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整理

今天,在安州区选一个标志性建筑,很多人都会提起文星塔。文星塔,位于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花荄镇白鹤林社区,为密檐式六角攒尖顶空心砖石塔,坐北向南,13层,通高28米。

明昌塔简介(这座文星塔寄托了全县文运勃兴的期待)(1)

图片由安州区文广旅局提供

但在建设之初,这里其实名为文星阁,层高也只有一层。为何后来会增高为13层,改阁为塔?这又与当地一个美好期待有关。

原来,安州区自古人文荟萃,据清代《安县志》载:安县乡民早在宋代宝庆年间一举考取3名进士,名噪一时。到明洪武、万历、崇祯年间相继有人考中进士。但从明末到清嘉庆初近200年间,当地再无人考取进士。

清道光十六年(1836),当地士绅联名向县令彭作籍倡议,募资修建一座聚文气楼阁,以兴文教化、广出人才。彭县令顺应倡议、积极筹建,当年一座高达5余米由条石叠砌的阁楼建成,取名为“文星阁”,承载了当地士绅对文运勃兴、人才辈出的期待。

这样的期待也不断激励后人努力。清光绪四年(1878),告老还乡的周凯修拿出养老钱,又多方筹集善款,将原来只有1层的文星阁向上增建7层。11年后,新到任的安县知事宋德泽又筹集资金,在原有8层的基础上再增建5层。至此,前后修建3次、跨时约半个世纪的文星阁已达13层,成为高28米的塔式建筑,塔除第一层用条石外,其余十二层均用土砖叠砌至顶,外形上看如一只饱蘸浓墨的毛笔头直插云霄,所以改名为文星塔。而此后由于重视文教,当地涌现出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沙汀等一批文化名人。

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文星塔垮塌剩一层半,此后进行了加固、重修和环境整治,加固重修后的文星塔既保存了文星塔地震遗迹,又恢复了文星塔的本来面目。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