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1)

今年北京冬奥村的饭菜征服了很多外国选手,他们大快朵颐,有的吃完还忍不住揣一些在口袋里带走。他们筷子用的特别溜,有的还每天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打卡和安利中国美食。

曾经,很多国人认为西餐厅高级,用刀叉特别绅士。而如今,国人更多为我们自己的传统餐饮文化感到自豪。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2)

明代 金箸、金漏勺、金匙 湖北省博物院藏

在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烹饪技法讲究,餐具也必须考究,哪怕是最简单的两根儿筷子,也能说出很多门道。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3)

清代 银筷子 观复博物馆藏

首先,筷子的外观设计就是依照中国传统哲学“天圆地方”来的——传统中国筷入嘴的一头是圆的,另一头是方的。同时,他也对应道教中的“乾卦”(往嘴里放:乾为天)、“兑卦”(两根为一双,数字二:兑为口,也表吃)、“巽卦”(表“入”:巽为木)。后世受材质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出现了各种其他形制的筷子,那就另当别论了。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4)

辽代 青铜竹节形六方筷子 观复博物馆藏

其次,筷子的使用规则,看道教中的太极图就知道,古人讲究“阴阳调和”。两根筷子手里拿着,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阳下阴,为两仪之象。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主动的为阳,从动的为阴。阴阳互动,阴阳分离,此太极不存,这是对立统一的——阴与阳相互配合使用才能顺手。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5)

明代 青花筷子 嘉德2004第80期周末拍

用五个指头攥着两根筷子,可分成三个部分——拇指和食指在上,无名指和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这叫“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寓意“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成事才能顺利。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6)

清早期 乌木、骨制筷子 嘉德四季第35期拍卖

古人把筷子叫“箸”,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的方言保留这样的说法——比如,还没吃饱,想要再添一筷子食物,就会说“再来一箸子吧!”。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7)

清代 青玉镶赤筷及勺 故宫博物院藏

说完筷子的使用规则,使用礼仪也要再唠叨几句。比如,筷子要成对使用,非特殊情况不应使用长短不一的两根。且摆放的时候,也应注意尽量将其摆齐。因为老年间给死人装棺材使用的部分组合木板就是“三长两短”,我们平时口头形容灾祸事故的时候,也经常会说“可千万别有个三长两短的”,所以很多地区的老人认为筷子不齐不吉利。

筷子的摆放,除了忌讳“三长两短”外,还忌讳摆成十字交叉,以及插在饭里。前者是因为过去打官司“打一叉”代表“错、输”。后者是因为在老年间,死刑犯砍头前那顿饭就是将筷子插进饭里的。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8)

清代 金嵌玉箸 故宫博物院藏

很多家长从小教育孩子,在饭桌上嘴巴不要频繁嘬筷子头,一来,发出不雅的声音显得非常无礼。二来,中国多是共餐制,这种行为不太卫生,会让餐桌上的其他人感觉很膈应。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9)

清代 紫檀镶金嵌玉箸 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就是不要拿筷子敲碗盘,因为在老年间这是叫花子的行为。在一些地方的传统礼节中,筷子敲击碗盘是骂厨子的意思,去别人家做客或在外就餐时很容易引起误会。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10)

清代 金嵌玉嵌乌木筷 故宫博物院藏

再有就是不能拿筷子指人,一方面是指拿筷子尖儿对着人不礼貌。另一方面是指在拿筷子的时候,如果单单把食指伸出来,就有骂人之嫌。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11)

辽代 青铜方柄筷子 观复博物馆藏

夹菜也要有规矩,不可以“骑马夹”、“盗墓刨坟夹”、”抬轿夹“等……比如,很多人夹菜只考虑自己,筷子在菜里扒拉半天才夹出一个放进嘴里,然后每道菜都扒拉一遍,或者每次都把筷子伸到菜的最底下夹菜等等,这都很失礼。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12)

民国 乌木筷子 观复博物馆藏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吃饭时,如果他离自己最爱吃的菜很远,也绝不会起身去够。他夹菜,永远是夹自己跟前的菜,可见素养之高。

筷子也有学问(筷子事儿多)(13)

清代 木鞘包银饰餐具筒 观复博物馆藏

当然,在自己家里吃饭肯定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和很要好的朋友一起聚餐也可以怎么高兴怎么来。但传统礼节不可不知,以免在参加重要场合时露怯。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传统的用筷礼仪呢?

欢迎在评论区里补充分享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