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磁共振市场已经进入蓬勃发展期,过去5年增长超过一倍,全国已突破10,000台。
医用磁共振设备临床应用30多年,又迎来一次从“源头”开始的颠覆式创新。
传统的磁共振信号采集源头是铜制线圈,缺点明显:笨重、不易弯折,覆盖在患者身上时,有压迫感,而且对摆位限制很多,检查时间又很久,对儿童、老人、孕妇使用都不便捷,尤其儿童在做检查时常常需要使用镇静剂。
2019年7月26日,GE医疗在上海发布的磁共振新品——SIGNA™Architect 3.0T with AIR TechnologyTM (AIR技术平台),使用纤维材质做成的AIR线圈,对传统铜质线圈是一种颠覆,不仅重量仅为传统线圈的四分之一,而且灵活易弯折,就像一块毯子一样盖住患者身上,对老人、孕妇、儿童(包括新生儿)等群体非常友好。
除了舒适度,行业内所有厂家都在追求一个目标:提高扫描速度又保持图像质量的高水准,这方面新品也向前跨越一步:速度提升一倍,信噪比提升30%。
Architect主要面向高端的大型医院和科研院所,今年5月刚获NMPA批准上市,目前已经有了3笔订单。
中国的磁共振市场已经进入蓬勃发展期,GE医疗对这一款新品很有信心,市场前景受很多因素影响,“我觉得有一个可参考的数据,就是‘先锋磁共振’发布不到两年,销量达到了100台”,GE医疗中国磁共振业务总经理赵霞说。
综合多家曾采购3.0T磁共振的机构所披露的公开信息,同类产品单机售价在人民币2000万元左右,如果GE医疗这一款新产品也采用类似定价,那么100台的订单也就意味着20亿左右的销售额。
舒适度提升:像新生儿襁褓一样
做过CT、也做过X光相关产品,横向比较后,赵霞认为磁共振是技术发展上最具备潜力的产品。
磁共振的特点是没有辐射、成像信息丰富,在心脑血管、癌症、神经类相关疾病的精准诊断、早期发现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磁共振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舒适度,特别是儿童做检查时挑战很大。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研究院是亚太区第一家使用Architect的机构,该院诊断与介入科教授Dr.Masatoshi Hori特别讲了在儿童诊断中的应用。
过去,儿童在做磁共振检查时摆位很难,因为线圈重,盖在身上对儿童有压迫感,容易动,一动图像就会模糊,甚至要重新再扫一遍,所以,“临床上新生儿或者儿童检查95%以上要打镇静剂”,GE医疗中国磁共振产品线总监陈思说。同时传统线圈柔韧度差,导致线圈和人体之间距离远,从而大大降低了信噪比,也就是降低了成像质量。
而AIR线圈更轻柔,实现了真正的贴身适形扫描,给儿童提供舒适的环境,可以减少他的运动,减少镇静剂的使用,同时大大提高了图像的信噪比。
新生儿扫描就更难了,常规的成人用线圈盖不上去,之前的临床解决方案可能是把新生儿就放在头颅扫描线圈里去扫描,或者用普通的关节柔性线圈进行一定的包裹,扫描质量无法保证。而AIR线圈,可以像襁褓一样,把新生儿包裹起来,然后严丝合缝地去包裹起来进行成像。
“它有一个核心技术就是去耦合(耦合的意思就是相邻两个单元若重叠过多,磁通量相互抵消,影响成像效果),即便是互相叠加、重合了,也不会有信号的丢失。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以把每个线圈单元做大,提高了线圈的穿透深度,确保了更均匀的图像质量;与此同时又可以通过线圈单元之间的相互重叠提高了单位面积内线圈的密度,确保了更好的信噪比。简单来说就是:不仅舒适度更高,成像质量也有一个巨大的提升”,陈思介绍。
而这样的提升,对于孕妇、老人同样适用。
扫描速度提升一倍,减少患者排队时间
磁共振的另一个挑战是检查速度慢,热门医院预约检查通常都要排队一两周甚至一两个月的时间。
“不是光GE一家,所有厂家其实都试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速度又快图像又好”,陈思说。
因为有了线圈材质的革命,所以采集效率更高,给临床带来更好的图像质量和更快的扫描速度。陈思介绍,AIR线圈速度能比传统线圈提高一倍,而代表图像质量的信噪比则有30%左右的提升,“这个技术为减少患者排队的时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70CM大孔径,兼顾舒适性和图像质量
AIR技术平台是GE医疗针对磁共振成像最新的技术平台,实现磁共振成像从组织激发到数据重建整个影像链的全面创新,其核心技术包括三方面,除了AIR线圈技术以外,还有Intelli MR智能生物感知技术和AIR thunder闪速射频大数据传输技术。
三项技术带来Architect 新产品另一个突破:70CM的大孔径,是一款大孔径科研型磁共振。
大孔径和图像质量的矛盾是传统磁共振的难题,相较于标准的60CM孔径,10CM孔径的增加会给检查者带来新的体验,适用于更多人群,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磁场均匀度的损失,图像质量相对标准孔径磁共振有所下降。
而Architect突破了这个瓶颈,“我们大孔径磁体的磁场均匀度和我们自己的科研型60厘米标准口径的磁场均匀度是基本一致的,这个是原先行业里面也是无法实现的一个难题”,GE医疗中国磁共振产品线总监陈思说。
中国磁共振5年翻倍,但空间仍然很大
Architect今年5月刚刚获NMPA批准上市,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真正落地的产品,但已经有了3笔订单,“一台是在海南,一台是在广州,一台是在湖北武汉,都是顶尖的三甲医院”。
赵霞说:“精准医疗,影像先行。磁共振通过在精准定量成像以及临床应用上的不断拓展,为精准医疗的落地带来实践操作层面的更多可能,尤其是这次推出的AIR技术平台和高端3T的Architect新品,突破了传统线圈技术的局限,无论是从最直观的检查体验角度,还是从更深层的有效信号采集、后期影像精准重建角度,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让医生在应对心脑血管、癌症以及神经类等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时更具信心。帮助中国的用户快速成长,无论临床上,还是科研上,都能够快速地取到一个国际领先的地位,这是我们的梦想和愿景”。
中国的磁共振市场已经进入蓬勃发展期,2013年全国磁共振成像(MRI)设备保有量仅仅4000多台,2018年已突破10,000台,5年左右增长超过一倍。然而,每百万人口拥有量依然只有7台,距离欧美发达国家的30-40台仍然有4-5倍的空间。
本文为八点健闻Plus原创。八点健闻Plus,系八点健闻分号,聚焦健康商业报道,与八点健闻保持独立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