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你想干,也不能干,因为它不该干;有些事,你不想,也得干,因为它该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什么事可以坚持做?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什么事可以坚持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

什么事可以坚持做

有些事,你想干,也不能干,因为它不该干;有些事,你不想,也得干,因为它该干。

01

前两天碰到了前单位的老同事。

我记得他一直是在做人事工作的,所以想请教他相关的几个问题。

结果,他的回答让我吃惊:

“今年公司效益不好,公司让我转做销售了。最近几天就要去深圳长驻了。”

我之所以惊讶,是因为我知道,他原来是很热爱人事工作的,而且性格上也很合适。

现在突然转换赛道,从零开始,比较可惜了。

我当场就问他:“你有没有想过辞职,换家公司?”

可能我的问题有点突兀,他先愣了一下,然后回答我:“这个倒没想过!

不过现在辞职风险太大,况且公司让我去深圳开拓市场,我还是能接受的。”

02

我回来之后,仔细想了一番,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我问我同事:“有没有想过辞职,换家公司”,实际上是在问“想不想”的问题。

我同事回答我:“公司让我去深圳干销售,我应该接受”,实际上是在回答“应不应该”的问题。

应不应该是必要性的问题。想不想是意愿的问题。

这两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

有些事,你想干,也不能干,因为它不该干。

有些事,你不想,也得干,因为它该干。

比如违背道德底线的事、违法乱纪的事、损人不利己的事,就不能干。

比如你面临高考,正好有个综艺很火爆,你很想丢下书本,去看这个节目,但复习备考才是当前最该干的事情。

至此,我理解了我同事的内心:

“在这个大环境下辞职,不是想不想的事,是不应该干的事。

公司看重我,让我挑大梁,我应该尊重这样的决定。”

03

我们大多数人,往往认识不清“该不该”和“想不想”。

自己想干,就把不该干的事干了。

自己不想干,就把该干的事否定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想干的事多是受到情绪的支配,该干的事基本都是受理智的支配。

往往一个人受情绪控制的时间要比受理智控制的时间,要多得多。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情绪:

我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那到底应不应该呢?

其实是不确定的,需要理智来判断。

如果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自己工作、生活、家庭、爱人没有重大影响,那不妨去游历一番。

如果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问号,甚至伤害到了身边的人,那就要慎重考虑了。

最后,我想引用南怀谨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理智判断的基本原则:

“判断一件事该做不该做非常简单,

如果做一桩事,对大家有益,无人受害,那是最好的事。

如果对一个人有损,则要看是对谁有损,对自己有损,对他人都有益,也可以做。

如果对他人有损,对自己有益,则不可做。

能照此原则去判断,就很容易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了。”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