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可以说这个朝代的大部分时期是极为黑暗的。似乎中国历朝历代的腐朽之处都被他所继承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贪污腐化、严刑峻法······

明朝中期发生了一件事,对于后人影响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大明的气数将尽。这件事就是于谦被杀,于谦死了,一个一心为国,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忠臣死了。他的死对于整个官场来说,实在是一场“大地震”,此后的明朝虽然维持了一百多年,但实在是苟延残喘。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于谦的死,又为什么说是他的死决定了大明气数将尽呢?

于谦是被谁杀的为什么杀(是什么导致于谦被杀)(1)

图1 于谦侧身像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明英宗时期,当时发生了一件令大明蒙羞的事件,即“土木之变”。朱祁镇即位后,在司礼监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由于指挥不当,致使五十万大军覆没殆尽。于是,王振被群情激奋地军士打死,就连皇帝也成了俘虏。这时候,国内是群龙无首,该怎么办呢?一些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一些则主张南迁。真是“国危思良相”,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站了出来,力排众议,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孙太后下了道懿旨,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并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就这样,朱祁钰即位,也就是明代宗,代宗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予以重任。

也就在这个时候,也先已经兵临城下,于谦毫不慌张,指挥众人,经过一系列殊死的抵抗,终于挡住了也先的进攻。在这次北京保卫战中,明军斩首万余,九万多瓦剌兵溃散逃亡,使得也先狼狈撤兵。也先败退后,加之内部出现了矛盾,便决定议和,并愿归还英宗皇帝。这可真是个难题,英宗回来了该如何妥善安置呢?尽管代宗皇帝内心一万个不情愿,但拗不过众臣,于是便与也先议和,将英宗迎了回来。英宗迎回来后,代宗将其安置在南宫,派人严密监控,杜绝和外界的联系,与阶下囚的生活无异。英宗也早已死了心,安于现状。

于谦是被谁杀的为什么杀(是什么导致于谦被杀)(2)

图2 朱见深(1447年—1487年),即明宪宗

过了几年,代宗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是,天不遂人愿,朱见济命浅福薄,不久便暴病而亡。太子一死,立储风波又起,众臣皆主张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于谦也持此意见。但代宗迟迟不表决心,众人也就不敢再提。这时,出现了三个人,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他们在代宗朝并不受重用,于是决定铤而走险,让英宗复辟,自己也就有了拥立之功。在他们的秘密谋划下,英宗皇帝被迎回了金銮殿。当群臣看到太上皇变成了皇帝后,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反对。这就是发生在明朝中期的一件重大政变,史称“夺门之变”。这个时候,代宗皇帝正好在病危中,英宗不顾其死活,执意将其迁往西山,几天后便驾崩了,享年二十九岁。关于代宗的死,坊间有种种说法,或认为受刺激而死,或认为被英宗所谋杀。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皇室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于谦做铺垫。代宗一死,也意味着于谦的命运将不大妙,他当初可是力主拥立代宗皇帝的。

英宗即位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为王振立碑,并派人逮捕兵部尚书于谦。拥立他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也终于如愿以偿,皆一一封官进爵。面对这种现象,你也许会异常愤恨,可是这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事情在历史上早已屡见不鲜。

于谦是被谁杀的为什么杀(是什么导致于谦被杀)(3)

图3 夺门之变

于谦被逮捕入狱后,众人都心知肚明他是被冤枉的,可又无可奈何。英宗要想杀他也不容易,总得找个像样的理由。于是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三人的蛊惑下,以“意欲”谋逆之罪将于谦处以极刑,史称“二字狱”。你也许会疑惑,这不是和岳飞一样吗?对,简直是如出一辙,岳飞也是“忠而被谤”,一心一意保大宋江山,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惨死风波亭,死前直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所谓的“意欲”即是指于谦伙同黄竑更立太子和欲迎立襄王子。英宗也心知肚明,于谦保卫了大明江山,“于谦实有功”于朝廷,正在犹豫不决时,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夺门不正”。于是,于谦就这样惨死。据《明史》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北风呼啸,天下冤之”。老百姓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于是编了童谣传唱:“京都老米贵,哪里得饭广(范广)。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于谦)。”我们需要记住这一年,景泰八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距离大明灭亡(1644)还有整整一百八十七年。也许你会说,大明还存在了这么长时间,可见于谦的死和这没有太大关系吧?

于谦是被谁杀的为什么杀(是什么导致于谦被杀)(4)

图4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

不,绝对有关系。我们分析一下于谦死后的大明局势就知道了。

于谦死后,英宗又当了几年皇帝,可是依然没有什么作为。他的儿子朱见深即位后,设立西厂,宠信万贵妃,朝局好像更糟。后来弘治皇帝即位,有过短暂的“中兴”,但也免不了日薄西山的命运。正德皇帝更不用说,玩世不恭,游戏人间,“望之不似人君”

稍后即位的嘉靖皇帝,整天修道,渴望长生。其子隆庆帝更是只当过短暂的六年皇帝。稍后的万历皇帝,早年还有过张居正改革,但张居正一死,就开始放纵,沉溺于“酒色财气”。之后即位的明光宗朱常洛,不足一月而亡。后来明熹宗即位,但他沉溺于木匠,宠信魏忠贤,政局更为黑暗。

最后的亡国皇帝崇祯,一心想要扭转大明江河日落的局面,但气数已尽,非他一力能为。只能在最后,不得不吊死在煤山,留下无限的感慨:“朕凉德藐躬,上天干咎,然皆诸臣误朕。”

于谦是被谁杀的为什么杀(是什么导致于谦被杀)(5)

图5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

清代思想家李塨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明之末也,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天下无复办事之官。”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因为在明代,整个知识分子的集体沦陷,没有了责任担当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个局面是由朱元璋开启的,首先在于篡改《孟子》,将之请出孔庙,其次兴起“文字狱”,使得文人噤若寒蝉。后来,明成祖又杀方孝孺,并诛十族,对知识分子的内心造成极大恐慌。

到了明英宗时,杀了于谦,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更加剧了士大夫的畏祸心理。这就可以解释,到了崇祯时期,外有边患,内有李自成起义,这些朝廷官员还在贪污,中饱私囊。崇祯皇帝带头捐献,苦苦哀求,众臣还是紧紧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究其原因,是因为士大夫没有了责任担当意识。而这又是谁造成的呢?我们只能说“灭秦者秦也”,在于谦被杀的时候,就已经昭示了这一天的结局。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