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庆嫁娶,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要紧的大事。这其中要遵循的礼数自然很多,而“门当户对”可谓首当其冲。“门当户对”的含义我们不必赘述,这个成语最初来自于《西厢记》。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 之后,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亦有云:“满生与朱氏门当户对,年貌相当,你敬我爱,如胶似漆。”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1)

《光绪大婚图》之《纳采宴》

古人说的“门当户对”乍听上去,多少有些片面,但仔细想来是有其合理性的。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或演化下来的,即便周围的环境有变化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2)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3)

《光绪大婚图》之《陈设在太和殿丹陛上的大征礼物》

古人自古重视门第等级观念,对婚姻大事更是如此,门第等级的表象体现就是住宅或府邸。达官贵人,富豪巨商自认都会为自己选一处宽阔而大气的府邸,但具体此宅主人门第几何,身居何位,还不得而知。那古代媒婆介绍两家结亲,怎么判断双方的等级呢?这时就要看是否“门当户对”了。那到底什么是“门当”?什么又是“户对”?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4)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5)

所谓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的相对而放置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包括抱鼓石和一般门枕石,在古代,不同等级的家室门当的等级也十分森严。建筑学上为“门枕石”的一部分,俗称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门枕石代“门当”。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6)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7)

根据清张廷玉等所撰的《明史·舆服四》中记载,抱鼓石大致有三种:狮子形、圆形、方形。圆形抱鼓石用在武官家;箱形,也就是方形抱鼓石用在文官家。

再进行等级细分:

狮子形的抱鼓石用在皇族或官府的门前;

抱鼓形狮子抱鼓石用在高级武官的门前;

抱鼓形有兽头的抱鼓石用在低级武官的门前;

箱形有狮子的抱鼓石用在高级文官的门前;

低级文官用箱形有雕饰的抱鼓石;

大富豪的门前用箱形无雕饰的抱鼓石,富豪用石制抱鼓石;

百姓民宅,则只能用木质方门墩或无任何造型的普通门枕石来代替。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8)

再来说说“户对”。“户对”是指门楣上面用来固定门框的砖雕或木雕,因为都是双数,所以叫“户对”。“户对”通常为圆柱形或方形,每根约长30厘米,与地面平行。“户对”的横截面刻有图案,因为它们伸出房檐形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簪,所以又往往被称为“门簪”。而“户对”的多少是与主人家的财势成正比。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9)

在古代建筑中,门是脸面、是威望。因此,关于门的装饰古人格外用心。门簪就是古人对门装饰用心的一种表现。门簪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固定门的一种销子。只是后来,这种销子的意义大大小于它的装饰意义。门框在古建筑中因为窄小,没有门扇装饰的华丽。但是,因为门框和门扇都是一个系统,所以古人对门框的装饰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对位置显要的门簪的装饰。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10)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11)

门簪在外形上多种多样,有四方形、六棱柱形、八棱柱形,还有圆柱形。门簪上的花饰也多种多样,比如各种花卉、花果、文字等。最常见的就是花卉和文字。当然,个别时候也有把整个门簪雕刻成一种瑞兽的。相比较而言,动物形门簪没有花卉、文字门簪圆润和温暖。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12)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13)

中国古代建筑学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讲求和谐美。府门的“门当”是以一对的形式出现,而“户对”的数量也必须是双数,如二、四、六个。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朝廷规定,一到五品官员可以为六个,六到七品官员可以为四个,八品及以下只能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是两个。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14)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15)

中 古人特别看重门簪,以门簪的多少来判定户主的身份和地位。古代精明的媒婆在给人提亲时甚至专门看这家门框上有几个门簪、那家门框上有几个门簪,如果男女双方家庭门墩等级一样,门簪数目又一样多,那就是“门当户对”,如果门墩门簪数量、形制都不一样,那某种意义上那就是门不当、户不对。

什么是门当和户对(涨知识门当)(16)

在古代,每每介绍两家人结亲时,都会暗暗观察两家人门前的“门当”大小和饰纹的同时,再数数大门上的“户对”数量,以确保双方“门当户对”。如今现代化的城市建筑里,“门当”和“户对”的身影早已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们在古代建筑中体现出的和谐之美以及其曾经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是我们今人不该忘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