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个说法颇具代表性。在世人眼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无所不能,就是智慧的化身,神一样的存在。

作为一个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物,诸葛亮毕竟是“人”而不是“神”或“妖”,不可能,也无法作到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诸葛亮能够走上神坛,正是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鼓吹。在罗贯中生花妙笔下,通过移花接木、无中生有、捕风捉影、装神弄鬼的种种手法,虚构出八阵图、泸水祭鬼、借东风、禳天乞寿的离奇情节,将诸葛亮成功刻画成了一个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道士。

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的意思(鲁迅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1)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讳饰最成功的应该就是马谡失街亭一事了。

在蜀军北伐曹魏、一出祁山之时,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使街亭失守,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蜀军由主动变为被动,最终败退汉中。本来,兵凶战危之事,从来就没有不败之师,街亭之失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识人不明的失误所造成的后果并没有使蜀汉政权陷入被动挨打的不利境地。诸葛亮完全可以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可是《三国演义》出于“尊刘贬曹”的需要,刻意回避了诸葛亮的这次重大决策失误,杜撰出了一出《空城计》,不但失街亭无损诸葛亮的用人识察,反而成功塑造出了他临危不乱、智计百出的高大全形象。

失街亭后,诸葛亮所做的只是裹胁了千余家百姓退回汉中,为了对后主刘禅有个交待,马谡成了替罪羊。

史载,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耳提面命“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然而,诸葛亮将刘备的叮嘱当作了耳旁风,建兴六年,诸葛亮决定北伐,“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从史料记载来看,诸葛亮不顾刘备临终前的叮嘱,重用马谡,又一意孤行、不听从他人的劝谏,派遣马谡统领大军为先锋,从而造成街亭惨败,表露出了其识人不明、刚愎自用的一面。马谡的狂妄傲慢不是导致北伐失利的原因,战争失败的最大原因还是出在诸葛亮的决策失误上。史家目光如炬,注意到了这一点,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批评诸葛亮,认为《失街亭》一事中,诸葛亮犯有两个错:“违众拔谡”,令守街亭,已是大错;街亭既失,又“戮谡以谢众”,在蜀汉少人才的情况下“杀其俊杰”,更是错上加错。

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的意思(鲁迅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2)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不顾史实,有意为诸葛亮之失开脱讳饰:

当得知司马懿引兵出关后,诸葛亮首先断定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紧接着询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似乎对马谡的任命是在无人勇于任事,而是马谡挺身而出的结果。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马谡主动请缨,诸葛亮却并未立刻应允,而是强调了街亭这一战略要津的重要性、对手的奸狡,表明诸葛亮对马谡带兵并没有十足把握。在马谡自告奋勇立下生死军令状后,诸葛亮仍不放心,又调兵遣将做了周密布置:以王平辅之,又遣高翔守列柳城,遣魏延屯兵于街亭之后,派赵云、邓芝引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在四将起程之前又一一再三叮咛,将诸葛亮的谨小慎微刻画的入木三分。

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的意思(鲁迅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3)

就在如此严密的补救措施下,街亭依然失守,原因自然是马谡的傲慢自大和纸上谈兵。得知街亭失守,诸葛亮“跌足长叹”后迅速调整了军事战略,有条不紊地安排了退兵。充分体现其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军事素质。

街亭之失,完全是由于马谡拒谏,在罗贯中的不断暗示之下,诸葛亮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过失被弱化,最终无视。

设若一开始就任命魏延为先锋,街亭岂能易手?为什么放着宿将魏延不用,偏偏要使用毫无独当一面经验的马谡?

从马谡失街亭一事来看,所谓“诸葛一生惟谨慎”,根本就是个笑话,颇具反讽意味。

参考书目《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国小说史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