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写了很多种昆虫,作者对这些昆虫也有详细的描写,也足见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可以猜测作者喜欢去自然的环境中观察这些小昆虫。

1,蜜蜂,作者描写蜜蜂的文字,符合蜜蜂的身体特征。

《第16回》又恐惊醒师父。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真个是: 口甜尾毒,腰细身轻。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嚣嚣薄翅会乘风。却自椽棱下,钻出看分明。

《第55回》孙大圣显个神通,捻着诀,念个咒语,摇身一变,变作蜜蜂儿,真个轻巧!你看他: 翅薄随风软,腰轻映日纤。 嘴甜曾觅蕊,尾利善降蟾。 酿蜜功何浅,投衙礼自谦。 如今施巧计,飞舞入门檐。

《第94回》与八戒沙僧同在驿内,真身却幌的跳在半空,变作一个蜜蜂儿,其实小巧。但见: 翅黄口甜尾利,随风飘舞颠狂。最能摘蕊与偷香,度柳穿花摇荡。辛苦几番淘染,飞来飞去空忙。酿成浓美自何尝,只好留存名状。

2,蝴蝶,作者描写蝴蝶的文字,符合蝴蝶的身体特征。

《第89回》变做个蝴蝶儿,展开翅,翩翩翻翻,径自赶上。果然变得有样范: 一双粉翅,两道银须。乘风飞去急,映日舞来徐。渡水过墙能疾俏,偷香弄絮甚欢娱。体轻偏爱鲜花味,雅态芳情任卷舒。

3,新冠,作者描写蝙蝠的文字,符合蝙蝠的身体特征。

《第65回》变做一个仙鼠,俗名蝙蝠。你道他怎生模样: 头尖还似鼠,眼亮亦如之。 有翅黄昏出,无光白昼居。 藏身穿瓦穴,觅食扑蚊儿。 偏喜晴明月,飞腾最识时。

4,蚊子,作者描写蚊子的文字,符合蚊子的身体特征。

《第21回》变做一个花脚蚊虫,真个小巧!有诗为证,诗曰: 扰扰微形利喙,嘤嘤声细如雷。兰房纱帐善通随,正爱炎天暖气。 只怕熏烟扑扇,偏怜灯火光辉。轻轻小小忒钻疾,飞入妖精洞里。

5,飞蛾,作者描写飞蛾的文字,符合飞蛾的身体特征。

《第84回》”捻着诀,念动真言,摇身一变,变做个扑灯蛾儿: 形细翼硗轻巧,灭灯扑烛投明。本来面目化生成,腐草中间灵应。 每爱炎光触焰,忙忙飞绕无停。紫衣香翅赶流萤,最喜夜深风静。

6,萤火虫,作者描写萤火虫的文字,符合萤火虫的身体特征。

《第92回》即变做个火焰虫儿。真个也疾伶!你看他: 展翅星流光灿,古云腐草为萤。神通变化不非轻,自有徘徊之性。 飞近石门悬看,旁边瑕缝穿风。将身一纵到幽庭,打探妖魔动静。

7,“花呗”,作者描写蚂蚁的文字,符合蚂蚁的身体特征。

摇身又一变,变做个有翅的蚂蚁儿。真个是:力微身小号玄驹,日久藏修有翅飞。 闲渡桥边排阵势,喜来床下斗仙机。 善知雨至常封穴,垒积尘多遂作灰。 巧巧轻轻能爽利,几番不觉过柴扉。

8,苍蝇,作者描写苍蝇的文字,符合苍蝇的身体特征。

《第51回》好大圣,跳下峰头,私至洞口摇身一变,变做个麻苍蝇儿。真个秀溜!你看他: 翎翅薄如竹膜,身躯小似花心。手足比毛更奘,星星眼窟明明。善自闻香逐气,飞时迅速乘风。称来刚压定盘星,可爱些些有用。

以上这些昆虫的特征描写和该昆虫本身特征是符合的,但是有一只昆虫作者对于描写它的特征文字和它实际的身体特征却是不符合的。

9,蟭蟟虫,作者描写蟭蟟的文字,不符合蟭蟟虫的身体特征。

西游记的年代与作者(西游记作者的猜想)(1)

西游记一直反复的提到一种昆虫---蟭蟟虫。

但是现实中的蟭蟟虫是蝉的一种,而蝉大家都知道吧?就是知了。相信大家都知道蝉的身体大小,可是西游记对蟭蟟虫身体形状的描写完全不符合知了。

《第32回》行者应诺了,径直赶上山坡,摇身一变,变作个蟭蟟虫儿。其实变得轻巧,但见他:

翅薄舞风不用力,腰尖细小如针。

穿蒲抹草过花阴,疾似流星还甚。

眼睛明映映,声气渺喑喑。

昆虫之类惟他小,亭亭款款机深。

几番闲日歇幽林,一身浑不见,千眼莫能寻。

西游记作者笔下的蟭蟟虫跟针一样,当然针有粗有细,这不足以证明这里的蟭蟟虫身体就是和我们平常的针一样大小。

《第34回》那大圣闻言,就拔了一根毫毛。叫“变!”变作个半截的身子,在葫芦底上,真身却变做个蟭蟟虫儿,钉在那葫芦口边。只见那二魔揭起帖子看时,大圣早已飞出。

假如蟭蟟虫的大小和现实中的知了一样体积,那银角大王没理由发现不了一只蟭蟟虫从葫芦瓶口飞走,这说明西游记里的蟭蟟虫是很小很小的。

《第46回》行者敛祥光,还变作蟭蟟虫,钉在唐僧头上道:“师父放心,等我去看看来。”好大圣,轻轻飞到柜上,爬在那柜脚之下,见有一条板缝儿。

《第75回》就变作做个蟭蟟虫儿,十分轻巧,细如须发,长似眉毛,自孔中钻出,且还不走,径飞在老魔头上钉着。

这里基本确定蟭蟟虫的身体大小和长短,可见西游记作者笔下的蟭蟟虫和现实中的知了不是一个样的。西游记中的蟭蟟虫也只有细如发丝才让能人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问题就来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与现实知了不符合的蟭蟟虫呢?难道是笔误吗?这也说不通。知了也是很普遍的,就算作者没见过知了,但关于知了的知识还是很容易找到的。而唐僧还是金蝉子转世的,作者不可能对知了陌生才对。

作者多次写出蟭蟟虫的身体大小,说这是笔误根本说不通。那只有一个可能,作者在暗布机关,作者害怕读者读不出来他的伏笔,故意把蟭蟟虫的描述和蟭蟟虫的实际情况写成巨大的反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并指引读者去发现秘密。

就像前面我列举的,蚊子、苍蝇、蚂蚁一样。这些昆虫的描写都符合它们的身体特征,那么我们还会去注意这些昆虫吗?

只有实际情况和描写不一样,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才是作者要达到的目的。

很幸运,我就是发现了那个秘密的幸运儿,那些到底怎么回事呢?

仔细分析原文,作者反复强调蟭蟟虫的身体大小,说明他注重这个昆虫的身体大小,而蟭蟟虫只是一个符号,它也可以是蚊子,也可以是苍蝇。

我们只能以蟭蟟虫是“细如须发,长似眉毛” 为主才符合西游记里的很多情节。

如果以蟭蟟虫是“知了”为主,则不符合西游记的许多情节。

如,孙悟空变成蟭蟟虫,飞入茶杯被铁扇公主喝进肚子。如果是一只知了,那也太大了,铁扇公主不可能看不到。

只能是细如眉毛的昆虫铁扇公主才看不到。

现实中还真有一种昆虫符合西游记里蟭蟟虫的身体特征。

10,蠛蠓

蠓属双翅目,蠓科。口器为刺吸式,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知4000种左右,中国报告近320种,其中以主要者为台湾铗蠓和同体库蠓,蠛蠓、细蠓与人的关系较大。蠓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成虫体小约1~4毫米,呈黑色或褐色,常孽生水塘、沼泽、树洞、石穴的积水及荫蔽的潮湿土壤,寿命约1月,以幼虫或卵越冬。身体大小如针尖。

西游记的年代与作者(西游记作者的猜想)(2)

西游记的年代与作者(西游记作者的猜想)(3)

图片上,大的是蚊子,小的是蠓虫儿。

西游记作者写的蟭蟟虫,腰尖细小如针。细如须发,长似眉毛。

眉毛的长度也是4mm左右,无论是身体大小身体长短,蠓都符合西游记蟭蟟虫的描写。

翅薄舞风不用力。(蟭蟟虫有翅膀,蠛蠓也有翅膀)

穿蒲抹草过花阴。(蟭蟟虫喜欢有花有草的环境,蠛蠓也喜欢树木草丛)

眼睛明映映,声气渺喑喑。(蟭蟟虫飞起来声音声音小小的,蠛蠓也一样) 几番闲日歇幽林(蟭蟟虫喜欢在幽暗的林子歇着,这也是蠛蠓的习性)

作者笔下的蟭蟟虫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特征都符合蠛蠓也就是墨蚊。

”行者敛祥光,还变作蟭蟟虫,钉在唐僧头上”

孙悟空变成蟭蟟虫都喜欢“钉” 在某个物体上。钉也就是叮咬的意思。这也是蠛蠓的特征。

基本可以确定,西游记的蟭蟟虫实际就是蠛蠓。

那么作者使用这春秋笔法有何寓意呢?

《滑耀传序》

游文,字寓言,号滑耀子。其先大虚氏从云,将问道于鸿蒙。鸿蒙曰:“游。”遂以游为姓。世居假人之国,派系不能的考。有四世祖名说者,以纵横显诸侯间。说生扬,雅好称人之善,与楚人曹丘生为介绍见季布,布尊为上客,由此名闻天下。扬生谈,喙长三尺,议论风生。太史公马迁父,窃其名以自高。谈与妻墨氏同寓于褚先生家,而生文。

文始生,眉宇空旷,摇鼓唇舌,若隐然将有言者。谈乃召疑始氏筮之,得离之兑。其繇曰:“咸。” 其辅颊舌简牍,是藉为龙为蛇,载鬼一车利用,虚不可以贞。疑始投荚曰:“是子他日岂以滑辨显乎?”及长,果慕滑介叔之为人,好为微词隐语,指事类情,令人眩心骇耳。众遂以滑稽目之。然性喜酒,终日谈吐不已。王公贵人每接其论议,往往当食喷饭,咸谓:“人称匡鼎,说诗解颐,以今观生,犹为过之。”生英伟特达似漆园老吏,谐谑跌宕似金门岁星,洸洋剧说似齐国赘婿,至窅然空然,芒乎芴乎,人不可知其为何如人也。

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生时为后车。至襄城之野,与方明昆阁等七圣皆迷,乃问涂于路荂子。路荐子曰:“君非假人游寓言耶?”曰:“然。” ”君与颜成子游族远近?” 生应声曰:“正如君家之于季路也。”闻者莫不绝倒。其挥绰辨捷类如此。

寓言有弟二:曰重言,卮言者。重言十七即为者艾年矣。先卮言日出至于穷年。独寓言十九,外论籍甚。人遂以尼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盖有味乎其言也。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寓言往逢之,相与居无端崖。罄所蕴语焉,落落数千言。参寥淑诡,瑰玮连犿,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傥然立于四虚之地。知听其说,崖然未喻其指归,谓寓言曰:“天地万物之撰,予昔闻于大冲氏,而知其概矣。如客所云,是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者也。蒙有猜焉,且大道无象,何为强名?恢诡谲怪,何物何灵?六合之外,圣人莫称!荒唐恣纵,人曰不经。客何为者,突梯其胸。言谐而隐,时出机锋。遥荡转徙,以虚为宗。旋若鸟羽,还若飘风。役心玄墨,托兴管城。妄以文戏,雕刻众形。汝辞诬善,我心犹蓬。”寓言冁然长笑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子之谓也,大道广漠,因形以生。冯闳游衍,始于混冥。发中款启,黄帝听莹。事肆而隐,理晦而明。荡澎默默,至道之精。虚缘葆真,上哲所庸。山可出口,尾可生丁。巨极海若,细入蠛蠓。百物万象,恢焉牢笼。毋谓孟浪,妙道之行。颉滑有实,弟靡不穷辨匡鼎业,舌斗七雄。窥豹一斑,谈天雕龙。优孟摇首,负薪以封。优旃疾呼,陛楯半更。直词正说,邈焉莫听。微言讬喻,或达物情。君犹醯鸡,隘而不宏。谆芒未解,何疑饮冰?” 知闻之,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既徐行翔佯而言曰:“今始知子之言,寥廓而不可执,幻旷而不可测矣。顾子独恶乎闻之?” 寓言曰:“闻之简墨, 简墨闻之谐隐,谐隐闻之凿空,凿空闻之聂成,聂成闻之托物假象,托物假象闻之全冲,全冲闻之寥天一知。”于是,载拜稽首而去,乘莽眇之鸟,出六极之外,登隐贫之丘,处圹浪之野,十年而后得道。

宁鸠子闻而叹日:“古有至人, 弘大而辟,深闳而肆。称名小,取类大,属书离辞,借物托事,足以讽事感人。”《南华经》日:“滑疑之耀, 圣人之所图也。”游文其庶几乎!遂以滑耀名编。迄今海内学士,数千百家,熙然崇尚其宗旨云。

万历商横执徐岁月应无射“兰陵散客贞忠居士宁鸠子题。

这篇序很长,和陈元之的序遥相呼应,是找出西游记作者的重要线索,不过关于本文,你只需要注意下面的两句话和最后落款的名字就行了。

1,”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2,”巨极海若,细入蠛蠓。”

这句话有点不伦不类,大海对应着细雨不是更好?海虽然很大,但是和海对应的细小物件很多啊。细雨,水雾都是很小很小的。

蠛蠓是种生物,虽然也很小,但是和大海不怎么搭配。

贾三近用蠓虫儿来形容细小,而西游记也有三句话句话和上面两句相似。

《第八回》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防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暨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沓。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 虽然这句话不是西游记原创,但是它出现在西游记里就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第100回》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第14回》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

描写蟭蟟虫的文字都是用来描写蠓虫儿的,假如作者直接写孙悟空变成的是蠓虫儿,而不是蟭蟟虫,实物与旁白没有形成强烈反差,读者就不会留意这只小昆虫了,也达不到作者想要达到的“谈言微中”效果了。

假如西游记里的蟭蟟虫,实际就是来自贾三近滑耀编的蠛蠓,那么西游记的作者不就是贾三近了吗?

滑耀编落款时间是万历八年,世德堂西游记是万历二十年。这里有相差十二年的时间,这12年时间也足够这一本小说了。

贾三近还提到:妄以文戏,雕刻众形。

在我认知里面,能够做到“妄以文戏,雕刻众形” 这句话的书本里,就只有西游记是最接近了。

放眼古今中外有哪本书像西游记一样用文字对“雕刻众形”了吗?

就我前面列举的昆虫,有哪本书用文字“雕刻”它们形状了吗?没有的。比较接近一点的封神演义也没有。

只有西游记是最接近“妄以文戏,雕刻众形”这句话的。

注意,我说的是“最接近“,而不是说西游记真的把所有的动物,植物都写了出来。只是西游记比其他书籍更加全面的写了。

可能有人就说,西游记里就没有猫。

没错西游记里确实没出现猫,但是不代表没有猫。

《第13回》伯钦道:“长老休走,坐在此间。风响处,是个山猫来了”

刘伯钦把老虎比作山猫,既然有山猫,反过来一想不就有家猫咯?

《第69回》荤有猪羊鸡鹅鱼鸭般般肉。

西游记同样也有鸭,鹅。

《第61回》那伙群妖,俱是些驴、骡、犊、特、獾、狐、狢、獐、羊、虎、麋、鹿等类

西游记还提到骡,驴,等动物。

试问,有哪本书能提到如此多的种类动物?

西游记是一部”滑稽之雄”的书,我们可以猜测作者肯定也是个玩世不恭的人,而贾三近恰恰也符合这一条件。

纪晓岚对贾三近《滑耀编》的评价是:以圣贤供笔墨之游戏,亦佻薄甚矣。

贾三近敢用文字去调侃圣人,而西游记到处都是这种情节。

像佛祖要人事,三清塑像被丢了茅坑等等。

贾三近的老朋友于慎行对他的评价是“异其谈说世故,上下古今,口若悬河,风生四起,即一笑一虐皆有指趣,令人思慕”

这说明贾三近是一个很幽默的人,而西游记就是很幽默的风格。

单单从贾三近的几个笔名就可以看出来他和西游记的不解之缘。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西游记的序和贾三近的序。

贾三近有太史氏,大史氏,野史氏,外史氏等笔名。西游记序开篇就是“太史公曰”

贾三近还自称是宁鳩子,这个是来自庄子。

西游记序很多典故都是出自庄子和司马迁。可见陈元之是很喜欢庄子和司马迁。而贾三近同样也是喜欢庄子和司马迁。

西游记的年代与作者(西游记作者的猜想)(4)

除此之外,贾三近自称是石屋主人,并且给石屋山泉写下对联。

西游记的年代与作者(西游记作者的猜想)(5)

”雨余雪浪喷千尺,旱后早春济万家”

而水帘洞就是一座石房,

水帘洞的洞外景: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千寻雪浪飞和馀流润翠微,这两句根本就是石屋山泉的对联化用啊。

石屋山泉的泉水和花果山的瀑布都是夏天很凉。

从水帘洞外面看,这个水不是从山顶上流下来的,而是从山体里面流出来的,别被电视剧给忽悠了。山顶是孙悟空出生的地方,根本就没有水源。

从外面看就是一股山泉从山体里流出来的。

所以西游记写”一股瀑布飞泉” 泉是山体里流出来才是泉。

这也是众猴去找水源头为什么要钻进水里面,如果像电视剧的那种瀑布,水源头根本就是从山顶流下来的。

西游记的年代与作者(西游记作者的猜想)(6)

贾三近的住所却很符合水帘洞的地形,这是说明什么?

贾三近同时还对佛道有着很深的造诣,对易经和中医都很有研究。

关于方言,淮安说作者是淮安的,山东的就不服。山西的也不服。吴语也说作者是他们那的,人家陕西就不服。

所以想用方言来找出作者是谁,几乎没有可以让其他方言信服的证据。

这里再说另外一种可能。有朋友曾经跟我争论,蟭蟟虫其实是蟭螟虫。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蟭螟屯蚊眉之中,而笑弥天之大鹏。”

《列子•汤问》: 原文: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 译文:江河边儿上有一种小虫子,叫焦螟。一群焦螟飞过来,聚集到蚊子的睫毛上,而且相互之间还不挨着。而且,这群焦螟早出晚归,飞来飞去,蚊子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们先不说蚊子有没有睫毛,就算蚊子有睫毛,那蚊子的睫毛比人类睫毛更小吧!那蟭螟虫不是更小?

而是一群蟭螟虫在蚊子的睫毛是住着蚊子完全没有察觉,而西游记的蟭蟟虫是有声音的“声气渺喑喑” 蟭蟟虫经常发出“嘤” 的声音,难道蚊子也没察觉?

而是西游记明确写了蟭蟟虫似眉毛长短,针尖大小。就这样的蟭蟟虫怎么能住在蚊子睫毛上呢?

那位跟我争论的朋友,说是校错了。本应该是蟭螟虫给校成蟭蟟虫。

我就跟他说,就算西游记原著上写着是蟭螟虫,而不是蟭蟟虫,它也不符合身子针尖大小,似眉毛长短的特征。也不符合西游记写的喜欢住“幽林” ”花丛”

西游记的年代与作者(西游记作者的猜想)(7)

这是他发给我的,可能图中没有一点是支持“蟭螟虫” 的论据。他又说是世德堂本写错了,但是根本没有证据。

所以他最后只得说,把蟭蟟虫换成蟭螟虫基本上解决蟭蟟虫现实中身子“大” 的问题。

而如果把蟭蟟虫换成蠛蠓,则可以很符合作者对蟭蟟虫的描写。

注: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