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不少人认为是人到中年的常见现象或是休息不好造成的,事实上,这是脑部亚健康的表现。

什么是慢性脑供血不足

临床上将脑血管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慢性、广泛性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以脑部缺血、缺氧等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一般以中老年人多见。但近年来,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明显增加且呈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

患者往往以头痛、头晕、头重为主诉,可伴有视力模糊、四肢无力、麻木等症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客观体征较少,头颅CT或MRI检查也很少发现异常。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哪些因素会导致脑供血不足

医学专家认为,任何原因引起颅内外动脉口径变小或血管弹性降低,都可减少大脑供血。在诸多导致脑血管狭窄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的因素还有血压过高或过低、血液黏稠度增高等。例如,当收缩压低于80毫米汞柱时,就难以保证大脑组织供血。随着血压的升高,脑血流量增加,但当收缩压超过160毫米汞柱时,脑血流量反而会减少。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对脑供血也有一定的影响,血液中胆固醇浓度过高,就会在动脉血管内壁堆积形成“斑块”,使血管腔变窄,导致脑供血不足。

可导致老年痴呆和脑梗塞

一旦发生脑供血不足,通常情况下会引发脑缺氧,出现头痛、头晕或眩晕、耳鸣、眼花、肢体麻木、手抖、失眠、多梦、精神不佳、易疲劳、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等表现。国内外医学专家经过大量研究还发现,老年痴呆症和脑梗塞发病前期的患者,都曾长期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存在。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又被形象地称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及时治疗病情可以逆转

值得庆幸的是,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早期,病情是可以逆转的,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以清淡为主,多吃水果和蔬菜,每餐吃七八分饱。生活要有规律,要保持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另外要戒烟限酒。工作繁忙的中年人一定要多运动、少熬夜。

其次,药物方面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还可服用一些活血化淤的中成药。对于患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三高”人群,一定要控制好三项指标。对于患有冠心病、脑梗塞的人,要长期服用调脂稳定“斑块”的药物,防止动脉壁上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有脑供血不足人容易老年痴呆吗(当心脑供血不足导致痴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