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无疑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绕不开的一个命题,因为它的存在,不止改变了一个落后小国的国运,缔造出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而且还造就了秦孝公与商鞅,这对君臣名留青史的佳话。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

“商鞅变法”

  正是因为二人合作下的这场变法运动,所起到的效果,过于强烈和强大,以至于但凡是对战国历史熟悉的人,都会评价都说,秦孝公与商鞅这对君臣,是天作之合,古往今来罕有之,名留青史,青史留名,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不过也确实,这对君臣的功绩,的确是值得史书大写一笔的,单看煌煌伟大的大秦帝国,可能还看不出来此二人之功绩有多么大,但是如果结合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再来看后来的大秦,相信那种强烈对比,会让我们对“商鞅变法”的意义,有更多了解。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2)

大秦帝国

  那么,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而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幕后最关键人物却不是商鞅,那又是谁呢?

  提到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从秦孝公的前代,也就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的故事讲起。

秦献公君主集权

  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名叫嬴师隰

  嬴师隰在当上秦国君主之前,是一个实打实的倒霉蛋。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虽然最终荣登大宝,权倾秦国,但是在他即位之前,过的却是二十几年如一日的苦日子,至于原因,则要说起当时的秦国政治氛围太落后,太野蛮,太混乱。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3)

  秦国的由来,乃是商周时期,由周王分封,形成秦部族,最后演变成一个小国,虽然经历过穆公时期的强盛,但后来却是慢慢衰败下来,重新变成了一个小国。

  最初分封的时候,秦部族的分封地位于西陲之地,远离文明繁盛之地,以至于在秦国从一个游牧部族,发展到煌煌大秦这前后563年之间,秦国只有最后一百年,是过了富庶文明的好日子。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4)

而此前的四百多年,纯纯就是靠天吃天,游牧渔猎的草原民族,是中原国家眼中的化外野蛮。

  这样一个国家,虽然称公称王,但是其内部,无论民生,还是法治,统统都是糊涂账,不仅如此,当时的秦国,在外敌虎视眈眈,内部权力倾轧之下,实力可谓相当衰弱。

  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从其一不带武,二不带文的谥号就可看出,这位先代秦公,就是一个平庸的人物,既没有文功,又没有武治,而且由于世家做大,王室权力分散疲弱,他给后世留下的,全是烂摊子。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5)

秦灵公

  秦献公嬴师隰,本来是老秦公指定的嫡长子,但是由于他年仅十岁,根基太弱,又不掌兵权,所以秦灵公刚一去世,他就在王室的权力争斗中,败给了自己的叔爷爷秦简公,并且被迫逃到了魏国避难。

  十岁的嬴师隰逃到魏国,苟且偷生地生活过了二十七年,少年熬成中年人,年届不惑,本以为自己已经远离了秦朝权力中心,心生绝望的时候,却突然见到了秦国的来客,请他回去即位秦国国君。

  原来,在嬴师隰浑浑噩噩避难于魏国的这二十七年里,秦国已经又经历了两次君位更迭,当初把自己赶走的秦简公去世后,即位的堂叔秦惠公也没在位几年,就一命呜呼,留下的儿子嬴昌即位,成为秦国新君。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6)

  但是嬴昌即位的情况,比嬴师隰自己当时更差,因为他才只有两岁多,连话都不会说。

  嬴昌史称秦出公,从他这个谥号就可以看出,他的一生也没什么贡献,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位两三岁就即位的秦国国君,并没有活多久,就在秦国的权力斗争中,死于非命了。

  而这个时候,秦国公室的人丁,已经很稀薄了,一时间,居然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来即新君之位。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7)

秦出公

  然后,左想右想,就想到了流落在外的公子嬴师隰。

  迎回嬴师隰,这一决定在秦国的公室和世家看来,都是可以接受的,对公室而言,嬴师隰既是正统,又是前前代秦公之子,再加上年龄合适,作为继承者正好。

  而世家则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认为已经远离秦国权力中心长达二十七年的嬴师隰,在秦国已然没有根基,更无名望,这样的秦公,如果能够掌握在手里,就相当于一个逆来顺受的傀儡,一个空有名望,没有半点实权的“虚君”。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8)

  可是把主意打到嬴师隰身上,却是一招臭棋,因为秦献公的手上看似无权无势,的嬴师隰手上,但他再不济,那也是上上代国家领袖秦灵公的嫡系骨血,是正儿八经的嬴氏血脉。

  嬴师隰从魏国归来,看似狼狈,又无甚根基,但他却是有“嫡系大义”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光环傍身的,对他,不能以落魄公子看待,而应以正统继承人视之。

  结果,秦国权贵们前脚刚把嬴师隰带回来登基为君,但后脚秦献公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拉拢一个权臣,然后再驱狼吞虎,逐个消灭,典型的“拉一个打一个”的帝王权术。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9)

  如此一来,嬴师隰不仅一举摆脱了世家大族的钳制,而且还顺势掌握了宫室重权,实现君主集权。

秦献公无力变法的原因

  秦献公即位之后,实现了君主集权,而且将这件事情当成国策,传于后世,他的儿子,孙子,乃至之后的几代秦国掌权者,也是始终都沿袭着献公的基准国策,警惕世家大族做大分权,将国家权力牢牢掌控在王室中,掌握在秦国国君自己手中。

  可以说,后来的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在磕磕绊绊中徐徐推行,除了秦孝公与商鞅之间君臣信任,精诚莫逆的因素之外,秦献公打牢了君主集权的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除了君主集权,秦献公还做了许多其他事情,制定了许多制度,改变了许多糟粕。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0)

  他首先瞄准的,就是野蛮残酷的人殉制度。

  活人殉葬,这是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古老而野蛮的丧葬祭祀手段,上古时期流行,但显然不适用于此时,尤其是不适用于渴望自强发奋,追赶中原的老秦国。

  于是,嬴师隰就凭借强硬手腕,废除了这种被中原战国当作借口,用以抨击秦国“野蛮落后”的残酷丧葬制度。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1)

  其次,他还开始大练新军,招收草原部族练骑兵,招揽国中青年练步兵,然后向东(中原)防御,向西扫除周边隐患,巩固后方。

  凭借着文功武治,疲弱的秦国在秦献公嬴师隰的治理下,再度有了起色。

  其实按理讲,此时的秦国,虽然依然在七大战国中实力垫底,但是乘着秦献公颇有成效的治理,理应顺流而上,实行变法,发愤图强的,那么为何改革的担子,最后交到了秦孝公的手上呢?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2)

  原因倒是很简单,主要是三方面。

  一来,秦献公在与魏国的征战中,身先士卒,最后死于战争,导致秦国再度落入无君无主的局面,无暇顾及改革。

  二来,秦国当时最大的敌手,一河之隔的魏国,占据着水土肥沃的平原,实力非常强劲,魏国是一个强大的敌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就当时贫弱的秦国来说,无论变法图强,还是御敌征战,可谓两边都是烫手,如果贸然变法,搞不好内外失衡,最后满盘皆输。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3)

七大战国方位分布图

  从古至今,但凡涉及到改革与变法的,无不是伴随着阶级剧变,或者长痛短痛的,而当时危如累卵的秦国,恰恰就是哪儿都痛不起,一痛就要命的局势。

  变法,轻易变不得,所以变法改革的这根重担,最后还是交到了下一任秦国国君,秦献公之手。

君臣齐心,商鞅变法

  秦孝公名渠梁,是秦献公的嫡子,但又不是长子,因为在嬴渠梁上边,还有一个庶出的大哥,同时也是军中大将的嬴虔。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4)

  嬴渠梁是一位能文能武的青年君主,秦国人人尚武,他也是少年时期就随君父出征作战,并且凭借军功,担任过百夫长和千夫长级别的将领,可谓是少年英武。

  公元362年,嬴渠梁从君父献公手中接过君位,即位秦君之后,对国家治理,倒也算励精图治,但是因为他不是专业的改革人才,不晓得所谓改革变法从何做起,于是他便颁布了那道著名的国书《求贤令》。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5)

秦孝公《求贤令》段落

  而也正是这份求贤令,使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也改变秦国国运的那个男人,卫鞅

  没错,商鞅本不姓商,而姓卫,商姓是后来秦孝公给他赐爵封地,封到了商於地区,才有了后来的商鞅之名。

  卫鞅祖籍是一个残存的春秋小国卫国,他少年时师从法家名士,以法家名人李悝、吴起为偶像,曾经在魏国大臣公叔痤麾下当谋士,后来游历到秦国,正巧秦孝公求贤若渴,颁布求贤令,他被秦君变法图强的决心所震慑感动,于是便决定留在秦国,帮助秦国变大变强。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6)

  于是,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和绝对信任下,卫鞅呕心沥血,为秦国变法制定了具体策略。

  在政治上,改户籍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鼓励农业生产,使秦国的国力为之富强。

  在军事上,推行军功爵位制,把军功与爵位挂钩,加强了秦国的军人荣誉感,变相增加了秦国军事实力。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7)

“商鞅变法”内容条列

  在法制上,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从此以后秦国刑罚可“上大夫,下庶民”,秦国的社会风气和民生吏治为之清明。

  在商鞅变法的激励下,秦国国力迅猛增长,后来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了却了秦孝公生平夙愿,他赐予卫鞅商於封地,封号“商君”,史称商鞅。

  虽然这对震烁古今的君臣,最后下场都不太好,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死后被车裂,可谓死无全尸,但是他们的功绩,已然永垂不朽。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8)

  话说回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幕后最关键的人物,其实并不是商鞅,那又是谁呢?

  这个人其实就是秦孝公的父亲,上代国君秦献公嬴师隰。

  这位上代国君在位期间,除了废除人殉,强化军事以外,还有一项功绩,那就是将秦国的旧都城雍城,向东移动了三百里,在渭水河西建立了一座小城堡,名为栎阳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9)

秦国国都变迁史

  栎阳就位于渭水西岸,一水之隔就是魏国,地理位置可谓是直面凶险。

  但这就是嬴师隰的决心,背水一战,向死而生。

  换句话说,这也是老秦部族的决心,要洗刷屈辱,奋勇图强。

秦孝公为什么传位给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20)

秦献公像

  正是有嬴师隰奠定的这个决心在,才有了后来秦部族的崛起。

作为献公的儿子,秦孝公自少年起,就秉承着这种意志在努力,所以说,如果一定要从历史的因果中,找到秦孝公名留青史的关键促成因素,那么,一定是秦献公嬴师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