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上智掌握大局(智囊手段不分对错)(1)

一、

人生智慧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奸邪狡诈,一种为光明磊落。

奸邪狡诈的计策通常是利用不太光明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俗称为阴谋;而光明磊落的计策用的则是顺应智慧的法则,以及符合人性的手段,俗称为阳谋。

但是不管阴谋还是阳谋,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手段本身,而在于手段所达到的目的。

不管是阳谋这样的“大智”,还是狡诈阴谋这样的“小智”,所有的根源都应该是不图谋自身利益,而是能够为他人解决困难,再往大了说,是能拯救众人于水火之中,这样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就像当年武王伐纣一样,纣王昏庸无度,武王是为了替天行道,所以不管他用什么样的计策都合乎道义。

但是反之,不管是什么样的计谋,如果单纯地为自己夺取利益,甚至在夺取利益的过程中还伤害他人,这样的方式最后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大的智慧需要深谙高深的法则,以及利用人群属性的觉知来达到目的,但是很多时候在某些问题上,大智还没有小智的效率高,而在使用小智,也就是奇特狡诈的计谋时,则需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智囊》中有一句话:“鸡鸣狗盗,助卒免孟尝,为薛上客,顾用之何如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即使是鸡鸣狗盗之人,不仅可成为孟尝君的座上客,也可以拯救孟尝君于暴秦手中,主要看人如何使用小智。

所以一个真正的智者并不排斥于小智,而是在守好底线的基础上,正确地利用小智。

智囊上智掌握大局(智囊手段不分对错)(2)

孟尝君是齐国的宗室大臣,后来担任齐宣王时期的宰相,一时之间也是权倾朝野,而且孟尝君在位时广招宾客,以收纳三千门客而闻名。

而在孟尝君手下收养的门客之中,三教九流之人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擅长偷鸡摸狗的鸡鸣狗盗之辈,但孟尝君不仅毫不嫌弃,反而将他们与书生谋士们一视同仁,而最后也正得益于这些鸡鸣狗盗之辈,才将孟尝君从暴秦手中拯救,保全自身一命。

当时在秦昭襄王的邀请下,孟尝君打算到秦国去做宰相,但是秦国的大臣担心孟尝君会对他们的地位产生影响,就在背后谗言蛊惑秦王,秦王听信谗言,就将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知道之后,就将一对白玉璧托秦王的弟弟交给秦王的宠妃燕姬求情,但是燕姬想要孟尝君交给秦王的狐白裘,而狐白裘只有一件,已经被孟尝君交给秦王了。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有一个擅长偷盗的门客,当夜就趁着夜色从狗洞爬进去,假装狗叫,蒙骗了看守人员,把狐白裘从王宫里偷了出来。

孟尝君立刻带着自己的门客往东逃跑,但是当时已经夜半时分,城门已经关闭,按照规定,需要公鸡打鸣的时候才能开关门。

这时有一个擅长口技的门客心生一计,跑到城门之下学起鸡叫,这时守关的士兵以为天亮了,就稀里糊涂开了门,就这样孟尝君得以免除性命之患。

而“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就是从此事中来的,表示拥有特殊技能,但是在关键时刻也能发挥作用的人,而这个道理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智也能胜过大智”的道理。

智囊上智掌握大局(智囊手段不分对错)(3)

二、

所以手段有区别,但是智慧本身并无不同,最关键的是智慧能够达到的终点是正确还是错误,手段不分对错,但是目的存在善恶。

如果完全从自己的出发点着想,只考虑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那么这样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最后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反之,不管你用的手段是威武的还是阴险的,只要你的目的是正向的、利民的,那么这个事情就不会错。

因为世间善恶有报,因果不虚,人生就是一场因果循环的过程,所有结果的出现背后都有看不见的因缘,而当下所做的行为也会在人生中开花结果,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谋事,必须有好的出发点,人生才有善果。

在古代,曾经北京城街上有一个姓张的人,是一个富贵的乡绅,而且擅长收买人心,他甚至专门养了一群乞丐,平时闲来无事的时候就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救济物资,在关键时刻让这群乞丐帮自己去讨债,可见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

后来这个张某和一个徽商发生了冲突,就打算用奸计除掉徽商。

这个徽商是开典当行的,张某便使出计策,找一个人拿着龙袍去抵押,但是吩咐这个人,不让徽商给他开票据。

然后又派人向官府告发,说这家当铺违反法纪,抵押物品没有登记抵押者的姓名,这个徽商自然是百口莫辩,当即就被戴上枷锁,没多久就斩首了。

后来过了一年之后,在阴差阳错之下,张某却因为受其他案件的牵连也下狱了,而当初他设计陷害的那个徽商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就揭发了张某的罪行,并且买通狱卒,将张某带上了枷锁,没过多久也斩首示众了。

智囊上智掌握大局(智囊手段不分对错)(4)

所以说善恶有报,任何事情都应该以遵从道义为原则,不管你用的手段是什么样的,可以用正大光明的阳谋,也可以用奇特狡诈的计策,但是你想要达到的目的必须是正向的,且利国利民,这样才会使人生得到善果,否则,必然会为此付出代价。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