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绘了一个经典场面:

秦始皇出巡会稽,仪仗万千,威震四海,所经之处,路人纷纷跪地避让,唯有项羽昂首直视圣驾,正色扬声道:“彼可取而代之也!”这一年,项羽24岁,风华正茂,英姿飒爽。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藏在人群中的刘邦小声嘀咕道:“大丈夫当如是也!”这一年,刘邦48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刘邦的成功点和项羽失败点在哪里(匹夫刘邦为什么能打败战神项羽)(1)

(刘邦和项羽剧照)

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霸气外露,表达的是不服,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内敛含蓄,表达的是艳羡,从中不难看出,项羽才是与生俱来的盖世英雄。但是七年之后,楚汉之争落下帷幕,出身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从出身贵族的大英雄手里夺取了天下,站着的项羽输给了跪着的刘邦。这个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项羽本人,否则他也不会在鸿门宴中轻易放走刘邦。因为轻视,所以误判局势。

论能力,论武力值、论英雄气概、论兵多将广,刘邦都不是项羽的对手,那么,地痞刘邦为什么能打败战神项羽?他的成功法门到底是什么?

刘邦的成功点和项羽失败点在哪里(匹夫刘邦为什么能打败战神项羽)(2)

(刘邦剧照)

刘邦为什么能取代项羽夺取天下?对于这个问题,刘邦曾亲自给出过答案,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中,原文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诚然,刘邦虽然是市井无赖,但他夺取天下,靠的绝对不是匹夫之勇,而是王者之智。史载,项羽看不惯刘邦小人得志的嘴脸,曾提出与其单挑,刘邦的回答却是:“吾宁斗智不斗力。”刘邦的“智”恰恰体现在他把知人善用的艺术玩到了极致。

正如刘邦所言,他虽然谋略不如张良,后勤不如萧何,军事不如韩信,却能将三者为己所用,这就是他夺取天下的原因。而项羽身边明明有一位奇才范增,却不懂得知人善用,这就是他被刘邦打败的原因。

刘邦的成功点和项羽失败点在哪里(匹夫刘邦为什么能打败战神项羽)(3)

(“汉初三杰”剧照)

司马迁点到为止,《人物志》的作者刘劭却把本质原因说得更加透彻,他有一个著名观点:臣子或善文或能武,或精于谋略或长于军事,那都是偏才,而真正厉害的帝王却是通才,他无需自己有所长,只需懂得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即可。以做菜为例,各有所长的臣子就像酸甜苦辣咸各具味道的佐料,都不可或缺,但也都不宜过多,而皇帝则是那一瓢清水,他本身虽然没有什么味道,却能调和五味。

正如《道德经》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刘邦自己没什么过人之处,就像是一瓢无色无味的清水,但他有调和五味的本事,所以做出来的菜酸甜苦辣咸,既五味俱全,又恰到好处。项羽则不同,他是攻无不克的战神,是唯我独尊的辣椒,是不懂调和的偏才,他做出的菜,辣到呛鼻却别无他味,不能吃。

刘邦的成功点和项羽失败点在哪里(匹夫刘邦为什么能打败战神项羽)(4)

(汉高祖刘邦画像)

另外,刘邦与项羽的政治理想也完全不同,相对比于项羽,刘邦的野心更大、视野更宽、层次更高。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他想要的是重回先秦诸王并存的时代,而刘邦要的却是一统江山、君临天下,他要当大皇帝,而非小国王。秦始皇之后,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格局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刘邦注定被时代选中,而项羽注定被时代淘汰。

由古及今,当领导的,不需要自己有什么太大的本事,但一定要精通用人艺术,学会做一瓢调和五味的清水,酸甜苦辣咸,精准把控。烹小鲜如此,治大国亦然。

参考资料:《史记》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