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怎样充实作文材料(一),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作文怎样使内容充实?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作文怎样使内容充实(怎样充实作文材料)

作文怎样使内容充实

第十六讲 怎样充实作文材料(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需要材料,没有材料,再高明的作家也写不出文章来。材料有两种,一种叫素材,一种叫题材。素材是作者从生活中搜集和积累起来的原始材料,它们往往是感性的、零碎的、分散的、不系统的。题材是从素材中经过选择、加工、提炼,写进文章,用来表现主题的材料。主题是从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又反过来统帅题材。题材总是受主题的支配,并为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动笔前必须根据主题需要严格选择材料。

搜集材料要“以十当一”,越多越好;运用材料时要“以一当十”,越精越好。

作文材料从哪里来的呢?

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这是在告诉我们作文材料从社会实践中来;从阅读中来;从人民的语言中来。我们把它归纳成两大方面、六条途径。两大方面是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六条途径是:一是自己生活中得来的事;二是亲临现场观察、调查的事物;三是平时阅读积累和写作时材料不足通过资料或网络查找的材料;四是通过记笔记、写日记把自己认为有用的随时记下来的材料;五是利用联想想象使作文材料更充实;六是做到“四细”使作文材料更充实。

第一条,作文材料从自己生活中得来。

作文素材要从自己生活中得来,就必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是生活。“文学艺术”是什么意思呢?作为我们小学生来说,现在写的作文,就是文学的初级阶段。也属于艺术的范畴。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我们每次作文都是迈向文学艺术殿堂的可贵一步。那些大作家无不是从练习写作文开始的。只要我们努力,坚持学写,不断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培养提高自己的悟性,不远的未来,名作家就出在我们中间,甚至就是我们自己。这不是不可实现的幻想,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伟大梦想,要相信自己,要相信“心想事成”。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丰富源泉。写作离不开生活,就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样重要。可以说脱离生活的文章是根本没有的。即使一些幻想作品,也必须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

我们所学的课文和所阅读过的文章大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甚至有的文章的主人就是作者自己。

我们都知道的《小英雄雨来》的作者是管桦爷爷。他的家乡——女过庄,村北就是还乡河,村庄四周都被河流包围着,村东、村西的河里长满了芦苇和蒲蓬草。夏天孩子们到还乡河去游泳、洗澡;去河里捉鸟(村民们叫它苇喳儿)、掏鸟蛋。女过庄村的老年男人,几乎没有不会游泳的,像雨来的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人们都会。为什么《小英雄雨来》自被选入语文课本中,历经多少代人,其长盛不衰的影响力,就是作家描写的景象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景物。每个人读了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文中歌颂雨来的爱国情怀,也是通过环境的熏陶才有的。作家本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十几岁的年龄,雨来的形象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当年,管桦的父亲是冀东抗日名将鲍子菁,参加革命前是村里的教师,是个正经八本的知识分子。在父亲的影响下,管桦很早就参加了抗日活动,从小受到的是爱国主义的教育。作者亲眼目睹并亲自组织了儿童团的抗日活动。因此,作家对儿童抗日事迹是很熟悉的,才写出了《小英雄雨来》这样的经典之作。

所以,我们一定要向前辈学习,平日留心观察生活,更多参加可以参加的活动,不断积累生活素材,给作文提供丰富的内容。

第二条,作文材料从亲临现场观察、调查中得来。

如果说个人的生活是一朵朵小浪花的话,那么,社会生活就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记叙文写作中,有时仅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到社会上去调查采访,搜集更多更精彩的材料。

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调查收集补充作文材料。调查就是为了写好文章去搜集充实文章内容的,目的明确地找当事人或知情人了解情况,作出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再写成文章。这也是搜集材料、充实材料仓库的常用方法。

作家魏巍,原来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随军记者,他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题材是亲身在参加战斗过程中观察记录调查出来的材料,是第一手材料,这种材料最真实可靠,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也生动而有说服力。许多写文章的人都喜欢这样取材。

夏衍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包身工》是篇优秀的报告文学。文章描写了旧社会里包身工的苦难,控诉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互相勾结,利用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曾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直到今天,还被选入中学课本,成为语文学习的范文。这篇文章就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调查寻访才写出来的。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便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调查采访确实是搜集材料的好办法,有个记者说:“文章不是手写出来的,而是脚走出来的。”意思是说,写一篇文章费不了多少时间,最花时间的是东跑西颠去调查、采访,这是千真万确的。

调查是充实材料仓库的常用方法。运用调查采访的方法时,一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便于调查深入下去,以搜集有意义的材料;二要有调查提纲,问什么,不问什么,先问什么,后问什么,都应该心里有数;三要口勤、多问;眼勤,多观察;手勤,做好调查记录;腿勤,多跑路,尽量找到知情人,尽量多搜集有关材料。

毛泽东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历时32天,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走访了乡下、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获得材料不少。这是毛泽东自己的叙述。这报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革命进一步指引了方向,推动了农村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长期的实地调查,使毛泽东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运动的专家,赋予了他在论述农村问题的权威性。

毛主席还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采访能够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充实自己的知识仓库。因此,有计划地采访调查是占有作文材料,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

作文材料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和逐步积累所得,是多数作家所走的取材道路。汉代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数年间游历名山大川,考察民间的生活和风俗人情,这对他后来写成的名著《史记》来说,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准备过程。当年著名作家柳青,他在陕西省长安县的黄甫村“扎根落户”十四年,深入地观察生活,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终于写出了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作品《创业史》。临时进行调查搜集材料。有目的的进行调查,收集材料也是一种取材办法,这是指决定要写什么样的文章时,但材料不足,情况不明,现去找材料的办法,例如记者要报道某工厂的技术改革经验,但知道的不详细,就要现去工厂做调查,开座谈会,等把需要的材料都拿到手的时候,才开始写那篇报道文章。同学们作文,有时候也现打听情况,或现找书籍杂志,上网查看资料,然后才动笔作文。

除了调查采访之外,细心观察,对于积累作文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观察某一事物时,要做到深入细致准确透彻,不要马虎浮浅,草率应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注意观察,还要勤动笔,把看到的听到的记下来。例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是从爬山虎的叶子写到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和脚都做了细致地观察。观察叶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观察脚是从什么地方长出来的,脚的形状,颜色以及“脚”巴住墙和没触着墙的情况都做了细致地观察。真实地把爬山虎这种绿色植物展现在我们眼前。

不会观察的人,肯定写不出好文章,因为他缺乏对事物的了解。观察是积累材料的一个主要方法,望同学们千万不要忽视。

思考与练习:

概括的说出获取作文材料的途径有哪些?两大方面、六条途径都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