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本撰写:易舜 视频统筹:刘芳源)

本期提要

唐宪宗在唐代后期君主中获评价最高,被誉为中兴之君,这与他任用一批极有才干的宰相颇为相关。李吉甫在宪宗朝两度出任宰相,他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图志》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宋代《太平寰宇记》,元、明、清各代的《一统志》等有很大影响,堪称开我国总地志的先河。

元和郡县图志属于什么体史书(李吉甫编纂元和郡县图志)(1)

当前通行的中华书局版《元和郡县图志》。

唐宪宗李纯,是安史之乱后非常注重实干的皇帝。他诵读先朝皇帝实录,对于太宗创业、玄宗治理最为钦佩,尤其仰慕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以至读书手不释卷。为了力挽安史之乱后的颓势,他奋发有为,提升中央权威,平定藩镇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由于宪宗在位时年号为“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的出现很大程度归因于宪宗任用了一批堪称国之干城的忠臣良将,两度为宰相的李吉甫就是其中之一。

李吉甫,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祖孙三代,均在中晚唐政局中颇有影响,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更是两次拜相,分别在“元和中兴”和“会昌之政”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用今天的话说,李吉甫是经得起考验的。李吉甫学识渊博,熟悉唐代立朝以来的典故,在德宗一朝就受到宰相李泌、窦参器重。但是宰相陆贽“疑其有党”,将其调离京城,担任明州长史。

到了明州,李吉甫官职虽小,但其心胸却像明州的海洋一般广阔。不久,陆贽遭到政敌陷害,被贬到忠州。当时的宰相知道李吉甫与陆贽的恩怨,于是想出借刀杀人之计,任命李吉甫为忠州刺史,想借李吉甫来整陆贽。陆贽当时成了李吉甫的下属。但是李吉甫上任以后,与陆贽坦诚相见、以宽厚待之。李吉甫的宽宏大量深深地打动了陆贽,二人之间前嫌冰释。陆贽尽心尽力协助李吉甫治理忠州,两人都受到当地百姓拥戴,传为佳话。

元和郡县图志属于什么体史书(李吉甫编纂元和郡县图志)(2)

《元和郡县图志》书影。

唐宪宗刚刚即位,就从外地召回仰慕已久的李吉甫,入翰林院,任翰林学士。紧接着李吉甫任中书舍人,获赐紫衣。

唐宪宗登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节度使仗着藩镇割据一方。宪宗即位第二年,西川节度刘辟叛乱。时任宰相杜黄裳(曾担任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功勋的郭子仪幕僚)极力主战,但是朝中大臣多数认为西川(也就是蜀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主张出兵讨伐。李吉甫力主出兵,于是神策军统领高崇文率兵伐蜀。兵是出了,却久攻不下,朝中少不得议论纷纷。李吉甫上奏唐宪宗,让江淮军队直捣三峡重地,西川叛军必然会分兵救援,这时朝廷可命高崇文乘虚一举拿下西川。唐宪宗依其所奏,收复西川。李吉甫又建议将蜀地分为西川、东川,让高崇文和严砺分别担任节度使,二人可以互相节制。

自德宗以来,很多节度使拥兵自重,终身任职,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面对这一弊病,李吉甫改变了朝廷一直以来对藩镇的姑息态度,在拜相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共调换了三十六个藩镇长官,使得节度使难以长期牢固地控制某个藩镇。

元和三年(808年),右仆射裴均觊觎宰相之位。恰巧当时制举考试,有举子在考卷中抨击朝政,引起唐宪宗非常不满。裴均借机指使自己的党羽,说此事背后是宰相李吉甫在教唆,幸亏多位谏官为李吉甫力辩清白。此事不久,李吉甫生病,请郎中来家中看病,有人又借机污蔑他结交江湖术士。李吉甫知道自己施政得罪了不少人,于是主动请辞相位,并推荐裴垍接任。当年秋,李吉甫出任淮南节度使(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唐宪宗亲自为他践行。李吉甫在淮南三年任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率领民众修筑水利工程,灌溉万顷农田。

元和六年(811年),裴垍因病罢相,唐宪宗召李吉甫回京,第二次任职宰相。他向朝廷建议裁汰冗杂官吏,降低百官俸禄,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唐宪宗依其所奏,裁减内外冗官八百余人、冗吏一千七百余人。他劝宪宗出兵征讨河北藩镇,并绘制地图标出河北险要之处,得到宪宗首肯。唐宪宗将其所绘地图挂在墙上,每次讨论河北的局势时,都对李吉甫称赞不已。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其子吴元济请求继任。李吉甫认为淮西镇地处内陆,不应该效仿河朔三镇父死子继的惯例,主张趁机出兵夺取淮西。宪宗赞同他的提议,委任他策划征伐淮西之计。

李吉甫学识渊博,著述丰硕。他“少好学能属文”“明练典故”,曾因“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实,沿革折衷”而受赞誉。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认为:“唐宰相之善读书者,吉甫为第一人矣。”

李吉甫一生著述很多,绝大部分已经亡佚,比较完整地流传至今的惟有《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特别关注舆地之学,认为舆地之学“事关兴替,理切安危”,可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这也就是《元和郡县图志》一书编纂的宗旨。

《元和郡县图志》,以“元和”年号为名,全书40卷,目录2卷,总共42卷;以10道47镇为纲,府、州、县为目。府、州按道分镇记载。“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图志保持疆域的完整性,并示收复之志。

其中,追溯沿革的体例,使其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政区沿革,史籍缺载,多赖《元和郡县图志》才得以了解。对于唐代的建置沿革,更搜集了大量资料,有些为新、旧《唐书》所不载,因而成为研究唐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史料。该书如同一份唐代交通地图的说明书,记录了山川、泽陂、物产、矿产、古迹等内容。其中,“贡赋”自从《禹贡》开创以来,地志类书详加记述的以《元和郡县图志》为首。贡品多为土特产、药材和著名手工业品,且记载了开元、元和两种贡品;赋品则是绢、绵、布、麻之类。

元和郡县图志属于什么体史书(李吉甫编纂元和郡县图志)(3)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晚唐壁画,表现张议潮被封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场面。

《元和郡县图志》在传世过程中不断散佚。图的部分,北宋时就亡佚了。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襄阳幕府张子颜读了程大昌的抄本后感慨:“明主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者,不在兹乎?”遂将志的部分附之刻板。

《元和郡县图志》具有鲜明的特色,其编写出于强烈的现实关怀,内容翔实,体例完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注局势,强调军事。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格局,威胁到中央统治。李吉甫作为唐廷重臣,是反对割据、维护统一的。他曾经直接参与用兵西川刘辟、浙西李锜和淮西吴元济的决策,他反对徐州节度使张愔将濠州泗州划归徐州的要求,也曾谋划削弱河北三镇。李吉甫认为,“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每镇一图一志,记山川关隘,就是为了说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所记贡赋物产,也是为了财政军需。因而它是一部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理总志。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非常推崇《元和郡县图志》,“善其敷陈时事,条列兵戎”。

取材广博,实事求是。据学者研究统计,此书征引前人著述达100余种,举凡经史子集,都在引用之列。有学者核对过征引的前人著述,结果全部翔实无误,竟没有一处随意杜撰。

体例完备,影响深远。它继承了汉魏以来疆域地理志和图记、图经两方面的体制,并加以发展完善。既突出了疆域政区的主体,又将政治、经济、地理等内容融于一体,而且按图读志,一目了然。后世的宋、元、明、清的地理志,仅稍作损益,大体均沿袭其体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此书:“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不仅是唐代地理名著,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被誉为我国古代地理总志的典范,更能看出一代贤相忠贞为国的良苦用心。

(本栏目总撰稿为卜宪群,本期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建峰)

大事记

公元811年

唐宪宗召李吉甫回京,第二次任职宰相。他向朝廷建议裁汰冗杂官吏,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

公元814年

诗人孟郊去世。孟郊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目。著有《孟东野诗集》。

公元819年

韩愈谏迎佛骨,帝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公元821年

卢龙、成德二镇复叛。次年,魏博镇复叛。该三镇合称“河朔三镇”,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宪宗时曾一度归顺中央。此后,三镇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公元823年

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今拉萨)建碑,将此前唐朝与吐蕃第八次会盟的盟誓刻石记录。

公元824年

穆宗病逝,其子李湛即位,是为敬宗。

公元829年

南诏进攻唐朝,一度兵临成都。南诏撤军时不仅掠走大量财富,还有数万人口,包括手工业者,极大地促进了南诏手工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