就不为他所缚,而得大自在。断尽我执,就能成就阿罗汉。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吗(观自在菩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呢)(4)

菩萨起了智慧观,看透了所执的我是欺骗我们的,就不再为我所缚。我们遇到每一件事都应观,观清了才能正确地解答。正确地认识,才不会被困难所阻碍,人的殊胜处就是能观,由观而得解脱自在,观主要是通达“无我”,我们现在只是发了笠口提愿心,未通达无我,只是粗略地了解一点表面,没有通过观,要真正观照到“无我”的道理,就要按照理论修观。从理论上知道无我的道理。“相似见道”,是真正见道的前相,每个人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只要好好修,通达无我、般若之智才得自在。

四念处就是让我们观,念即是为了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就是看法,是智慧,有了智慧就有超脱的、不寻常的看法。有的老菩萨不怕脏,不怕苦,精勤为常住做事,因为他见身体本来就是不净,他的看法就与一般人不同。贪生都是爱身惜命。(但讲卫生不是爱生惜命)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真理,因为身体本来不净,身如“行厕”,教众生应观身不净,即修不净观,佛法的各种观都是驳宽生的颠倒见,使众生得解脱的。

“教观纲宗”中的教是教理,观是学了教理真正从自己思想、行动上起作用,在心灵深处起影响。我们学的是佛法,不是口头禅,只有将所学的实修,变为行动才能得到无限的解脱,才得自在。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吗(观自在菩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呢)(5)

我们要如何“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字面意思前面已讲过,不再重复。

“行” 是实行,实践。所学的道理在思想上起作用,而付诸实践,这里的“行”主要指内心活动,是思维。

“深”是重要,精深的意思。佛法讲般若有两方面:一是深般若,二是广般若。广般若属实践,深般若属于认识,智慧属认识方面的,佛法的般若是指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只有深入地研究才能把问题看穿看透,实际上佛法无多旨。

要通达无我的道理,就应实践、兑现。所以应实行。实行时的事情特别多,菩萨的六度万行是深广般若,范围特别宽,六度中前五度属于广般若,是实践方面的,智慧度是认识方面的,是深般若,只有先认识,然后才照着认识的真理实践。这里讲的“深”字特别讲明是“深般若”。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吗(观自在菩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呢)(6)

广般若是不舍一法,一切功德事都要实行。如扫殿堂、行堂、扫厕所都是佛法的实践。故说:“搬柴运水、无非佛法”。劳动是广般若部分,在佛法中是身力供养,不要把身供养看为佛法以外的事,这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事。海公上师集的《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中讲菩萨六度万行、四摄法,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我们(铁像寺)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左边胁侍为文殊师利菩萨,右胁侍为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传的是深般若叫“真观”,弥勒菩萨传的广般若叫“正行”。

深般若是说看问题应深入、透彻,也就是说入无我和法无我。“一切法无我”是《百法明门论》的中心问题,一切法有些什么呢?我又是什么?无我的无,无的是什么?如何个“无”法?这些问题都是很高深细微的,故为“深”。

佛法看事物是透过表面,比一切世间人看的深入,不是人云亦云。世间人也在找世界的根源。基督教、天主教就讲上帝造人,上帝造世界;儒家就说世界所存在的一切是“天地”在指挥、安排,用这些语言搪塞过去了,哲学称世界本体为“本体论”。看问题不应随俗,应深入透彻地看,这就是深般若。

内容来源 | 《心经浅释》

图片来源 | 十愿百科

摄影 | 耿豪、小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