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在小姐

图|网络

“一切都会过去”

——太宰治《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的叶藏的形象(人间失格叶藏与自我博弈的一生)(1)

弗洛伊德曾提出人格结构理论即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

通俗的讲“本我”——原始欲望;“超我”即“他我”——道德规范,近乎于理想中的我,人们心中所要求的我。

可见,“本我”是代表人的本性,而“他我”是社会的条条框框及这些条框长年给我们的熏陶,即所谓我们现在的道德观。

人间失格的叶藏的形象(人间失格叶藏与自我博弈的一生)(2)

《人间失格》作为太宰治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称为“太宰文学的总决算”。该作品以独特的“私小说”叙事手法和序言、手记、后记三部分的构造,借助大庭叶藏的一生,用悲剧性的结局来影射战后日本社会旧道德体系和腐朽的社会对不适应社会人格的抹杀,试图说明作者永不服输的精神。

主人公叶藏既是“本我”和“他我”的合一,又是“本我”和“他我”的两个矛盾的独立体,而小说中提到和他相关的人物,又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父亲、比目鱼等为代表的理性的“他我”类,第二类以竹一、三个女人和堀木代表的感性的“本我”类。

在父亲、比目鱼面前,叶藏需要不断伪装来保持内心的平和。而在竹一、三个女人和堀木面前,他则可以肆无忌惮地把最真实的“本我”呈现出来。

因为在父亲、比目鱼面前,他的行为会受到约束和指责,而在竹一、三个女人和堀木面前,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都可以获得某种层面的认同。

文中多次提到他害怕接触人类,害怕独自面对人类,只有在与一些感性的“本我”类人物接触时,他内心才不会产生排斥。

由于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度和管理制度,连最为放松的吃饭都让他感到了莫名的压力和不适,让他产生了对抗“他我”的冲动。

而这种对抗的终极体现便是他一步步地被现实所排挤,最终采用结束生命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终极对抗。

本文试从叙事结构来解读叶藏内心“本我”和“他我”之间的冲突和争斗,暗喻作者永不服输的人生态度。

人间失格的叶藏的形象(人间失格叶藏与自我博弈的一生)(3)

序言

《人间失格》的叙事由序言、手记、后记三部分构成。在序言中,把叙事定格在对三张照片的静态叙事中,三张照片分别代表手记中主人公的少年、青年、暮年三个阶段,作者着重对照片中男孩的面部进行了描写。

特别是笑容的描写,少年的笑容:诡异而让人捉摸不透;青年的笑容:矫揉造作让人觉得虚假;暮年的笑容:毫无特色的没有表情,这三张照片对手记中的叙事即主人公“他我”、“本我”、“他我”和“本我”关系做了很好的解读。

人间失格的叶藏的形象(人间失格叶藏与自我博弈的一生)(4)

第一手记——“他我”

手记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手记叙述的是少年时的叶藏,在威严的、充满封建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叶藏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体 ,从不向别人倾诉,因为他知道倾诉也是白费力气,所以他一直在扮演一个小丑来尝试融入世间,这就是叶藏内心“他我”的体现,即父母教育和社会规则的内化,遵循道德原则而催生出的理想化“他我”的假象。

“他我”作为一种伪装存在于叶藏的生活中,在家庭中,不仅努力去迎合一家之主的“父亲”,甚至还去迎合毫无地位的“佣人”;在学校,为了增加个人的存在感,去迎合老师和同学。

这一系列的表现,均可以在第一张照片中得到印证:

“照片上的他诡异至极,若有人说他是‘脸皱成一团的小少爷’也不为过,且他表情猥琐,让人很不舒服。至今为止,我从未见过神态如此诡异的小孩”。

伪装于“本我”之外的“他我”与叶藏心里的“本我”不断的冲突,使得照片上他的笑容非常的“诡异”。

人间失格的叶藏的形象(人间失格叶藏与自我博弈的一生)(5)

第二手记——“本我”

第二手记叙述的是离开家人、故乡,寄宿在亲戚处的青年时代的叶藏。

这时的叶藏以外在显露“他我”对于逢场作戏更加得心应手,骗人变得更加容易。

“这或许得益于我的搞笑本领早已出神入化,欺骗他人已不再如幼时那般艰难”,此时的搞笑背后充满了圆滑与世故。

但不幸的是用来伪装的小丑姿态被学校里更为弱势的同学竹一识破,竹一送给他一份改变他人生的极为重要的礼物——一副扭曲的画。

叶藏也想去画这种扭曲的画,因为:

“这一群画家被名为人类的妖怪所伤、所威慑,最后只能相信幻影,于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见到了活生生的妖怪。他们不以搞笑敷衍,而是努力将其所见描绘于世”。

叶藏开始思考采用真实的“本我”来面对自己和周遭社会,也就是不再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而是开始以“本我”来与周围抗衡。

从而他的印象不再只是可爱和造作矫揉,这与序言中的第二张照片的描写可以看出。

人间失格的叶藏的形象(人间失格叶藏与自我博弈的一生)(6)

第三手记——“本我”与“他我”

第三手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围绕叶藏与两个女人展开的叙事,另一部分是围绕“朋友”堀木与“本我”之间的叙事。

在女人们——静子、祝子面前,“我”卸掉“他我”对自己的伪装,很真实地呈现了“本我”,只不过这个“本我”是难以融于社会的“本我”,它是被社会所唾弃,而叶藏最终以结束生命来完成内心“他我”与“本我”的博弈。

就是在堕落与救赎的纠葛中,叶藏的人生最终还是走向了毁灭,这与序言中的第三张照片“死人之相”的叙事是一致的。

后记

后记部分,可以说更为接近真实的太宰治的写照,从老板娘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与周遭社会格格不入的叶藏,在同样不被世人看重的社会底层老板娘的眼中,却是“个性率真,是一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

作者这种完整叙事的结构,可以让读者毫无悬念地了解被叙事者短暂而曲折的一生,可以更逼真地展现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地从充满希望的人生走向死亡的一生。

人间失格的叶藏的形象(人间失格叶藏与自我博弈的一生)(7)

“本我”与“他我”的矛盾冲突

太宰治笔下的大庭叶藏内心中“他我”与“自我”的对立十分明显,矛盾冲突激烈,“本我”与“他我”的对立,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进行判断、比较,使“本我”与“他我”的相互关系更加恶化即叶藏想要保住初心,但周遭却不断的给他洗脑,他在初心和“被洗脑”间苦苦挣扎。

在交往中,叶藏完全以人们心中所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即“他我”为中心,以不断的讨好和取悦周边的人为表现,伪装后的他成为人们眼中的“可爱的小少爷”,叶藏成为理想化“他我”的刹那间,他就进入了一种“被他人道德束缚”的状态,成为了人们情感道德的奴隶,剥夺了他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真实感。

“我”不再是“我”,过度的讨好和在意他人的目光与评价,除了我以外其他的人已经成为了“我”行为处事的一种严重障碍,正如地狱一般。即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他人的一切行为都会对“我”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推“我”进入普世的深渊。

在人们所希望的“我”即“他我”与真实的“本我”的对立中,太宰治主要突出了“本我”因无力反抗他人的思想束缚而最后走向毁灭,用悲剧性的结局来影射战后日本社会旧道德体系和腐朽的社会对不适应社会人格的抹杀。

现实中的人们是主动沉默,而叶藏是被动沉默,这一切将叶藏边缘化,使他不管发出怎样的呼救声都被湮没在大家的“必须这么做”的思想中。

他只能不断逃避,然后走向毁灭,以毁灭的结果来反抗人们对他的思想禁锢。

人间失格的叶藏的形象(人间失格叶藏与自我博弈的一生)(8)

结语

在短短的一生中,太宰治留下很多名作,他是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而被认为是遗书的《人间失格》也是太宰治自身的写照。

日本战败后,原本支持战争的日本人提出战后民主主义。对于日本社会所发生的的戏剧性变好,太宰治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领导者是无耻的”。

“我感到羞耻,无法言喻的羞耻”,他指出人们对罪的逃避,而太宰治是追究真善美的人,他不断的与充满谎言的社会抗争着,力求保住自己的本心,但却在不断的失望中走向死亡。

在手记部分的最后他重复写了两遍“一切都会过去”,表明太宰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对真善美不懈的追求和誓要保全自身品格的意志彰显出了一种永不服输的人生态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痛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音符,那么不服输则是一个夜晚空中刹那间绽放的烟花,烟花易逝,却留下无比美好的瞬间。

有时候我们面对生活会有一些不情愿的妥协,但不忘初心、努力奋斗终会实现那些美好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