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干掉了自己的堂哥宇文护之后,又花了几年时间,用以安抚强邻突厥。到了公元575年8月,宇文邕正式出兵东征北齐,经过一年半的苦战,最终灭掉了北齐。

北齐灭亡的原因我之前已经写过,今天我来讲讲北周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以及后世隋朝之所以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在我看来,大一统是由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共同决定的。

名门士族什么时候灭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1)

天时

所谓天时,其实只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命题。谁也不能说它不存在,但又没人能证明它一定存在。

在我看来,经过了近三百年的混战之后,全国统一的条件已经越来越充分,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上有一个老生常谈的历史周期律:新王朝通过战争推翻旧王朝,重新与民生息,出台各种惠民政策,使人民重新恢复活力。

而经过战乱之后,必然会出现大量无主的土地,新王朝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土地来重新进行势力划分,人民有了新的土地之后,慢慢就过上了相对较好的生活,这就是新王朝盛世的到来。

而随着土地资源紧缺,马尔萨斯陷阱凸显,新王朝内部矛盾开始逐步激化,最终引发新一轮斗争,曾经的新王朝灭亡,更新的王朝出现。

而这个时间周期,差不多是约为二百年至三百年。比如说西汉一百九十四年、东汉一百九十五年、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两宋三百一十九年(北宋亡于突袭,故不能单独计算)、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九十六年。

数字上可能略有出入,但总体仍能体现出一点:王朝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被颠覆。

可问题就在于:自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这中间并未出现大一统帝国,天时或马尔萨斯陷阱与这段乱世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在这二百六十五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存在着一个帝国,只不过这个帝国比较另类,史书没法写,它的名字叫“士族”。

我之所以把士族看做一个国家,是因为在西晋灭亡之后,无论是东晋还是五胡十六国,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他们都无法摆脱士族的影响。很多国家与其说是皇权高高在上,不如说是士族在背后掌控全局。

就算是在强权君主统治期间,他也不敢没事找士族的麻烦。在这二百六十五年的时间里,整个社会都以士族为主导。

为什么说“士族”这个帝国是另类呢?因为他们的统一方式就是不统一。换言之,天下一盘散沙,就是士族眼中的盛世。

名门士族什么时候灭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2)

如果国家形成了事实上的大一统,君主必然会大肆集权,这样的做法也必然会伤害到士族的既得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石虎短暂统一了北方,在他病逝之后,他的后人与士族展开了大乱战,这里面不但有羯族,还有汉族;

在这种背景下,苻坚率领七十万大军南征,却在关键时刻崩盘。被苻坚吃下去的河北和中原地区先后独立,姚苌在西北地区为所欲为;

在这种背景下,拓跋珪明明早有机会统一北方,却不得不停止扩张,耗费更多的时间用以整合内部,为北魏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明白了吧?豪门士族所喜欢的大一统,绝不是大家成为一个国家,合伙吃大锅饭。而是要一家一户关门过小日子,安安静静地不折腾。

大一统的体量太大,士族无法控制;小国家体量不足,士族完全可以实现有效联合,进而操控皇权。

可是经过了二百六十五年的战乱之后,士族所组建的这个“国家”也越来越衰弱,渐渐走到了崩盘的地步。

行文至此,也许有读者会疑惑:士族在隋朝和唐初也是权势滔天,很多皇帝(比如李世民)都对他们无可奈何,这不像是衰弱和崩盘的样子啊?

这其实很好理解,大家可以想想:自隋王朝统一天下之后,哪怕经历了隋末的乱战,整个天下依然迅速实现了统一。而唐太宗李世民也像晋武帝司马炎那样大肆加强皇权,整个大唐虽有动乱,却从未分崩离析。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士族早已今非昔比。在过去的二三百年时间里,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强大实力,把整个中国分割成一个又一个小国家。可到了隋唐年间,不管局势如何动荡,不管他们如何蹦跶,都没法再让中国重回两晋南北朝的乱世了。

在这一阶段,大一统依然问题多多,但士族早已衰弱,不值一提。他们只能像遗老遗少那样瞎嚷嚷,却没法像他们的先辈那样左右时局。

名门士族什么时候灭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3)

地利&人和

在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西北与河北定律”。

一个强大的北方帝国灭亡后,初期必然是一片混乱。混乱期结束之后,整个北方会大致分裂成两块:一块是以西北长安为中心,另一块是以河北邺城为中心。

西晋灭亡后,先是一片混乱,后由刘曜统一西北,建立前赵;石勒统一河北,建立后赵。前赵与后赵经过一番较量,最终由石勒统一北方。

后赵灭亡后,先是一片混乱,后由苻氏统一西北,建立前秦;慕容氏统一河北,建立前燕。前秦与前燕经过一番较量,最终由苻坚统一北方。

前秦灭亡后,先是一片混乱,后由姚氏统一西北,建立后秦;慕容垂统一河北,建立后燕。后秦与后燕经过一番较量,还未分出胜负之时,河北就被北魏所占据,西北就被胡夏所侵扰,最终由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灭亡后,先是一片混乱,后由宇文泰统一西北,建立西魏;高欢统一河北,建立东魏。当宇文氏和高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之后,北周和北齐先后建立。

北周之所以能灭掉北齐,主要还是因为西北地区强于河北地区。

秦王朝从西北起家,进而统一天下;汉王朝从西北起家,进而统一天下;之后的前秦和北周(隋)也是从西北起家,进而统一天下;再之后的唐王朝虽然不是从西北起家,但也是先夺取西北,进而统一天下。

从河北起家进而统一天下的,只有东汉、后赵和北魏。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说,北魏是从长城以北起家的,他只是先夺河北再夺西北。

这样一对比,结论一目了然:从西北起家进而统一天下的次数要更多一些,西北地区应该比河北地区略强一些。

名门士族什么时候灭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4)

无论是诸国混战还是南北对峙,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南方的影响力主要局限于南方,北方的影响力主要局限于北方。

可到了南梁武帝萧衍末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由于侯景的大杀特杀,使得南方的豪门士族遭受了重创。在这种背景下,南梁诸皇族进行皇位争夺的时候,对于豪门士族的顾虑就会减轻许多。

在这种背景下,占据雍州的萧詧和占据荆州的萧绎先后向西魏输诚,希望能够获得北方强国的支持,帮助他们干掉盘踞江南东部的陈霸先。

在豪门士族被屠杀之前,这种情形可以想象吗?南北矛盾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光荣传统,西晋末年五马渡江的时候,江北侨族和江南士族就闹得极不愉快。

如果南方的豪门士族没有遭到侯景的屠杀,那么这些豪门士族一定会联手帮助陈霸先。总而言之,萧詧和萧绎你们这两个混账东西,居然敢把南方的利益拱手送给北方?我看你们是不想活了!

话说回来,如果南方的豪门士族没有遭到侯景的屠杀,萧詧和萧绎未必敢联系西魏,他们肯定会积极寻求豪门士族的支持。如果无法如愿以偿,那也只能认命,当地的豪门士族绝不会给他们乾纲独断的机会。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刘宋和南齐灭亡之时,北方都有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帝国,那就是北魏。如果随便一个皇族都能联系到北方,申请政治避难,那南方岂不是早就分裂了?

为什么刘宋和南齐都能够在大体上被后进者继承,而到了南梁时期就不行了呢?答案只有一个:豪门士族被杀光了。

阻碍大一统的人消失了,弱势的南方军阀自然会积极寻求北方的帮助,而北方为了攫取更多利益,自然也会积极相助。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曰:长江天险。

我说三件事情:司马炎灭东吴、杨坚灭南陈、忽必烈灭南宋。此三者有什么共通点?他们都是从长安进入巴蜀,再从长江上游出兵,一举攻占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经提醒,忽必烈是破襄阳,从中游出兵灭南宋)。

换言之,如果北方没有占据长江上游,直接从淮南地区强行渡江,进而灭掉整个江南统一全国,在封建时代似乎还没发生过。

萧詧和萧绎成为了西魏的傀儡,雍州、荆州和巴蜀就落入了西魏的掌控。等西魏的继任者北周灭掉北齐之后,北方必然统一,北方统一之后,再从长江上游出兵,灭掉江南就不是难事了。

除了南方豪门士族被屠杀之外,文化的因素也不可忽略。

在西晋出现问题并即将崩溃的时候,五胡进入中原,上百位枭雄开始逐鹿,其中大部分都是异族。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民族矛盾凸显。

可到了后赵石虎统治期间,他为了达成统一,开始提拔与重用汉人豪门士族(比如李农),目的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多族共和的国家。

到了前秦苻坚统治期间,汉人受重用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大名鼎鼎的王猛就是汉人。可苻坚强行捏合豪门士族的做法最终受到了反噬,前秦昙花一现。

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时期,他开始革俗汉化,不但给拓跋氏选了一个汉族姓氏,还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洛阳的同义词叫做定鼎中原,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元宏想统一天下。

经过上述三位的努力,汉族和异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渐渐地不分彼此。等到隋文帝杨坚攻打江南的时候,已经没什么人再用“抵抗异族”的口号来反对杨坚了。

名门士族什么时候灭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5)

天下的统一,建立众多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之上。

但只要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出现了,那么天下一统的大势就不可逆转:宇文邕很牛,但就算没有他,杨坚也能完成统一大业;杨广把隋王朝折腾灭亡之后,李渊也可以全盘接手好好经营;武则天把李氏皇族杀了个七零八落,但她最后还是得还政于李氏。

把这些经历放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我敢说几乎每次动荡都会造成天下分裂。可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这天下随便怎么折腾,他就是不分裂。

历史的进程以客观条件为基础,历史人物的行为只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而不能超脱这个基础独立存在。

换言之,就算把宇文邕、杨坚和李渊等人打包扔回两晋南北朝,他们的上限顶多也就和石虎、苻坚相似,这根本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时局的问题。

名门士族什么时候灭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