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的流浪大师是怎么成名的(流浪大师网红大师)(1)

上海的沈先生火了,成为互联网现象级的事件和人物。打开短视频平台,满屏都是衣衫褴褛、自由自在讲述中的他。人们称其为“流浪大师”,大批网友前往他栖息的场所交流,大批拍客、主播们将镜头对准了他,记者也对他进行了采访。短短的时间内,他就上了热搜成了名人。从社交媒体发布的多段视频上看,沈先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佳,知识结构丰富,特别是对传统文化有所研究,同时很善谈,经常和路人进行交流。

网红的流浪大师是怎么成名的(流浪大师网红大师)(2)

不知是何处得来的信息,说沈先生名叫沈巍,今年52岁,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市某区部门的公务员,曾遭受家庭突发变故的打击,其后开始倡导“垃圾分类”,每天到街头捡拾收集废品。悲情而曲折的“身世”更是让他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有些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家庭突发变故,这些都是乌龙的,据称沈先生对此已作回应。

网红的流浪大师是怎么成名的(流浪大师网红大师)(3)

笔者郑锋作为一名管理学者,长期关注研究事件传播,我希望透过事件耀眼的光鲜背后,和大家一起进行更冷静的深度思考。那么,我们来看看沈先生为什么这么火?

一、人物具有基本的传播要素。沈先生爱读书,待人谦和,又有公益心——比如倡导年轻人多读书、倡导垃圾分类等,这类人物形象很容易获得大众认可。也就是说,他身上具备正能量。但是具备这样特点的人,并不是很稀缺。我们身边爱读书的人有,爱公益的人也有,仅有这些特点,火起来是一件极小概率的事。在整个人物基本要素中,最具有传播驱动性的是20多年捡拾垃圾,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这一点很吸引人,吸引那些沉浸在物质社会里追逐名利的人们,流浪的自由感让大众承载生活压力的情绪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二、身份的反差激发大众的好奇心。这一条才是最重要的!社会角色的强烈反差,才是沈先生火起来的主要原因。现实中,像沈先生这样爱读书、满腹经纶的人还是有不少的,但大多数都处在应有的社会角色中,比如大学的老师、研究机构的学者等等,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学术研究、讲授知识。假定,沈先生不是衣衫褴褛在街头捡垃圾,而是西装革履地出现在大学讲堂,讲一讲《尚书》、《论语》,恐怕很难成为网红,除非讲得非常精彩、与众不同。恰恰就是他的这种流浪者形象,与本应有的社会角色形成了较大反差。社会角色的强烈反差,又引发了大众强烈的好奇心,再加上部分被虚构或夸大的传奇故事,受众更是对其产生同情。同情转化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很多人用“大师在流浪”来表达一种所谓的悲壮。

网红的流浪大师是怎么成名的(流浪大师网红大师)(4)

三、年轻一代知识储备不足、认知有限。最先打动网友的几段视频,其中有一段是沈先生讲解如何识人的,他讲了分为四种人——这个知识点出自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原文是“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喜欢读书的人,大概都读到过这段经典的文字。从沈先生部分视频中可以看出,他更多地只是引述了一些典籍中的观点。 这就让很多平时不读书的人惊叹其知识渊博了。事实上,所谓知识主要在于知,一定是基于知识的独立思考,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才会对社会产生有效价值。

四、拍客、主播们希望借势获得流量,扩大了传播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蹭热度”。因为一旦蹭得热度,就会获得利益。在每天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有不少是来直播的、蹭热度的,他们无形中推升了沈先生之火。

五、没有互联网,或者说没有短视频这样的平台,沈先生是很难火起来的。这是短视频自媒体又一个草根造星的典型案例。基于上面讲的四点因素,再加上平台的互动性、裂变式传播机制,便成就了这一事件、人物,迅速催生成为一种现象。

网红的流浪大师是怎么成名的(流浪大师网红大师)(5)

以上是笔者从传播角度进行的思考归纳。但这并代表我对沈先生个人的观点——从视频上看到,沈先生淡泊名利,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值得称颂的。据说现在,还是有很多网友到现场与沈先生交流,或者拍照合影。沈先生讲已经感到力不从心。如果大家真得尊重他,就应该给他适当的空间,不要搅扰了他的平静,打乱了他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