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朋友”这个词,想必大家想说的很多,比如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又比如周华健的一首《朋友》唱得人心潮澎湃,又比如臧天朔的一首《朋友》更是令人泪目。“朋友”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谁没几个朋友呢?
“朋友”现如今是一个词语,指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人。但追溯这个词,会发现,其实在古代这是两个词,如今的“朋友”是古代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一个“朋”和一个“友”。“朋”和“友”是两个不同的词,内涵也不一样。
要理解这个词,先得知道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拼音语系,唯有我们中国保留下来了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形表意”,也就是说每一个字表达的是生活场景中的一幅图画。
理解了这个,我们再来看“朋”这个词,“朋”的形状是古代两串贝壳,贝壳代表货币。根据考古大师郭沫若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得出结论,一朋为一系,一系是五个,所以这个“朋”最初的本义是表示货币单位,不少青铜器铭文上能看到“朋为五贝”的说法,而《诗经·小雅·菁菁者莪》里也有“即见君子,锡我百朋”(翻译:已经见到那君子,赐我贝币千百朋)的语句也可以佐证这一说法。后来随着文字的流变,这个字在上边又加上了一只手,再后来逐渐演变,一直到了现在的两个月字。
从而这个词就有了引申义,共同花钱、吃喝的人就称呼为“朋”。而“友”呢,是指一块干活的人。
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了,那你凭什么说“友”是一块干活的人呢。先来看“友”的字形演变,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都可以看出,这个字是由方向都往左的两只手靠在一起,表示同心协力做一件事的意思。
所以,文言文中不会出现“朋友”这个词,“朋”和“友”都是单独出现的,就是因为这两个词含义不完全一样。正因如此,成语是“狐朋狗友”,而不是“狐友狗朋”。因为狐狸可以一块吃饭,但狐狸能一块打猎吗?这里可以看出,古人是多么智慧,一个字从造字开始就琢磨得非常透彻,有钱的,一块花钱、吃饭的叫“朋”,而一块干活、劳动的叫“友”。
那为什么现代有了“朋友”这个词呢?是因为汉字的不断发展,最初的4500个甲骨文,其中3000个过于复杂的被历史淘汰,而剩下的1500个甲骨文,也就是单音节词得到继续使用,进而发展到双音节词、多音节词,汉字也就越来越多。现如今,常见的汉字有3500多个,共约有8万多个,但这些都是从1500个甲骨文发展和拓展而来的。而词语就更多了,《现代汉语词典》里收录的词语达到了6.9万,足以见证中国汉字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