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读史者考实录”,欢迎大家关注,自今天开始,我将持续为大家挑选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史书中的经典事件、有趣故事进行原创解读,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三家分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是幼儿国学知识“声律启蒙”的一个典故,“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三家分晋”也成为了春秋与战国的分界。里面的故事实在是太多,我们今天截取斗争最激烈、智慧最深刻的一部分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三家分晋的背景

春秋初期,最多的时候,中原大地上有140余个诸侯国,有的也就一个县、几个乡镇那么大,打起招呼来某候好、某伯好的挺热闹,可也就是个县长、镇长的地盘,虽然实力不济,但是胜在大家级别一样,你秦国虽强,一开始也就是个伯爵嘛,你是正厅级,我也是正厅级,虽然权力不如你大,工资待遇一样的嘛,大家见面也是一样的礼节,你也不能欺负我,否则我要去找周天子打你小报告。

三家分晋讲什么道理(第一篇从三家分晋)(1)

这时已经很多小诸侯国被灭了

可惜,幸福的日子总是不长久,很快大家就都从“周礼”的约束下挣脱了,尤其是几个大的诸侯国,因为他们发现拳头比道理好使多了。讲道理,齐秦楚晋也得处处尊重周天子,姬姓的诸侯国也得让他三分,毕竟人家和周天子一个姓;但是讲拳头就不一样了,不但可以放飞自我,还可以占便宜(抢土地、抢宝器、抢媳妇)。三十五年(前706),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通俗的说就是,楚国要打随国,随国国君说,“师出要有名,我没得罪你,你凭啥打我?”楚国国君眼一瞪,眉一挑,“我是一个流氓啊,打你需要理由么?”由此可见诸侯相伐,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了。

毫无疑问的,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诸侯国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国家一大,也没有后来的郡县制体系,该怎么管理呢?诸侯国的领导们一拍大腿,老路子!书上不写的清清楚楚嘛,“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分权给诸侯国里的士大夫,让他们管老百姓,我垂拱而治就好了!

聪明!优秀!此处应该有掌声!周天子眼含泪花,“我祖宗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你们现在都不搭理我了”。

士大夫的权力膨胀之后,摒弃了奴隶制,开始采用封建的剥削方式,现在看来,封建制度当然是落后的制度,但是在当时可不一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老百姓受益了,士大夫也受益了,并且极大的增加的老百姓对士大夫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性。曾经的中原霸主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长期把控晋国朝政。

三家分晋讲什么道理(第一篇从三家分晋)(2)

智氏土地最广、最肥沃

由此可见,无论一把手多么的想放权,自己享受一下生活,都不能让二把手完全掌控了下属啊,否则随时可能会被篡权。

(二)智氏接班人的选择

咱们先看一下原文: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翻译过来就是说: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不如选择智宵做继承人吧。智瑶确实有很多过人之处,一是他身材高大,鬓发很美;二是射箭劲大,驾车有力;三是技能全面,本领超群;四是巧于文辞,聪明善辨;五是坚强刚毅,果决勇敢;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做人极为不仁义。如果用不仁义心办事,谁受得了!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一定会遭受灭门大祸。”

可惜,智宣子觉得我的儿子孔武有力、能言善辩、果决勇敢,并且还是一个长胡子帅哥,你一定是嫉妒我有这么优秀的儿子,果断不听不听,王八念经,执意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苦劝未果,长叹一声,转身就进了派出所(太史,掌管宗籍),把户口迁出来了,改姓了,是为辅氏。

(三)智襄子的作死历程

智宣子去世之后,智襄子执掌晋国大权,一开始相安无事,虽然智襄子对赵魏韩三家,多有不敬,但是智氏实力强大,占了晋国近一半的土地,赵魏韩三家心理再不爽,也只能过过嘴瘾,背后喷两句,当面还是要恭恭敬敬的。这世上没有人只喜欢过过嘴瘾,如果有,那是因为实力不行,一旦有了实力,过完嘴瘾,就要得寸进尺,觊觎你的财物。几千年以前是这样,现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欧洲的撮尔小国,无不是如此。

很快智襄子就找到了借口,和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一个套路,智襄子在蓝台摆了一场“鸿门宴”,说你们看人家越国勾践,灭亡吴国,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一霸主,再看我们晋国,当年也是春秋一霸,现在混成什么样了,你们难道不感到羞耻么?所以我们要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晋国的复兴出一份力,所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晋国国君),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怪不得智果评价智襄子能言善辩,这理由让人无法反驳啊,赵魏韩三家面面相觑,心里骂道,晋国你家掌权,给公家不就是给你么,但是也不敢反对,于是没有表态,宴会不欢而散。

很快,智襄子的一个手下智国(非智果)就听说了这件事,赶忙去拜见智襄子,“主人如果不小心提防灾祸,必然会大祸临头啊”,智襄子仿佛不谙世事一般说道“我在晋国翻云覆雨,我不出门欺负别人就算是行善积德了,谁还敢欺负我?”(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智国继续说道,你平时轻慢与韩赵魏,他们害怕你的实力,不敢表露出来,但是你今天直接把手伸到人家兜里去了,事后还不防备,这样恐怕不太合适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尚且会害人,你怎么能这样侮辱他们呢?智襄子不听,难道是智襄子不懂么?是的,他就是不懂。智襄子不懂仁义之道,放在现在来讲,其实就是缺少同理心,他不能体会他人的痛苦。他没有被人欺辱过,不知道被人欺辱后是什么感觉,所以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险性。

人要是该死,谁也劝不住,智国走后,智襄子在作死的道路上快马加鞭!你们在宴会上不是不表态么?那好办,我就当你们是不想出风头,很快他又派人挨家挨户的要地。看到智襄子这一番神奇操作,我真是由衷的叹服,大哥你来现代做高利贷催收,绝对有前途,高利贷还有个本在那里,你这是无本的生意啊,直接上门硬要,真是老铁666了!

智襄子先是找到了韩康子,韩康子不想给,家相(拼多多版的宰相,就是小点罢了)段规劝道,智襄子就是个贪图财货、刚愎自用的人,第一个找咱们要土地,咱们不给指定要挨揍,不如给他,让他更加狂傲,去找赵、巍两家吧?韩康子深以为然,把一个万户都邑给了智襄子。

赵巍两家画外音:段规你还真是个小机灵鬼,五块钱三棒子,我再给你一棒子!

果然不出段规所料,志得意满的智襄子又找到了魏恒子,门客任章和段规一样是个小机灵鬼,劝道,智襄子这样无理索求,韩赵魏都会害怕,我们不给现在就要挨揍,不如给他,这样我们韩赵魏就会因为害怕凝聚到一起、互相信任,智氏这样狂妄,早晚会遇到头铁的。然后魏恒子也给了一个万户邑。

(四)智氏的覆灭

智襄子拿到韩巍两家的土地之后,很是高兴,心想这样太没有挑战性了,然后又找到了赵氏。赵襄子作为赵武灵王的老祖宗,那是相当彪悍的,当即表示头铁的来了,我就是不给!智襄子很开心啊,您可能会觉得疑惑,不给为啥还开心呢?因为你给只是一座城邑,你不给,我可就自己拿了,想拿多少拿多少!于是联合韩魏两家把赵氏的晋阳给围了,最后水淹晋阳,锅碗瓢盆全在水上漂着,青蛙到处蹦,可是晋阳的百姓表示我们也头铁,坚决不投降。智襄子战场视察的时候,对韩巍两家说道,原来掘开河堤就可以灭一个国家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韩康子和魏恒子脸都绿了,既惧且怕。都想到汾水可以淹了魏国国都安邑,降水可以淹了韩国国都平阳啊!

三家分晋讲什么道理(第一篇从三家分晋)(3)

韩赵魏分智氏土地后

智襄子手下还是有能人的,谋士稀疵进言道,韩魏两家很快就会反叛,三家商量好了,破赵之后,三家分地,现在城破指日可待,韩巍两家无丝毫喜悦之情,反而面有惧色,这不是要反叛是要干什么?智襄子又继续发扬了刚愎自用的缺点,不但不信,反而转头就去质问韩巍两家,我的谋士说的对不对。韩魏两家也是倒了血霉了,遇到这么个耿直的主,连忙解释,您的谋士稀疵一定是赵氏派来的间谍,想离间我们,让赵氏免于覆灭,您可千万别信啊!智襄子这次信了,他让韩巍俩家回他们的军营了。谋士稀疵见计谋不被采用还被泄露出去,连忙请了个出使齐国的差事连夜逃难去了。自此,大势已完,智氏灭族不可避免!

是夜,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城外与韩康子、魏恒子密谋,张孟谈那是很能谈,推心置腹,分析局势,又抛出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约定好起事时间,韩赵魏正式结盟。当天夜里赵襄子杀人决堤,河水倒灌智氏军营,韩巍两家趁机杀入,智襄子及其宗族全灭,土地被分,想打个野来着,结果被野怪锤死了,老婆孩子宗庙全没了。智氏一族独存智果。

三家分晋讲什么道理(第一篇从三家分晋)(4)

张孟谈本谈

而后几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任命韩赵魏为诸侯,由此春秋终而战国始。

(五)历史感悟

我们可以看到,智氏手下并非没有能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继承智氏的权力,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输的干干净净,可偏偏是智襄子这样一个有才无德、刚愎自用的人继承了智氏衣钵,我们不禁感叹这是时也命也。司马光解释的很清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愚人即使有作恶的念头,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如小狗咬人,人们还能制服他,小人作恶,既有智慧,又有勇力,如虎添翼,带来族灭国亡的灾祸也不是不可能啊!古往今来,国中的乱臣贼子,家族的败家浪子,都是由于才华有余而德行不足造成的,难道只有智襄子一人么?所以我们治国用人也好,培养孩子也罢,都要明辨德、才两者的关系,明白孰先孰后啊。

“三家分晋”中还有几个小故事,也很有意思,例如为什么赵襄子非要到晋阳去坚守?国士吞变形之炭又是怎么回事,大家感兴趣的话,留言告诉我吧,我在整理出来。喜欢的话关注一下,持续为你您带来更新。现在关注还能是元老级粉丝哦,手动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