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发展了将近百年,期间诞生了太多的经典。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邵氏,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李小龙,20世纪80年代兴起周润发,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周星驰,到了21世纪初成就的《无间道》。香港电影带给了影迷太多的经典,在诸多的类型片中,香港电影总以它充满烟火气的影片风格,向银幕前的观众讲述着人生的哀乐喜怒,离合悲欢。

在所有的香港电影中,2002年上映的无间道被誉为港片的巅峰之作。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赞誉,是因为这部电影突破了以往香港电影的俗套,它的出现让香港电影的商业类型片上了一个台阶。这部影片中,不再是以往脸谱化比较严重的香港电影。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在社会的善恶和正邪之间,找到了一个灰色地带,而导演便在这个设置好的灰色地带里,找寻人性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无间道最后活着的人(无间道中的我想做个好人)(1)

影片中由梁朝伟扮演的陈永仁,是一个警方的卧底,为了打掉一个犯罪集团,陈永仁选择在一个犯罪集团担任了10年的卧底。与之相对的是,刘德华扮演的刘建明是一个给帮安排在警队的卧底,而且也连续做了10几年。

今天我们主要聊聊“想做一个好人”的刘建明,这个人的性格相对比较复杂,如果没有看到全套的剧本,或者是看完《无间道》的三部曲,观众们很难对刘建明这个角色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刘建明之所以选择黑帮,是因为他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带着这个目标,刘建明加入了韩琛的犯罪集团,最初刘建明仅仅是一个负责看车位的马仔,后来在选拔去警队卧底时,他因为之前的身份比较清白,所以被派往了警队卧底。

无间道最后活着的人(无间道中的我想做个好人)(2)

由于业务能力较强,刘建明很快在警队获得了升迁的机会,当然这些也离不开韩琛在幕后提供情报,帮助刘建明在警队立功的因素。刘建明游走在警队和韩琛的犯罪团伙之间,使得他在警队和黑帮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因为他良好的表现,使得他在警队中的职务节节攀升,又因为他职位升高,使得他能够更大范围的获得对韩琛有价值的情报,所以他也愈加的受到韩琛的重视。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未婚妻得知了他的犯罪事实,可能刘建明一直都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是一个“好人”的命题。因为他最初的人生目标中,关于是否是一个好人,本就不是他最在乎的个体属性。但是当他的未婚妻给他未来的生活带来新希望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的生活需要调整了。而首先要调整的,则是他的真实身份,此刻的他终于意识他,他自己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警察,但是周游君反问影迷一句,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警察呢?

无间道最后活着的人(无间道中的我想做个好人)(3)

这就要分析一下,一个个体的身份属性究竟是用什么所决定的,是法律文件,还是精神层面上的认知,还是公德上的判定?首先从身份文件上而言,刘建明绝对是一名警察,甚至他比陈永仁的警察身份还要牢靠,因为他有全套的身份档案以及相关的证明文件,从内心的认知上,刘建明其实只为韩琛提供情报。他对除了韩琛之外的犯罪集团,是一名绝对的警察,他自己其实是不参与非法生意的,而他违背警察身份的地方,在于他经常向韩琛出卖警队的情报。从公德上判定的话,刘建明在前期肯定是算不上是一名合格的警察,因为他经常协助韩琛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

但是在黄志诚被杀之后,刘建明渐渐的转变了自己的意志,这个时候他真的想做一个好人了,所以当他拿到黄志诚的电话之后,他打通了陈永仁的电话,经过沟通,他和陈永仁设计除掉韩琛。在这个过程中,刘建明已经决心要做一个好人了,但是做好人和坏人真的可以随意选择吗?当然是不对的,如果刘建明真的要彻底地做一名好人,他要做的不是除掉韩琛,而是应该向警方自首。但是刘建明并没有,他还是在试图用一种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让自己回归到作为一个好人的人生轨迹上来。

无间道最后活着的人(无间道中的我想做个好人)(4)

在韩琛被刘建明杀害之后,刘建明更加的下定决心做一名好人,但是无奈的是,在为陈永仁恢复身份的时候,他被陈永仁看出了破绽。这使得刘建明再次陷入了自己的身份挣扎,他想做一个好人的梦想破碎之后,使得他决定和陈永仁在天台对决,铤而走险。

其实在这场身份认同的对决中,刘建明的优势明显要大于陈永仁,在几个维度上刘建明都站在上风。整个香港没有人知道陈永仁的真实警察身份,刘建明在刚刚铲除韩琛犯罪集团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这些信息都使得陈永仁非常被动,所以在天台对决的时候刘建明和陈永仁都表现得非常坦然,刘建明的坦然来自于他掌握的信息,陈永仁的坦然,来自于他内心的坦荡。

无间道最后活着的人(无间道中的我想做个好人)(5)

这场天台的对决,其实就是两个人身份认同的对决,刘建明说他希望做一个好人,陈永仁说我是一名警察。不同的是,从客观真实的角度而言,陈永仁的确是一名警察,而刘建明是否想做一个好人却没办法得到全方位的证实,虽然他除掉了韩琛,但是在除掉韩琛的过程中,他明显有自己的利益关联,这个过程不是大义灭亲,也不是幡然悔悟。

虽然刘建明在看到陈永仁被杀后,用一种错愕悲悯的眼神审视着陈永仁的尸体,但是此刻的他究竟在考虑什么呢?在看到真正的好人陈永仁死于非命的时候,刘建明内心想做一个好人的愿景是否已经动摇了?这些都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身份的对决中,最终刘建明和陈永仁打了一个平手。陈永仁虽然死了,但是最后他成为了一名烈士,虽然刘建明最终还是一名警察,但是他的内心却陷入了身份认同的挣扎。

无间道最后活着的人(无间道中的我想做个好人)(6)

刘建明看到陈永仁倒下的一刻,才明白了作为一个好人的代价,而这份代价,是之前的刘建明所没有付出过的,之后的刘建明也不可能要付出的。刘建明之所以想做一个好人,他无非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渴望自己的身份得以改变。就好像现如今的社会中,穷人想变富人,富人想变名人,名人又想变成贵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诉求,而想做一个好人,便是影片中刘建明的身份诉求。

最终刘建明深陷在自己的身份诉求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影片名字的缘由。最终生活在无间地狱中的人,就是刘建明。而所谓的无间地狱,便是游走在几个自我之间的刘建明。影片的最后,刘建明最大的可悲,是他最后找不到自己了。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不知道自己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走向何方,这不仅仅是刘建明的悲剧,也是很多现代观众的悲剧。

无间道最后活着的人(无间道中的我想做个好人)(7)

我们在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更像是影片中的刘建明,我们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属性。我们总是在这个社会中找自己,这就是影片中那句“我想做个好人”台词的背后含义,这个台词的含义是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诉求,这就是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生活中最大的苦闷。起初我们没有勇气做自己,到最后,甚至我们都不再有勇气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