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老丁侃地理,关注老丁公众号

每天早晨六点十三分,准时为您来更新

都江堰水利工程伟大之处(都江堰的建设和作用)(1)

格物地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伟大之处(都江堰的建设和作用)(2)

欢迎同学们加入760662167地理群,是学生群哦。

今日格题|区域自然地理8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都江堰在岷江出玉垒山口处,该地岷江东岸是玉垒山,为凹岸,岷江水流偏西而且湍急,造成下游西涝东旱。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李冰带领人们修建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要开凿由坚固砾石岩构成的玉垒山,从而打通宝瓶口,将岷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在李冰的带领下,人们采用了先烧后浇(先把柴火堆在岩石上燃烧,然后又用岷江的水浇在岩石上)的开凿方法,历时8年,终于打通了宝瓶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水利工程伟大之处(都江堰的建设和作用)(3)

图5

(1)请从地形角度分析该地没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前,岷江下游常发生西涝东旱的原因(8分)

(2)与先烧后浇开凿方法原理相似的地质作用是___,并推测都江堰工程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8分)

(3)都江堰工程修建后,成都平原成为“天府”的优势条件有哪些?(8分)

第六组题:区域自然地理

试题分析,步步为赢:

第一步、近几年高考题主要以区域自然地理为背景出题,文字材料十图,文字描述情境,但2017年该题型变化较大,虽然还是考自然地理方面知识,但不像往年一样结合区域地理考试,而是与选择题组第四组一样考自然原理、规律,其解题方法参照选择题组第四组题的解法解题。

第二步、通过读材料明确对象,分析题干意图----切入点小,紧扣都江堰提问。

第三步、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都江堰在岷江出玉垒山口处、岷江东岸是玉垒山、凹岸、下游西涝东旱、坚固砾石岩构成的玉垒山、先烧后浇(先把柴火堆在岩石上燃烧,然后又用岷江的水浇在岩石上)的开凿方法等,为做题做准备。

解题步骤,环环紧扣:

(1)第一环节,审问题,找关键词:地形角度、岷江下游常发生西涝、东旱。

第二环节,审材料,紧扣关键词找采分点:第一个词,地形角度:从材料中可知,都江堰在岷江出玉垒山口处,该地岷江东岸是玉垒山,为凹岸,岷江水流偏西而且湍急,造成下游西涝东旱。第二个词,岷江下游常发生西涝:联系知识可知下游地形平坦,排水不畅。第三个词,东旱:东部灌溉用水少。

第三环节,分析归纳,紧扣采分点找答案:位于出山口位置(冲积扇顶端),河流上游来水快。(2分)岷江东岸是凹岸,水流偏西而且湍急;(2分)下游西部地形趋缓,排水不畅,(2分)因此常出现涝灾;而东部由于玉垒山的阻挡,江水灌溉少,因此常出现旱灾。(2分)。

(2)第一环节,审问题,找关键词:先烧后浇开凿方法原理相似的地质作用、都江堰工程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第二环节,审材料,紧扣关键词找采分点:第一个词,先烧后浇开凿方法原理相似的地质作用:从材料可知先烧后浇是先把柴火堆在岩石上燃烧,然后又用岷江的水浇在岩石上的开凿方法,联系知识可知是风化作用。第二个词,都江堰工程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材料可找出“

坚固砾石岩构成的玉垒山”说明砾岩坚硬,难以开凿,且玉垒山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从图中可知河水湍急,联系该地季风气候可知水位变化大。

第三环节,分析归纳,紧扣采分点找答案:风化作用(2分),砾岩坚硬,难以开凿;(2分)河水水位变化大,流水湍急。(2分)降水的集中在夏季,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2分)当时的开凿工具和技术较落后。(2分)

(3)第一环节,审问题,找关键词:都江堰工程修建后、成都平原成为“天府”的优势条件。

第二环节,审材料,紧扣关键词找采分点:第一个词,都江堰工程修建后:联系知识可知水利工程修建减轻了水旱灾害影响;第二个词,都平原成为“天府”的优势条件:联系知识可知该地季风气候,水热充足作物一年两到三熟;紫土广布,土壤肥沃;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单产高,粮食供应充足。

第三环节,分析归纳,紧扣采分点找答案:水利工程修建减轻了水旱灾害影响;(2分)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供应充足,作物一年两到三熟;(2分)紫土广布,土壤肥沃;(2分)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单产高,粮食供应充足。(2分)

都江堰水利工程伟大之处(都江堰的建设和作用)(4)

2018年5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