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儿,我不是《红楼梦》里的平儿,我是聊历史的平儿。若要转载,请联系我授权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1)

这个故事出自西汉哲学著作《淮南子》,《淮南子》的作者是刘安。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刘安这位历史人物。

一、皇室宗亲,"反臣"之子

刘安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厉王刘长的儿子。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2)

刘长的母亲,即刘安的祖母赵姬,本来是赵王张敖的美人。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可以说是西汉驸马。一次,刘邦路过赵国,张敖将赵姬献给刘邦,赵姬因此怀孕。但是,张敖后来谋反,因此,赵姬在生下儿子刘长后就自杀了。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3)

刘安的父亲刘长,一出生就没了母亲。比年幼失母更悲惨的是,刘长后来还遭到手足汉文帝刘恒忌惮,以谋反罪杀死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4)

刘安生于公元前179年,前172年之时,汉文帝封7岁的刘安为阜陵侯,到了前164年,汉文帝又封15岁的刘安为淮南王。

刘安虽说是皇室宗亲,但是父亲却被安上了"反叛"的罪名,想必自小就听惯了各种冷言冷语,精神情感上遭受了不少折磨,人生之路着实坎坷。

然而,即便如此,刘安依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史记》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可见,刘安读书很多,喜欢鼓琴,应该是一个学术宅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5)

正是因此,他才最终完成了庞博精深的巨著《淮南子》。

二、两次谋反,自刎而亡

只不过,对于父亲的死,刘安心里始终意难平。对于这一点,《史记》里是这么描述的:"时时怨望厉王死,时欲畔逆,未有因也。"

这种怨恨汉文帝刘恒害死父亲的想法,成为他后来两次反叛的可能动机。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6)

刘安的第一次叛变,发生在景帝三年(前154)。此时,正值吴楚等七国反叛,打到淮南国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也想发兵呼应。好在,淮南相张释之没有听从刘安的命令,而朝廷也派人去救助淮南国,这才没有酿成大错。

一年后,七国之乱平息,很多参与者都被处死,而刘安仍是淮南王。可能是因为不是主谋,也可能是刘安的思想跟窦太后相近,被窦太后保护。还有可能是因为,七国之乱中被处死的刘氏皇族已经够多,景帝刘启不想残杀更多,刘安才得以在这次叛乱中全身而退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7)

然而,到了第二次叛变,就没那么幸运了。先说结局吧,刘安是在第二次叛变失败后就自刎了,无法寿终正寝,还是有点惨的。

而第二次叛变的发生,竟然是刘安的儿子、孙子在背后推波助澜,可以说是实力坑爹、坑爷爷了。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8)

刘安的太子叫刘迁,娶了王娡外孙的女儿。但是,刘迁却对妻子不好,还把妻子气回娘家去了。王娡是汉武帝刘彻的生母,汉武帝可能对此事也有点介意,自己母亲的娘家亲戚被欺负,心里总归会有点不舒服。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9)

此外,刘迁强迫国内郎中雷被跟自己比剑,不小心被伤到后又责怪雷被。雷被担心被太子报复,于是逃走,向朝廷申冤。汉武帝因此削去了刘安的两个县,刘安深以为耻。

刘迁之所以胆大妄为,应该是因为刘安的疼爱,而刘安庶子刘不害的待遇就差很多。

刘不害是刘迁的哥哥,但是太子刘迁却看不起这个哥哥,且不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对待他。而刘安也不喜欢这个庶子,因此不按照规定分封他。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10)

刘不害的儿子刘建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既看不惯太子的不可一世,也怨恨爷爷的厚此薄彼。他想,如果能成功向朝廷告发刘迁,就可以让父亲取而代之了。不料,刘迁先一步知道了他的想法,把他绑起来毒打了一顿。

刘建心里怨恨更深,终于托人将告书呈给武帝刘彻,告发了刘迁对于自己和父亲的迫害。武帝立马命人调查此事。

毋庸置疑,在审理的过程中,刘建毫无保留地将刘迁及其党羽和盘托出,只盼望着早点拔掉这根眼中钉,肉中刺。

另一边,刘安则是爱子心切,十分担心儿子刘迁,于是找来大臣伍被商量对策。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11)

伍被告诉刘安,如果真的要举兵谋反,得有兵力人马才行。而当时,诸侯王的兵权已经被剥夺了,如果真的要发兵起事,就得夺兵权。

除此以为,伍被还建议刘安联合别的诸侯国一起反叛,实力更强,胜算更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去散布一些谣言,就说有大臣给皇帝上书,让皇帝逮捕各诸侯国的太子和宠臣。这样一来,诸侯为了自保,难免不会一起谋反。

然而,伍被此人实在太不可靠了,当朝廷来捉拿刘迁的时候,他见势不妙,竟然主动将刘安的谋反之策都告诉了朝廷的人。汉武帝立马警惕,命人来彻查此事。

只不过,负责审查的官员还没到达淮南国,刘安就自刎而亡了。刘安的妻子淮南王后,以及儿子刘迁后来也都被杀了。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12)

三、文星陨落,鸿篇传世

刘安虽然获罪而死,却并不妨碍《淮南子》的闻名于世。

除了本文开头说到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淮南子》的名篇,《淮南子·说林训》之句"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的思想也深深影响后世,可以说是成语"兔死狗烹"的原型。

汉武帝扳倒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王)(13)

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庾信,也在自己的名篇《枯木赋》中引用《淮南子》的内容:"《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文坛巨擘苏轼也读《淮南子》,他在作品中写道:"点灯更试淮南语,泛溢东风有縠纹。"

其实刘安舒舒服服当个封王,做做学术就挺好。至于政治军事方面,他看起来确实不太擅长。

参考资料: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