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提出到2025年,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新闻一出,微博热搜又热闹了。

母乳喂养的八大误区(母乳喂养的6大误区)(1)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干涉的太多了,生不生孩子要管,生几个要管,现在连怎么喂养也要管了?

其实卫健委之所以有这个通知,是我国母乳喂养率一直比较低,根据2019年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母乳喂养率为29.2%,连三成都不到,之所以不能母乳喂养,跟母亲的身体,儿童的身体、母亲的职业,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相关,还有一种就是不科学的喂养误区,让很多妈妈失去了喂养的信心。

对于宝宝来说,母乳容易消化吸收,能促进宝宝肠道发育,还含有丰富的抗体,可以帮助宝宝获得免疫力,减少生病的风险等。

对于妈妈来说,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情感培养,还可以促进妈妈身体恢复,减少妈妈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概率。

但是对于很多新手妈妈来说,虽然坚持母乳喂养,但有时还是会掉进很多误区,今天盘点,就是让更多妈妈在喂奶这条路上可以少踩雷,少掉坑,顺顺利利喂完奶。

母乳喂养的八大误区(母乳喂养的6大误区)(2)

误区一:胸小就没奶‍

有的妈妈,就因为被说了胸小没奶而自信不足,于是,担心宝宝吃不饱,就听从家人意见给宝宝用上了奶粉。而事实乳房小,是因为乳房内脂肪少,分泌乳汁的重要工具是乳腺,所以奶水多少跟乳房大小没有关系。

误区二:6个月后奶就没营养了‍

有人会说,你这奶又白又稀,一看就没营养,这没科学根据,妈妈的奶由于溶解度高,所以显得稀,但不代表没营养。

其实母乳含有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6个月后,宝宝营养需求增加,就可以考虑根据宝宝情况,添加辅食,但即使这样,6个月后的母乳,也仍然是宝宝能量和营养的重要来源。

误区三:宝宝一哭就是饿了‍

母乳喂养的八大误区(母乳喂养的6大误区)(3)

宝宝虽然不会说话,但有天然觅食的本能,如果宝宝饿了他会张着小嘴寻觅或吮吸手指等动作,妈妈可以在喂养过程中,慢慢积累自家宝宝饿了的系列反应。而且,哭了并不一定是饿了,他也许是尿了,便了,困了,不舒服了等,妈妈要学会判断宝宝情绪。

想知道宝宝是否“吃饱喝足”,妈妈除了感觉胀痛的乳房明显空了,听到宝宝吸奶的“咕噜咕噜”吞奶声,还有吃完后自动放开奶头的那份满足感……都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另外宝宝大小便也能反映他是否吃饱,纯母乳喂养一般一天大便3-6次不等,小便一天6次以上,还有宝宝体重的增长等。

误区四:新生儿要定时喂养‍

“注意看你宝宝,而不是盯着时钟”,如果刻板坚持2-3小时喂一次孩子,一次吃20-30分钟,而不去根据自身孩子情况按需喂养,就有可能出现能吃宝宝吃不够,食量小的宝宝吃太撑,从而不利于宝妈和宝宝之间建立恰当的供求关系。

误区五:生病感冒发烧就不能喂奶了‍

母乳喂养的八大误区(母乳喂养的6大误区)(4)

生病的哺乳妈妈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开适合服用且对孩子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千万不要自己随便吃药。

同时生病的哺乳妈妈,要做好保护性隔离,在抱宝宝前勤洗手,戴口罩,如果真的无法喂奶,也要把奶挤掉,以免奶量变少。

误区六:初乳要挤掉‍

千万别!

分娩后的1-5天,分泌的乳汁是黄黄的,黏黏的,有的人以为这是“脏”东西,要挤掉。而事实是这种初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抗体,有益于宝宝大脑发育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而且是为宝宝“量身定制”适合消化的食物。

哺乳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本能行为,无需压力过大,澄清这些误区,用最自信的姿态,给宝宝们送去最友爱,最温暖,最安全的天然口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