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经典诗词、非遗项目等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影视、网络、出版等各种途径,收获了大众热情的支持和关注。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党委原书记蒋述卓在为张向荣著《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所作书评中,分享了关于诗词新解、重读经典的独到心得。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雨轩则针对短视频平台上出现的“非遗热”撰文进行了评论,充分肯定短视频平台为非遗的传播和推广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建议应对此类视频节目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管理。

全国第一部龙舟文化题材大型现代舞剧《龙·舟》,于12月8日、9日在广州大剧院举行了全球公演。该剧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演出,讲述了一群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为参加国际龙舟赛组建国家队出征,不惧挑战、敢于拼搏,最终为国争光的故事,展示了大湾区乃至中国当代青年同舟共济、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围绕该剧的创作特色和创新之处,青年评论家刘妍撰文予以了分析和点评。

此外,本期文艺评论还刊发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伍方斐的评论文章,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广东生态诗歌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敬请垂注。

禅意满满的诗意(如何从旧经典里品出新诗意)(1)

张向荣著《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封面(资料图片)

作者:蒋述卓

张向荣著《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是一本看似不起眼却构思精巧的书。说它精巧,是因为它别的不挑,专挑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就有了专属对象,范围确定,做起来就要有意思多了。

语文课本大家不陌生,怎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引起阅读的兴趣呢?这就颇费心思。作者正是在这方面让读者在熟中生新,获得一种特殊的愉悦感。

作者首先在解读的立意上做文章,给每篇解读文章取了一个饶有诗意且有阐释空间的题目,这样就让读者产生了陌生感。如解读孟浩然《春晓》,就用了“从冬季醒来的清晨”作为题目。解读这首连小孩都能倒背如流的诗时,作者恰恰就不从“春”起笔,而从“秋”入手,说秋凉阵阵其实是春天的种子和前奏,正是“秋”将“春”紧紧保护在大地的怀抱里,待到二月东风时,春才破土而出,也才有了“处处闻啼鸟”的和风习习和繁花朵朵。又如解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时,作者用了一个时下流行的词“吃货”,将这一篇取名为“‘吃货’的春江”,作者从“吃”入手,再转入“诗画一家”,认为诗人将蒌蒿、芦芽、河豚放在一起正好是一道菜,苏轼真不愧美食家,欣赏画中美景也不忘食材搭配,果然是“吃货”本质。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诗人将感觉与视觉融合在了一起,以独特的眼光替大众发现了画的另一重境界。其实,惠崇的画里未必有河豚,那只是苏轼的想象,但他的想象却赋予了诗以新意,诗人在一种幽默诙谐的气氛中给读者带来欢乐与喜悦。这样解读的题目有很多,像解读李峤《风》,用的题目是“大自然画师”,解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的是“你我在月光中相遇”,解读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用的是“梦想与初心”,等等。

对古诗的重新阐释当然要有新的揭示,更要有现代价值的评价,对这一点作者也是下足了功夫的。在解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张向荣在为什么不是“东出阳关”而是“西出阳关”上花费了不少笔墨,说根据玉门关的地理坐标来看,阳关在玉门关东南方向,古人把南作为“阳”,便将渭城以西、玉门关以东的这座城市称为“阳关”了。所以,诗人说:“你向西过了阳关以后就见不到故人了”。但也有第二种解释,说的是当元二完成了出使任务返回家园时,是从西向东经过阳关,“那时你就见不到你的老朋友我了”。果然,王维在送走元二之后的第六年就去世了,两人终究没能再见上一面。因此,按第二种解释来理解也很有新意。对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张向荣则借用了电影化的方式去阐释诗中描绘的意境:木屐、苍苔、春色、红杏、柴扉……镜头逐一闪出,传递出春意融融和美妙惊喜。红杏是诗人对春天发自内心的赞美,为春日的蓬勃锦绣、无上生机而赞叹。作者还进一步以现代化的哲思提出,此诗告诉我们的是:生命跌宕起伏,人生变幻无穷,但生活并不会亏待每一位有心的过客,它总是在“小扣柴扉久不开”之后,给你一个小小的意外,只要耐心等待,惊喜总会与你撞个满怀。

除了“熟中求生”“熟中求新”之外,对古诗词的阐释还得“求美”。其实,读诗还是回到诗本身的美学意义更好,对读者来说,最美的或许就是最简单的,附加的“意义”相反可能会损害诗意。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人将“又绿”理解为“王安石又被皇帝召入京城”,这就属于过度解读了。这就是一首感念季节和时光的景物诗。从审美的角度看,过度解读作品并不利于诗中文字的美感体验。“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过是写出江南春色的明快,而“明月何时照我还”里含有淡淡的伤感,字句中流露出的孤独感让人共鸣。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也是如此,表达的就是诗人的一种闲情逸致,将日常生活诗意化,不羁而浪漫的积极生活态度。如果硬要说韦应物借写此诗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说“幽草”寓意“君子”,而“独怜幽草”是指大众对君子的疼爱。“黄鹂深树鸣”暗指宫闱小人在进谗言,也暗喻诗人被小人构陷,这就难免太牵强了。“野渡无人舟自横”表达的就是诗人那种随遇而安、安静淡然的生活状态。读这首诗,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琐屑中发现别样的美,不就是很好的启发吗?

对古诗词的热爱就是关怀我们自己的心灵,沉潜经典是为了升起我们的风帆,举动今日的风华。不轻易错过每一首古诗词,正是重读这些课本中的古诗词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党委原书记)

来源: 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