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洁

继锥子脸、高鼻梁、欧式双眼皮等之后,新一波整容风潮锁定了“精灵耳”。所谓“精灵耳”,就是通过手术等方式让耳朵支撑起来,好让脸显得更小,轮廓更精致。如果美容整形也算是一款产品的话,不得不让人感慨这款产品升级迭代的效率和耐力,似乎总能找到容貌 bug,也总能找到修复bug的“补丁包”。

光明时评算资格论文吗(光明时评当换脸)(1)

在社交媒体上、短视频平台上甚至目之所及的各种展示牌上,不同的人七嘴八舌都在鼓励你勇敢追求美、追求更好的自己。在他们“编织”的一个个故事里,换一张更美的脸,就会顺势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酬,赢取一份美好的爱情,总之,从此换来更加美好的人生。

不得不说,这个策略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如果换张脸,动几刀就能“逆天改命”,为什么不试试?如果对于未来的不安全感、迷茫与焦虑,都可以通过整容置换掉甚至消解掉,何乐而不为?而且在这些对整容高接受度人群的日常体验中,“美丽的人更好命”的现实似乎就发生在身边。备受热捧的”网红经济”热潮,似乎也向他们展现是几乎差不多的现实逻辑:身体魅力可以换来正向社会评价,而这种正向评价可以转化为体验性商品并从中获益。每一次对网红翻盘暴富、实现借机跃升的炒作和渲染,都是对这种现实逻辑的强化和扩散。

如此,还会有多少人真的较真,你所谓的容貌焦虑,到底是对自己看到的容貌不满意,还是说,你其实是对别人眼中看到的你自己不满意。又有多少人会反思,如果在调整自己身体的选择中,你面对的不过是二选一还是三选一的时候,这种被贴上“自由”标签的选择到底还是不是自由的。就算广告中的“做自己”,到最后结果不过做和成千上万个人一样的“自己”,恐怕也很难劝退一波又一波的整容新人群吧。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各种不断升级、无孔不入的焦虑制造和渗透。唾手可得的信息所产生的说服效果,是过去时尚杂志所不能比拟的;一些社交媒体及平台海量呈现用户体验及反馈,及时的互动更容易形成一种社群激励或群体极化;各种美图自拍软件让你持久沉浸在“美化”的幻想中,强大的营销科技则让整容决策这件事变得更接近最熟悉不过的网购体验。在新媒介与新技术的推动下,整容变得日益日常化和快餐化,安全与风险被有意或无意的淡化和摒除,“美丽新世界”的光芒则时刻在前方闪耀。

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容貌焦虑的主要对象是女性,不过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男性也加入容貌焦虑的大军,其对整容的接受度也正在不断攀升。不可否认,来自男性的凝视和规训,是女性整容背后的社会动因,但当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身体就成为那个最终的商品,不分男女。“美丽的标准”不再被女性所独有,在单调且粗暴的审美凝视下,受伤害的也不只有女性。

今天,我们还会生发出容貌焦虑的勇气和自觉吗?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