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红色。
中国人永不过时的主打色。
尤其是最近。
临近过年,大大小小的公众场所都被它铺天盖地地占领。
灯笼、对联、糖葫芦。
海报、招牌、小广告。
特别像贺岁档的电影宣传,也一定离不开这抹红色——
你说腻?
你年轻时候说腻。但无奈的是不出意外,它一定会覆盖你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尤其这段旺季,它更会恰如其分地占领中国每一个角落。
这段时间,红色仅用来表达着各种最好的含义。
——温暖、热闹、生命力。
有一个好说法,叫中国红。
不难理解,它连接了传统与现代,也贯穿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死——
从新生命降临的红脚印,到金榜题名的红榜;从洞房花烛的红盖头,到“最美不过”的夕阳红。
红,是最中国的祝福、祝愿。
但,它也是最中国的粉饰与隐藏。
在这浓妆艳抹的遮盖下,总是藏着成人世界的,耐人寻味的人间悲喜。
正因如此,这话里有话的红,成了华语导演偏爱的词汇。
红色究竟代表什么?
这样问,遍地都是正确答案。
Sir倒想这样问:伴随一生的红色,给不同年龄段的我们,下了怎样的定义?
比起那些庞大命题,Sir更想回到生活。
中国人一辈子放不下的这抹红,究竟是放不下什么?
小红花
《看上去很美》。
一部你没看过也听说过,没听说过也经历过的电影。
张元导演,取王朔同名小说中,发生在幼儿园的章节翻拍。
主角,是阿姨和孩子们。
故事,就是幼儿园里的那点事(现在幼儿园里的“那些事”另当别论),却被张元拍得细思恐极。
专吓成年人。
这个镜头,看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
小男孩哭声撕心裂肺,玩命奔跑,躲着“坏蛋”。
一路小跑转过墙角,突然,停下脚步扭头就逃。
“坏蛋”就在前方。
可镜头没给你看“坏蛋”的脸,只露出一只手,攥着一把明晃晃的剪刀。
大“坏蛋”怎么能亲自动手?“小手下”们先听话地追了上去。
在这一场标准的恐怖追逐结束之后,“小手下”们按住了孩子,“坏人”剪掉了孩子的小辫子。
终于,我们听到了小时候浑然不觉,长大后惊恐万分的那句台词:
“乖,这是为你好。”
好吧,就算你运气顶好,没有过同样的童年阴影,也能畅通无阻地get到《看上去很美》通篇的象征和隐喻。
整部影片的用色十分朴素,唯一的鲜艳,就是评优榜上的小红花。
是的,只是看上去很美。
小朋友们如果一周每天攒够五朵,就有资格成为班长。
名义上,是老师授予的鼓励、赞赏、荣誉。
实际上,它也是孩子们心中的尊重、虚荣、面子。
按时休息不捣乱、自己穿衣服不用帮忙、尊敬阿姨讲礼貌、在规定时间内拉屎撒尿......你就会获得一朵小红花。
如果“不听话”,你就会失去这“无上荣誉”。
为了这朵小红花,孩子们可以学会“听话”;学会猜测老师的圣意;学会相互检举揭发。
一张张薄薄的红色纸片背后,不过是成人以成人的方式,哄骗着孩子们。
小红花,以最童真的愿望,抵达了最现实的存在。
时至今日,这样的红花榜还(仅)存在于中国的幼儿园、小学。
如果放下那些带有指向性的想法,一朵朵小红花,是少不经事的我们,第一次学会这两个字:规则。
无论它因为环境、场合变得或好或坏;无论它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每个人”还是“限制每个人”;无论它是服务于个人还是群体。
这个世界的运转有一套明示的法则,孩子们都必须认识它、了解它。
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保护自己。
现在再看,孩子们需要这抹红色吗?
Sir觉得,没有一种红色,能鲜艳过孩子本真的率直、纯真、善良、好奇而丰富的想象力。
但它也是难以预估的危险。
这也是中国孩子成长的另一面:
不断地用成人世界的红装点自己,淡淡隐去我们与生俱来的红。
好,还是坏?
还是别争了。
我们都忘记我们用了多少年代与代价,来争论它。
红领带
“皇帝的新衣”告诉我们:如果真用孩子的眼光看向世界,世界就完了。
因为得到的答案都是禁忌。
《看上去很美》是这样,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也是。
这抹红,更难以解释——
白衬衫,红领带,说土不土说帅不帅。
唯一准确的形容,恐怕只有别扭。
同样,“别扭”,用来形容中国式的青春期,再合适不过。
在认清了“小红花、红领巾、三道杠”的把戏之后,我们发现了教室外,还有一个成人世界。
来自农村的少年阿贵,出生城市普通家庭的小斌,都顶着一张同样稚气的脸。
为了心目中的成人世界,他们尝试去变成它的模样。
他们都相信,一辆价值600块的银色变速越野车,就是问题的关键。
阿贵,每日辛苦工作终于攒齐工钱,车子拿到手的第一天就丢了;
小斌,父亲违背了对他的承诺,小斌偷走了家里的钱,买下了那辆“赃车”,而他所盼望车子能带来的面子、爱情、理想,也撞到了高墙。
最终,一个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个失去了心爱的女孩。
这让两个少年共同对世界发问:
为什么努力没有回报?为什么承诺不能兑现?
你做的,和你说的,为什么总不一样?
小时候Sir没看懂,长大了却渐渐懂了——
这是我们每个中国孩子的成长体验啊,偷偷窥见了成人世界里,存在着太多的“我想要”。
我们后知后觉地去跑、去追、去反抗、去谈判......世界才迟迟回应:“你不能”。
这个年龄的红,是那条红色的、别扭的领带。
领带不是你戴的。
你非要戴,染上的就是你以头戗世界之后,流下的鲜血。
擦掉血?是的,血是要擦的。
擦掉了,你便成长了,成熟了……然而你没发觉,你与生自来的红也渐渐淡了。
红棉袄
中国电影的红,溯本求源,叫张艺谋。
只有张艺谋本人会推辞。
因为他知道,这样的红也不来自他,来自黄土地。
魏敏芝、九儿、秋菊
红棉袄、红棉裤、红脸蛋。
这样的红,是最原始的生命力破土而出,带着一股近乎强悍的执念。
当然,也带着未经雕琢、与现代格格不入的粗粝、笨拙。
在这一抹抹鲜明的红色中,有着为数不多的浪漫与温暖,《我的父亲母亲》。
你忘不了那样的奔跑——
一身红衣,火急火燎地甩着厚重棉裤翻山越岭。
匆忙、慌张,因为山岭的另一头是心上人。
接近心上人的时候,人们都会脚步匆匆,目光慌张,试图隐藏。
但红是红啊,藏得住吗?
一张红彤彤的小脸,早就出卖了所有的小心思。
这才叫眼睛里有星星
《我的父亲母亲》,讲的是再朴素不过的相遇、羞涩、分离、等待、相守。
张艺谋知道它朴素、传统,所以当他想调动你,他就动用了红。
红,没有欲望的左右,没有利益的沾染。
你来,我就在;你走,我便等。
父亲给学生上课,抬头看到学堂梁上缠绕的红布,就念起母亲;
母亲穿着他最爱的红衣守候在山路上,大风一吹,大雪一飘,她想父亲的心思就动。
世界苍茫一片,才显得这红渺小,这红稀罕。
不是吗?
你一辈子珍贵的时光,想起来,也不过两三点红。
红帽子
啥是中年?
有太多判定标准。
看你出走半生,归来是否——操劳、疲惫,或者油腻。
但在Sir眼中,有一种界定方式不存在争议:
当那名少年,有了孩子,成了父亲。
有人说,《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最后一部好电影;也有人说,这是陈凯歌最接地气的故事。
这不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家庭片,没有卖力煽情、也不刻意说教。
它普通,能普通到每对中国父子身上。
父亲刘成,北方人,在南方县城打工,并不富裕的他全身心地供着儿子刘小春学习小提琴,盼着他出人头地。
一次特殊的机会,刘小春获得了赴京参赛的机会,于是,父亲带着孩子走上了北漂之路。
从小镇到北京,俩父子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也是个纵横着利益关系,讲究着人情往来的现实世界。
这个世界,和《我的父亲母亲》那样的截然不同,父亲原有的生活智慧,落伍得就像那顶过时的红帽子。
这顶帽子作为关键道具,反复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敝帚自珍。
准备去北京前,刘成一脸笑嘻嘻,把积攒下的积蓄都掖进了帽子里。
没卡,没存折,贴身带最安全。
第二次,尴尬。
到了北京,帽子没少吸引嘲笑。王志文饰演的江老师,看着不顺眼就让他摘了。
他一脸逢迎地摘,可一转念,看到帽子里的“存款”,又狼狈不堪地戴了回去。
第三次,灰头土脸。
连帽子带钱,全丢了。
所以你说,这到底是在拍帽子,还是在拍我们的父亲?
他循规蹈矩,落后于时代,进而被时代甩在了后面。
你说你理解,你不认同。你说你认同,你不体谅。
你和父亲,两条河里的两条船。
刘成得知比赛的“黑幕”,原本应拿第一的儿子,因为比赛赞助商的关系屈居第五,他喜出望外……儿子果然是大才。
而江老师却把这话原封不动地还给他:一个比赛都有黑幕,要想成功谈何容易?
刘成这才傻了眼。
世界太快,父亲太慢;世界太复杂,父亲太简单。
你和父亲,两条河里的两条船。
接着,父亲变了。
原先话不多的父亲,居然练就了一副说学逗唱的本领,拜名师访高友,腆着脸,四处问,为了给儿子找条好门路。
最后却发现最好的门路……就是让儿子离开自己。
这背影,是太多父亲没有选择的选择。
你和父亲,两条河里的两条船。
而刘小春,就像我们一样。
他天天向上,他横冲直闯,他趁着世界的节奏,全身心拥抱着世界的光亮。
唯一还能辨识的,是那件土里土气的红色毛衣。
那是父亲亲手为他织的。
除此,父亲没能再给他什么了。
他笨拙地退场,知趣地隐藏,只保留了一点红色的印迹。
在片尾,他们无言拥抱,让观众无比感动。而我们也都知道,那终将成为遗迹。
你和父亲,两条河里的两条船。
就像Sir之前说的。
从生到死,是红色渐渐淡去的过程。
我们挑战过它,怀疑过它,讨厌过它,丢弃过它,甚至屡次输给它。
在遗忘它的多年以后,我们又拿起它,传递它,因为我们何曾可以摆脱它。
长大后,你才读懂了红。
它总提醒着我们,新的一年,有人陪你,有人牵挂你,有人渴望你。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