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医疗机构怎样发展,评价最终由人民健康是否得到有效保障来得出。

作者|刘洪波

“严控公立医院数量,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十部委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经过媒体简明扼要的报道,应是广为人知了。媒体上读到多少评论,但在网络上看到了不少担忧,怕“莆田系”迎来了春天。

这样的担忧,不是不可理解的。人们毕竟都体味过“新三座大山”的滋味,其中之一就是“看病贵、看病难”。“莆田系”作为社会办医中的一个典型,令人印象深刻。

在很多领域,人们都愿意引入各种所有制成分的服务,甚至更加倾向于让非国有的、非公立的机构来充分施展,但在看病时,人们却大多选择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医院,对公立医院尤其公立大医院的偏爱十分明显。有病就上大医院,只相信公立大医院,与大医院更贵、公立大医院资源有限,构成纠结。

莆田系的含金量(莆田系迎来春天)(1)

通过社会办医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减轻看病贵和看病难,通过有效监管和平等竞争增进社会办医的可靠性,未必不可一试。直到现在,公立医院无论在接诊数量还是在医疗规模上,都仍然是解决基本医疗的主体,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也在扭转医院的创收倾向。公立医院的改革,可能成为倒逼社会办医向更好服务发展的因素。

比医院这样一个领域更重要的,应当是“健康中国”这个具有决定性的方向。人们重视医疗问题,其实就是重视生命本身。“健康中国”,将人民健康放置在了最高位置。不管医疗定位为一个事业,还是一个产业,它的后面一定有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对医疗服务的指导思想一定是保障人民健康,而不是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发展。这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

医院要发展,医疗要发展,这只是“健康中国”之下的概念,它之所以需要发展,是为了使人民健康得到实现的条件。通过社会医院,还是公立医院来提供这种条件,只是路径选择。

在“健康中国”框架下,“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医疗卫生服务,还包括从基因到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和社会政策等方方面面。开办医院,只是“健康中国”优先战略中的一个局部,它要服从于“健康中国”这样一个大的目标。

健康不只是没有病,也不止于不虚弱,它是身体状态在正向意义下的完满,还指与这种完满状态相应的精神状态的保持,以及社会福利的增进。对“健康中国”来说,医疗只是其中让身体从疾病状态恢复到“无病”状态的设施,它有时成功,但也还不是实现了健康,它有时失败,而只是告慰了人心。开办医院,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让人们有病能够得治;促进社会办医,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它能促进健康中国的实现,倘非如此,这些就都失去了意义。

在中国,“健康”一词,实在寓含了太大的意义。近代,中国和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记忆,深刻、惨痛。人们并不认同或不甘于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被称为“病夫”,但人们并非不接受这样的区分,即健康或疾病可以概括性地描述从国家到个人的现实景象。由此,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健康中国”这四个字,不只是指向生理、身体,而且指向了精神和社会的气象。也由此,“健康中国”的想象和努力,也就汇入到“中国梦”的意象群组之中。

“不看广告看疗效”,医疗机构怎样发展,评价最终由人民健康是否得到有效保障来得出。严控公立医院数量、提供社会办医空间,其立意应当是在健康中国的含义之内,而且最终不是由医疗机构、医疗产业做得有多大,而是由人民是否满意,健康中国是否得到促进来衡量。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