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厉害体现在三个地方,权术、外交、理政。因此,综合来说,诸葛亮善于理政,精于外交,更通于权谋,典型的国相之才。回归到历史中,诸葛亮出山的确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性事件,它让这位年过半百的“常败英雄”在无数次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之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而,这份希望不仅来自诸葛亮一个人,还有他背后的荆襄士族。

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一个宦官家庭。

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诸葛亮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儒家学术。青年时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隆中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

他在襄阳隐居期间读了大量的儒家著作和兵书,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大学者司马徽和黄承彦。其中,黄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将自己的女儿黄月英许配给诸葛亮。

黄月英虽长得很丑,但绝顶聪明,又勤劳贤惠,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友人在历史上却个个实有其人。

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颍川人,与诸葛亮亦师亦友;徐庶,本名福,颍川人,出身寒门单家(演义误将“单”理解为姓氏),少年学击剑,曾是一名侠客,后弃武从文,避难荆州;崔州平,名均,出身大族博陵崔氏,汉太尉崔烈之子,曾任西河太守,响应袁绍的讨董联军,后客居荆州;石广元,名韬,颍川人;孟公威,名建,汝南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荆州的客人。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不息,饿殍遍地,十室九空,大批民众举家南迁,而荆州正处在南北通衢之处,遂成为乱世的避风港。

诸葛亮也是这股“南下潮”中的一员。他原籍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幼年丧父,大概在十余岁时就随叔父诸葛玄踏上南迁之路。琅琊位于青徐两州之间,在曹操与陶谦争夺徐州的战争中沦为兵燹之地。因此有学者推测,诸葛亮家族的南迁可能与曹操东征徐州存在着因果联系,当时,曹军屠城的恶行在诸葛亮的少年时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从而成为日后诸葛亮兴刘反曹的心理动因之一。

夹杂在数以万计背井离乡、拖家带口的南迁人群中,诸葛亮一家多方辗转,终于在南阳邓县的隆中落脚,这里虽在南阳郡界内,却离当时荆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襄阳很近。诸葛亮一家选择这里的目的很清晰,那就是寻求荆州之主刘表的庇护。

据史书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是个仪表堂堂的青年才俊,身高超过1米8的“高富帅”。《三国志》,是三国归晋时期陈寿所著,陈寿自己原来就是蜀汉官员,他的父亲曾是丢失街亭的马谡的参军,而且陈寿在材料取舍上十分严谨,因此这本书一直被史学界认为真实可信,后人在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时,也多会做为参考。

所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从三国志的评价来谈比较客观。

陈寿的评价概述来说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三国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比三国演义里厉害多了)(1)

简单说,一方面就是擅长政务治理,做为丞相是十分称职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共27年,其实大部分都是在忙内政外交,治理国家这些工作,在用兵打仗这事上,主要是从率军荆州进攻成都,用兵南征,北伐6次,我们知道蜀汉地盘仅据有一个完整的益州和一个汉中郡,国力经济人口这些硬实力是远不如占据了北方广袤地区的曹魏,但就是这一州一郡之力支撑了诸葛亮这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诸葛亮的理政治国能力可见一斑。

陈寿书中称赞在诸葛治理下的蜀汉,“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另一方面,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奇谋为短”,应该说也是真实客观的,《演义》里所描写的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那些故事情节,大部分都是从他人身上嫁接过来的或者干脆就是虚构的,比如火烧博望坡的其实是刘备,赤壁之战其实是周瑜指挥的,用草船借箭的其实是孙权...

黄承彦登门招婿

诸葛亮的才学美誉吸引了襄阳黄家湾名士黄承彦的注意,他仰慕赞赏诸葛亮的美名,想招为婿。于是登门造访,三言两语就搞定了这位众多大家闺秀倾慕的男神。

三国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比三国演义里厉害多了)(2)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记载,当时黄承彦说了四句话就让诸葛亮点头应允了。哪四句?“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翻译成白话就是:听闻先生在挑媳妇,我有个丑女儿,头发黄一点皮肤黑一点,但才华可以说配得上您啊。

三国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比三国演义里厉害多了)(3)

看来当年的诸葛亮这位男神选择面很大,用的是“择妇”一词。但黄承彦老先生却大胆地给自家丑女说媒,料定了孔明不以外表作为选择的条件,也对女儿的才华有相当的自信。

其实,按今天的审美来看,黄氏小女不但不丑还很潮。头发不用染就天然黄,皮肤还是健康的“小麦色”。不过这些都在其次,关键是“才堪相配”,就这一句足以说服诸葛亮定下自己的终身伴侣。婚事一成,邻里大惑不解,搞不懂,纷纷笑传:“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

小“丑”难掩大慧

据说,诸葛亮北伐时创造出木牛流马,就是应用的这一技术。另外,戏剧中也有一出戏叫《诸葛亮招亲》,讲黄承彦赏识诸葛亮才识俊迈,以女相许;诸葛亮亦闻玉英博学多才,二人遂为佳偶的故事。

诸葛亮之妻聪明贤惠,持家有方,这从诸葛子孙的成才等方面都得到证实。她的小“丑”难掩大慧,按现在的话讲,内在美心灵美才是生命力。

三国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比三国演义里厉害多了)(4)

除此之外诸葛亮经常用的蒲扇也和妻子有关,一种说法是当时诸葛亮去提亲的时候,黄月英给了他这把扇子,并问他知道给他扇子的寓意吗,孔明一时语塞。

黄月英解释道,刚刚你和父亲谈论到自己的胸怀天下的抱负时双目炯炯有神,眉飞色舞,可是提到曹操刘策之辈的时候却眉头紧锁,大丈夫欲成大事不能把自己的情绪轻易的表现在脸上,我送你这把扇子是给你遮面的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心平气和,淡定自若。

我们评价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应该说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让后人尊敬的是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高尚道德情操。他也是古代忠臣贤相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理想楷模,也是人民群众向往的政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