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名片
学校:广州市第十中学
创办时间:1906年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起义路素波巷30号
校训:爱、敬、诚、勤
从海珠广场走上广州起义路,穿过道路东侧维新横路进入素波巷,广州市第十中学(下称“十中”)就藏身于深巷之中。
校门口的两块大理石牌匾显示着这间百年老校的与众不同,这里是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所在地。操场左侧,那栋被称为“小红楼”的二层小楼正在围蔽修缮,隐约可见红墙绿瓦的外观。
1921年,陈独秀就是在这里创办了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随后广东省首个党支部在此诞生,它也成为了广东早期党组织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从1906年兴华教会创办私立兴华小学,到1924年迁至素波巷建立永久校址,再到1953年正式定名……百年十中的发展历经风雨,却仍旧生机勃勃。如今,这里既是学校又是红色遗址,是育人胜地也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之所,让一代一代“兴华人”茁壮成长。
新校门效果图。
回望百年发展,校长黄劲雄信心满满:“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教育传统,有‘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超强的培养能力,百年名校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而且时间不会太长,我对此充满信心。”
与时代同发展
十中发展史与广东的革命历史是交织在一起的。
1906年,兴华教会在广州创办了私立兴华小学。由于社会动荡,学校开办之初经营惨淡,数度停办。直至1921年,学校更名为“东山培正分校”再次复办。
同一时期,陈独秀来到广东担任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并负责指导广州党组织建设工作。1921年,他在素波巷的一栋二层小楼(现称“小红楼”)里创办了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作为中共广东支部培养干部的教育机构,为党组织培养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的干部人才。
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小红楼”。
中共一大后,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最早建立的六个地方组织之一,宣讲员养成所也成为其主要活动场所之一。
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宣讲员养成所所在地是罢工运动联络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会在此召开……
1924年,“东山培正分校”迁至素波巷并建立永久校址,位置正是在宣讲员养成所一侧。二十世纪30年代,学校几经扩建,并更名为“兴华中学”,先后增设初中、高中,以及德育室、图书馆、科学室等教育设施。当时全校共有26个班,学生达一千多人。
广州沦陷后,兴华中学原址兴办了“省二中”(1941-1945年),作为中共在广州开展敌后工作的一个据点,红色基因在学校延续。
抗日战争胜利后,私立兴华中学在广州原址复课。1953年9月,学校与私立继昌中学合并,并正式命名为“广州市第十中学”,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市第一批私立改制为公立的中学。
随着时间推移,“小红楼”也渐被纳入十中的范围,并长期作为教学楼和老师办公楼使用。
2004年,十中与原广州市第46中学合校,并沿用“广州市第十中学”校名办学。2013年,十中由完全中学改制转型成为初级中学。目前,学校共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70人,教职工67人。
让红色基因走进课堂
陈满钗是十中的教务处副主任,也是一位历史老师,在校任教已经24年。谈起“小红楼”的历史,她滔滔不绝。
“一开始没有叫它‘小红楼’。1995年谭天度老人确认这里是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所在地,学校师生觉得这里有红色的历史,才开始管它叫‘小红楼’。”陈满钗说。
十中教学楼一景。
2006年起,陈满钗开始关注“小红楼”历史的挖掘,她向广东省内的党史专家请教,收集一切有关“小红楼”的资料。她告诉记者,“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这个名字,就是从收集到的一本同学录里发现并确定下来的。
2011年,恰逢十中105周年校庆,陈满钗在校友的支持下,在“小红楼”布置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展厅,把多年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当时想恢复一下原貌,所以布置了一块黑板,上面写了当年入学考试的题目,叫作‘我们的历史使命’。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资料中,在全国最早使用‘我们的历史使命’的地方。”陈满钗说。
回归教育本职,陈满钗更希望将“小红楼”带进课堂。起初,她在历史课上结合广州起义的知识,给学生讲解“小红楼”的历史由来。后来,为更好地普及宣传“小红楼”历史,学校教师团队编写了《红楼溯往》等三本校本教材,在初一上学期通过校本课程向学生系统讲述“小红楼”的故事。
陈满钗说:“‘小红楼’对于十中而言很重要,包括现在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都是很重要的精神支柱。”
“小红楼”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熟知,慕名而来的学者、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
碰上有人参观,陈满钗就化身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人士进行志愿讲解。为了让游客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学校也开始培养学生讲解员。
初一(6)班学生曾紫洋报名参加了讲解员的选拔。她说:“‘小红楼’创办的理念和思想,以及它的故事很有趣,非常期待能到‘小红楼’里参观讲解。”
多年的培养与浸润,陈满钗在学生身上看到了成效。“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通过学习‘小红楼’的历史,学生们从内心感到自豪。他们想向革命先辈们学习,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小红楼”修缮效果图。
如今,“小红楼”正待以新面貌重新开放。黄劲雄表示,完成“小红楼”建设后,学校计划改建图书馆,并在校园东北角增开新校门,整体设计都和“小红楼”配套,方便游客参观。下一步,学校将以“小红楼”为核心打造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处每一景都是红色教育,“让十中既是学校,也是红色教育基地”。
培养全面发展的十中学子
在十中教学楼的楼顶,有一个标准足球场,是学校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远远看去,就像是镶嵌在老城区的一颗绿宝石。不久前,十中的女子足球队刚在越秀区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将代表区参加广州市的竞赛。
“我们一直秉承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感觉到对学生的成绩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是非常明显。”黄劲雄介绍,去年,十中中考成绩优秀,高中上线率75%以上,其中前30%的初三学生平均分在660分以上,示范性高中上线率100%。
黄劲雄认为,良好的教育成效与十中独特的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来学校是完全中学,老师们是从初一教到高三,六年为一个循环。现在改制成初级中学后,老师们只需专注初中教学,师资上是更有优势的。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为学生初中、高中的知识做好衔接。”
陈满钗对此深有感触。改制前,她主要负责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相对高中,初中的内容会简单一些,教学方式和思路有所不同,但是初高中教学是‘同根同质’的。”陈满钗表示,由于高中教学会更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和运用,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上,教师团队加入了更多课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学生学广彩。
语文教师张新颖也感受到了初中高中教师团队融合带来的变化。“初中阶段,生物地理课不作为主课,很多主课老师和同学往往会不太重视这些课程。”她表示,在十中特色的教师团队带领下,每个老师都十分重视各科的全面教学,“高中阶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会指导其他老师在初中教育上进行衔接,在初中慢慢打下基础”。
学生作品。
“老师比较有分寸,对于高中阶段会详细讲解的知识,在课堂上会给我们简单的介绍,让我们心中有数。”初二(6)班学生朱子睿认为,学校提供了条件让成绩好的同学可以选择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对学习成绩的提升有帮助。
校长专访
广州市第十中学校长黄劲雄:
打造百年特色教育品牌
南方 :作为一所具有红色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十中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新时代的十中学子?
黄劲雄:十中在办学过程中坚持探寻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在传承中对原有学校文化,包括“小红楼”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分析、总结和反思,厘定以“兴华文化”为广州十中的教育特色主题,提出了“兴华文化”的核心与内涵是“明德新民”,并从“明德”与“新民”这两方面,构建“明德•新民”特色教育课程,以十中百年“兴华文化”的养分,培养新一代“兴华人”。
南方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哪些办学特色,取得了哪些办学成果?
黄劲雄:近年来,十中在办学上显示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超强培养能力。除了注重学业培养外,十中特别注重艺术特长的培养,形成了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礼仪教育为德育导入口的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正在上书法课。
南方 :走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将如何与时俱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让十中的教育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黄劲雄:十中多年来坚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以科技教育和广府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不断挖掘百年校史、传承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十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文化体系,并将继续发挥科技教育方面的优势,打造百年特色教育品牌。
【记者】余嘉敏
【实习生】李键昕
【图片】受访者提供
【作者】 余嘉敏
广州教育头条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