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EarlyBird家庭成长研究中心,今天由June来和我们聊一聊面对孩子的“假话”我们该如何回应?
下面这个场景你是否遇见过呢?
放学了,妈妈来接孩子,妈妈带着玩的满头大汗的孩子回家,路上妈妈随口问孩子,今天喝水了没有啊,孩子回答说:没有,老师不让我喝水。妈妈顿时担心起来,孩子前两天总是尿裤子,会不会老师为了怕麻烦,就不让孩子喝水了。妈妈又问,是哪个老师不让你喝水啊,孩子随口回答:是那个XX老师。于是妈妈顿时火冒三丈,因为此事与老师和学校发生了不愉快的冲突矛盾。
经过调查后,得知,原来是孩子对于当天的新教具和游戏都非常喜爱,玩的不亦乐乎,老师几次提醒喝水,孩子都没有喝太多,并表达说不想喝水,孩子所告知的老师名字其实是宝贝最喜爱的那个老师。这样一场不必要的争执就在孩子的随口一说中被引发了。
我们都说孩子是最纯洁的,从不会说谎,但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一定是真实的吗?这可要根据情况来判定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在幼儿早期的经验中,大脑中幻想和现实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作为大人我们又该如何来回应孩子不真实的言语。
首先,我们来谈谈想象是什么?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其中包括与个人愿望相联系且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幻想。而幻想的内容则来自个体对人脑中记忆表象的再加工。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在某些时刻是会幻想的,而幻想了什么是要根据那个当下情境而发展出来的。
低幼的孩子常常分不清自己想象的事情与真实的事情之间有什么不同,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物关系等概念都比较模糊,所以经常说了“假话”自己都不知道,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
孩子并非一出生就有幻想, 而是随着大脑皮质组织结构的发展和成熟, 2~3 岁时产生记忆, 随之产生幻想。由于个人知识经验不足及认知资源有限, 儿童早期的幻想往往是一种没有目的和连贯主题的自由联想。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物质世界和社会的认知不断提升, 4~5 岁时幻想才开始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王荣, 2010)。
另外, 已有研究把幻想和现实的内容分为事件和人物, 并证明儿童 5~6 岁时可以准确地区分幻想和现实事件, 7~8岁时可以准确地区分幻想和现实人物, 且达到成人水平。
影响孩子区分幻想现实的因素有两大方面,包含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幼儿根据刺激材料所提供的背景线索区分幻想和现实, 不同的背景促使幼儿做出不同的判断。比如说一个带有真人的动画片,里面的一些虚构的场景幼儿就会更加偏向于相信是真实的。
影响判断的还有内部因素:孩子的个体情绪感知强度和经验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幻想和现实的判断。例如,孩子如果有个强烈的愿望也许会促使他们产生幻想,他们自然地感知到伤心事件会引起关注或移情, 而害怕和生气事件可能会威胁人的健康或引起消极情绪, 所以孩子可能不太愿意相信害怕和生气的事情会发生, 而认为伤心的事件可能是真实的。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说明,两个孩子一起聊天可能会说: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哎呀,太棒了!”
“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简单的分析一下这名孩子的心理:“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
又比如,晚上妈妈和孩子聊天,妈妈问,你喜欢XX老师吗,孩子回答:我害怕XX老师,因为今天老师对我好凶......, 妈妈很是担心老师的态度,找到学校了解,原来是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扮演了一只老虎,对孩子扮演的小动物们有点凶。孩子由于没能表达完整或是对当时的情境过于投入,从而混淆了真假事件,这种情况也是常常发生的。
孩子“说假话”的种类繁多,比如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这些不真实的言语主要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家长们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品性恶劣的标签。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方式回应。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用正向积极的客观描述来引导孩子认知事实真相。
所以当你发现你两三岁的孩子整天说些不真实的言论时,不要上纲上线,觉得孩子道德品质有问题。事实上这么大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分幻想和真实的能力,说“假话”只不过是启动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去摆脱压力和困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