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是从袁隆平谈起自己家庭的时候,了解到他和镇江的一段渊源:

  “我父亲袁兴烈生于1905年,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在县里担任过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他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再后于1947年底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任职,做事务科科长。

  我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后来上学,我的英语课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

  英语好这个强项,让袁隆平很自豪,他说:“我母亲对我的英语启蒙也是很重要的,她毕业于教会学校,英文很好,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因为父母的关系,袁隆平的小时候去过很多地方,6岁那年,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

  年幼的袁隆平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次旅行稍显奇妙。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不经意之间,袁妈妈打开了这个小孩的初心之路。

  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到了他高中毕业后,他对父母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疼爱他的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

  他对母亲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

  最后,父母让步了。

  就这样,带着对母亲承诺的“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袁隆平开始了充满艰辛的科学长征。

江苏的妈妈(妈妈是江苏镇江人)(1)

袁隆平(左)和母亲

  01

  袁隆平有位叔叔,写过一本名为《西园迁徙》的家族小史:袁家先祖于明代时,已在江西德安县城南郊坡上的“青竹畈”落脚,那是庐山脚下的一片田野。

  袁氏一族在这里世代务农,开枝散叶。从第十一世祖开始,在族谱上定下了二十代人的辈分:“大茂昌繁盛,兴隆定有期,敬承先贤业,常遇圣明时。”

  袁隆平的曾祖父袁繁义这辈开始经商,到清光绪己丑年间(1889),袁家从“青竹畈”举家迁居“德安”县城,盖起了德安城中首屈一指的一座大宅院,取名为“颐园”,和著名的“颐和园”就差了一个字,足以看出这所宅子有多么的辉煌,而他们家,也人称“西园袁氏”。

  到袁隆平的祖父盛鉴公时,一举高中晚清举人。不过,在戊戌变法之后,他又成为清末宪政时期的维新人士,曾经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

  盛鉴公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考取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之后,袁兴烈回到小县城,担任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受到西北军将领孙连仲的赏识,做了他的秘书,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在南京上大学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叫华静的江苏女子。

  华静,原名华国林,1902年生于扬子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江南鱼米之乡镇江,那一方水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她是一个大家闺秀,不幸的是父亲早逝,母亲许氏年纪轻轻便守寡,只得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回到了娘家。

  华静在镇江一所英国教会高中毕业后,一度在安徽芜湖教书,她年轻时温婉贤淑,是一个典型的民国淑女。大约是华静在担任老师的时候,和袁兴烈相遇了。

  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爱情的种子终于萌芽,他们最后结婚了。

  1929年8月13日,袁兴烈和华静的第二个孩子在北平协和医院出生,在这家医院生孩子,是因为华静的妹妹华秀林,当时在北京协和医院当护士长。

  很久以后,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历史档案里发现了一份出生证明:袁小孩,家住西城旧刑部街长安公寓,原籍江西德安城内;右页中间为袁小孩出生时留下的脚印,上面还有那位为袁小孩接生的妇产科大夫的英文签名:Qiaozhi Lin ——林巧稚!

  给这个小孩接生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万婴之母”林巧稚。

江苏的妈妈(妈妈是江苏镇江人)(2)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左上页记“袁小孩”,住“旧刑部街长安公寓”;右上页有林巧稚签字;中为袁隆平出生时留下的脚印。

  袁兴烈和华静给这个孩子起名叫“袁小孩”,乳名“二毛”。

  听了这个名字,感觉这对年轻的父母亲还蛮能凑合的。

江苏的妈妈(妈妈是江苏镇江人)(3)

江苏的妈妈(妈妈是江苏镇江人)(4)

  02

  袁小孩出生后,在北平度过了一段还算安稳的岁月。

  两年后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大毛和二毛就随父母在平汉铁路上南迁北徙,辗转奔波于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在辗转奔波中,袁小孩有了大名,还有了一大家子兄弟姐妹。

  他后来回忆:“我们几兄弟的名字基本上是按辈分和出生地取的。我哥哥隆津(大毛),大我两岁,是在天津出生的;老三隆赣,给他取名字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离开北平回到江西老家了;四弟隆德于1932年出生于德安老家,算是真正的德安人;五弟隆湘,是在湖南桃源出生的。从我们弟兄取的名字看,反映出一段迁徙的历史,自我之后算起,可算是在抗战时期举家颠沛流离的历史写照。”此外,他还提到:“我有个妹妹袁惠芳,是我同父异母之妹。”

  他是在北平出生的,所以叫隆平。

  华静带着孩子住在德安老家的颐园时,袁隆平的祖父祖母都还健在,祖父是位不苟言笑的老者,小孩们很怕他,不敢随便讲话,吃饭的时候也是规规矩矩坐着,老老实实地吃。

  袁隆平长大了一点后,祖父便开始教他读书识字。老爷子手握戒尺,端坐在一把太师椅上,腰杆笔直,目光如炬。在老爷子面前,孙儿们都必须挺直腰杆,正襟危坐,绝不可趴着写字,歪着拿笔,否则,一戒尺就打过来了。

  但他还是很淘气,他看到祖母的水烟袋咕咕冒气,好奇地吸上一口,呛到说不出话来。祖母撞见了,敲了敲他的脑袋。

  不多久,袁隆平又随父母去了不少地方。

  在河南的商城鸡公山,他们一家人合了一张影。

江苏的妈妈(妈妈是江苏镇江人)(5)

  袁隆平曾回忆:“这是我们一家人到河南商城鸡公山休假避暑时的合影,……当时我的年龄大概就是五六岁的样子,我们三兄弟在美妙的山水间游玩,心里十分高兴。后来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大好的河山遭受践踏蹂躏,百姓因此失去平安宁静的生活,激起了我无比的痛恨……”

  03

  虽然日子过得苦,但这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妈妈是一位一天到晚系着围裙、戴着袖套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但她却能讲得一口流利的、字正腔圆的英语,还时常忙里偷闲地捧起一本尼采的著作读得津津有味。

  在袁隆平的记忆里,“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小时候,袁隆平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妈妈讲述那些古老的中国故事,还有遥远异国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野天鹅,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

  1936年秋天的一个周末,妈妈带着孩子们去拜谒神农洞。

  在神农洞中,妈妈给他们讲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听着听着,袁隆平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牛头人身的神农,把一个硕大的脑袋深深埋向大地,田里就长出了五谷……

  这一年,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一年级,老师带他和同学们去郊游,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那个园艺场办得很好,到那里一看,花好多,各式各样的,非常美,在地下像毯子一样,红红的桃子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

  这又让袁隆平想起看过的一部美国的黑白电影《摩登时代》,电影是卓别林演的。其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水果什么的,伸手摘来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挤一杯就喝,十分美好。

  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袁隆平的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从那时起,他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学农……”

  这个念头,在他的心里,像一颗即将发芽的种子。

  报考大学时,袁隆平想起了幼年向往的田园,对父母说:“我要学农。”

  母亲听了,吓一跳:“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

  可袁隆平死活要学,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大事,不学农,人类怎么生存?”

  最后,父亲尊重了他的选择。

  毕业后,袁隆平打算留在重庆任教,但学校却认为这些高材生应该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袁隆平说服了自己,“好男儿志在四方”。

  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这样写道:“哪里最艰苦,祖国最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一生无悔!”

江苏的妈妈(妈妈是江苏镇江人)(6)

  袁隆平的大学毕业证书

  04

  因为妈妈和镇江的关系,袁隆平见到镇江人,都会说是“娘家人”。

  他很想念妈妈,在回忆妈妈的文中,他这样深情地写道: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小时候的袁隆平,夏夜和母亲在庭院乘凉,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母亲告诉他,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与地上每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同属一个星座。他会怀着好奇心,常常凝望星空,试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星座。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今夜,一望无际的星空里,那颗编号8117号的“袁隆平星”似乎在向妈妈倾诉:“妈妈,我的梦乡里,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我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是的,他们在天空中,守望着我们。

  参考资料:陈启文 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袁隆平 《妈妈,稻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