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她还是不肯睡放下床就哭,好像床上长了刺般,睡不得,非要我抱着睡抱着还不行,还要抱着晃来晃去才肯睡我实在困乏得不行,便坐在椅上睡着了然而,刚刚睡得香甜的她似乎感觉到我的偷懒,不一会儿又哇哇大哭起来,于是又得抱起她来回走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带娃的日子一边崩溃一边治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带娃的日子一边崩溃一边治愈(深夜带娃崩溃生而为母)

带娃的日子一边崩溃一边治愈

凌晨2点,她还是不肯睡。

放下床就哭,好像床上长了刺般,睡不得,非要我抱着睡。抱着还不行,还要抱着晃来晃去才肯睡。我实在困乏得不行,便坐在椅上睡着了。然而,刚刚睡得香甜的她似乎感觉到我的偷懒,不一会儿又哇哇大哭起来,于是又得抱起她来回走动。

白天睡觉,晚上闹。每天的夜晚,杯子打翻的声音、椅子被踢倒的声音、水龙头的声音、吸奶器嘈杂沉重的声音、怒吼的声音和孩子的哭闹声自由组合,轮番上演着合声变奏曲。

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一个月。

“你到底想怎么样?还让不让我活!”在第N次放下又醒又闹之后,我的情绪终于崩塌了。

我把她扔床上任由她放声大哭,把疲惫不堪的身体甩到她旁边,任由她响亮的哭声在宁静的夜晚回响。乘着她声音的翅膀,我仿佛脚踏七彩云,飘到了空中,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回到了幸福快乐的儿童时代,大热的夏天,和弟弟妹妹们抢着吃雪糕的快乐时光……

雪糕没吃到,又被她的声音拉回来了。看她哭得差不多了,怕再哭就吵醒了家里其他人过来“兴师问罪”,便又挣扎着爬起来,挤奶,喂奶,哄睡。

再躺下,天已经亮了。

蓬头垢面,一脸疲惫,脾气暴躁,就是我现在的写照。论“怨妇”是怎么炼成的,生个娃就知道了。生了娃之后,我终于成功晋级成为“怨妇”的行列。曾经的文艺女青年,曾经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沦落到现在这般模样。

真是“自甘堕落”。

此时的我这副不堪忍睹的模样,与传统母亲“贤妻良母”“温温细语”的形象相差甚远;对比某些书籍上倡导的“温和而坚定”的母亲形象,专家们也会对我的“无可救药”而连连摇头叹气。

恐怕我令他们失望了。

生而为母,不是伟大,而是受尽惩罚

1、舆论惩罚

打开朋友圈,看到他人带娃都是一派幸福美满祥和的模样,唯独我深夜发文“怨声载道”。

有人站出来,对我嗤之以鼻,“熬个夜算什么,我带孩子那阵还通宵呢”

有人嘀咕道,“当母亲不都得这样的吗,用得着这样吗?”

“嫌累干嘛要生呢?自作自受”……

在民众的“诛伐”下,我这个“怨妇”的怨言被民众的口水淹没了。母亲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无私的,温和的。影视作品中,文学作品中,母亲不都是这般模样?温和的,无私的,贤惠的,牺牲的,所以才符合“伟大”这个称谓。

像我这种“怨妇”,是不符合标准的,是要被“鞭笞”的,这是给“伟大的母亲”抹黑。大家不都那样,凭什么你怨言多?

母亲不该有负面的情绪,她们的哭诉,被淹没在舆论当中,被“贤妻良母”的形象碾压得粉碎。

怨妇们只有“削足适履”,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标准,向标准的母亲形象靠拢,才对得起“母亲”这个称谓。

2、生理惩罚

《创世纪》中,上帝耶和华用泥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以及第一个女人“夏娃”。夏娃受蛇精哄诱,偷食了禁果,并鼓动亚当一起偷食,两人因此被逐出伊甸园。偷食禁果是人类罪恶的开端,上帝对女人说:“我必多增你怀胎的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因此,女人生来就是遭罪的,生来就逃不过怀孕生子带来的痛苦这一劫,这是对她们的惩罚。

怀孕后身体的各种疼痛煎熬,分娩时搭上性命的撕裂感和疼痛感,分娩之后带孩子无数个备受折磨的夜晚,无数个情绪崩溃边缘的瞬间,都被一句“不都这样吗”轻易盖过。

相比家里的经济支柱,她们是不劳而获的“食利者”,“食利者”忍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她们的付出,她们的眼泪,不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是微不足道,不足挂齿的。

不能创造经济价值的人,就该恪守本分,生儿育女,带好孩子,不该有怨言。比起伟大的经济复兴,比起创造社会价值的 “生利者”,她们忍受的这点疼痛,算得了什么呢?

3、“重男轻女”生育观念惩罚

生育带来的痛苦他人没看在眼里,深夜带娃带到崩溃则被认为是矫情,这些也还不够,更要命的是,活在当下的女人,依然要承受“必生儿子”的痛苦。

生不出儿子,继续生;不想要女儿,B超显示是女儿,会被逼着去打胎。

态度坚决而强硬。活在当下,许多人还是逃脱不了“重男轻女”观念的束缚。

当然,也有人奋起反抗,不愿继续当生育工具,揭竿而起,大胆走出婚姻的围城,代价也是巨大的。

想想二胎依然是女儿,他那发狠的表情,不顾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的你,一句“我要再生!还是女儿就去打了!”甩门而去。

那天他就是这么对我的。

我不愿意再承受生孩子带孩子的痛苦,更不愿意为了生儿子而去伤害另一个无辜的生命。

这是底线,不容逾越。愿意达成一致便好,如若不能,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又何妨?

4、职场惩罚

在社会学中,有一个词,叫“母职惩罚(Motherhood Penalty)”,指的是女性因为母亲角色而遭受的求职、工作评价、薪资、晋升机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身为员工,你是个“罪人”,为了孩子频频请假,屡次分心,不能再全心投入工作当中,降低薪资,升职受阻,逼迫辞职,是对你该有的惩罚。

而这一切,皆因为有了孩子,当了母亲。

生而为母,为了孩子不断让渡自己

哲学中有个概念是“自我和他者”。我是我,你是你,本有清楚的分割。但这个理论在母亲和孩子之间是行不通的。 孩子之于母亲,不是纯粹的他者,母亲自己是“主体之我”,而孩子是母亲的“客体之我”。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主体不断为客体主动或者被动地让渡着自己。

身为女人,不管她愿不愿意,在她成为母亲的那刻,便开始了女性作为自我被剥夺的第一步。

女人从怀孕开始,孩子就不断跟母亲抢占身体的空间和营养。孩子出生以后,女性作为自己的完整性也进一步被侵蚀。

孩子与自己之间,本来就是矛盾的两个个体,纵使有被唤醒的女性独立意识,但却不能为之付诸实践,或者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阻挠,脾气便会变得焦躁,对孩子变得没有耐性。

纵使知道孩子是无辜的,是爱自己的,自己应该无条件回应他们纯洁的爱,但是当他们成为女人在自我追求的道路上的阻隔时,身为母亲的她们又总是会变得焦躁不安。

即便如此,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只能“卸甲投降”,被迫让渡,以牺牲自己的野心和天才,以求无负于她的家庭和儿女。

然而,做出此等牺牲让步,得到的不是赞扬,而是质疑,为什么不去工作?老公工作多么辛苦之类云云。

生而为母,受尽惩罚,这一生就够了

活在当下的女人,一方面受传统女性规范的约束,一方面又赶上了新时代,新思想,女性得和男性一样上班赚钱,身兼数职,却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身心具乏,无计可施,只能以抱怨宣泄。

活在当下,生而为母,我很抱歉,我一点都不快乐。

灵魂死于5年前,肉体于70岁被埋葬。如果有来生,不会再做“她”。

生而为母,受尽惩罚,这一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