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们讲到王安石,王介甫是个特别严格要求自己的,特别执拗的一个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伤仲永几年级学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伤仲永几年级学的(第08课伤仲永)

伤仲永几年级学的

上节课我们讲到王安石,王介甫是个特别严格要求自己的,特别执拗的一个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介甫的《读孟尝君传》。那王安石他看不起那些做小事的人,什么鸡鸣狗盗看不上。连孟尝君这种明哲保身,聪明,善于在几个国家之间游走的这样的人,他也看不上。他只看得上国士,只看得上能够做大事的人,这是上节课我们学的内容。

那么请问大家,你们觉得王安石自己做到了他这个标准没有?

很难说王安石是不是。我来说几个例子,你看他是不是。

王安石,考科举考试的时候考上了第一名状元,而且人们看到他的文章都非常震撼,都非常赞许。而且已经有权贵的孩子,非常明确自己有可能当第一名,可是,大家看到王安石的文章以后,把王安石的放到了第一名。

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当时做着官还考科举的。按照北宋的惯例,这两位不可以做状元,尽管水平也很高,所以王安石就顶替不了这两个人。所以王安石,就直接跨越了这两个人的名次,也跨越了那个很被看好的权贵的亲戚。孩子直接考上了状元。

当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出稿的名单定好之后,将要拿给皇上看。定稿的时候,这个消息就被那个权贵的公子给知道了。权贵的公子正好在酒馆里喝酒,听说自己的第一名被一个外来人给挤掉了,特别生气。他说哪个驴把我踢了,说哪个卫子抢我状元爷?卫子,保卫的卫,卫子就是驴的意思。哪个驴把我状元给抢了?

一个贵族子弟,如此出言不逊,如此没有素质,说明急眼了,这下急了。哪个驴抢的?没想到是这个牛抢的,这个脾气执拗的王介甫抢的。可是王介甫运气也不好,王安石的文章写的固然好,结果到了皇上自己来看,这个第一名我没见过,这个第一名的文章我看看。一看,写的真是好,但有一句,皇上特别不高兴,叫孺子其朋,这好像是国语里的。大概是说,周天子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当时他继承王位的时候年纪还比较小,所以得靠他的叔父来辅佐他,主要辅佐他的一位是周公,就是那个叫鸡蛋的那个人,姓鸡名蛋。周公辅佐他,周公就以长辈的口吻对他说:孺子其朋,孺子其朋。连说两遍。他说孺子,就小孩子,你要跟大臣们交朋友。

这句话在王安石这写来的,只是引经据典,可在皇上那看着就特别刺眼,特别不舒服。孺子其朋,我亲政10多年了,我岁数比你王介甫,不知道哪来的王介甫年龄还大呢?你敢这么写?孺子其朋教训我是不是?这人不能用,这人不能当第一,给他换了,换成第二名。结果一查第二名,本身就是官员,考的科举,按宋朝的惯例这个不能换,把它换成第三名,跟第三名对调。第三名也是公务员,那只好跟第四名对调,第四名一看咦,这个小伙子出身背景也不错,文章写的也不错,就是那个骂人那个,把他俩给换了。结果就把他换成第一名,把王安石换成了第四名。

你想想堂堂一个贵族公子,听到自己科举考试第一名被抢了,都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形象了,都骂哪个驴给我踢了。科举考试是那个时代文人的命根子,那个时代大家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欧阳修等都极为重视科学考试。读书人的梦想,读书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大事,比结婚重要。所以那个第四名都骂街了,骂人了,骂脏话了。

王安石第一名被第四名顶了,他有没有骂回去?他有没有说哪个位子把我又给顶了?他有没有骂回去呢?没有。《史书》中说王安石一生未曾闻王安石提过这件事,王安石他一辈子这件事,他连提都没有提起过。有同学也许会说,那是王安石不好意思提,提了让别人觉得他小家子气,那不是的。

有一个人,曾经想请他给自己母亲写墓志铭,他曾经考过榜眼,你知道榜眼是第几名吗?榜眼是全国进士三甲的第二名。那个人中过榜眼还当过一任通判,通判就是副市长。结果就跟王安石提希望说,你给我母亲写墓志铭的时候,你把我这个榜眼怎么没写进去?你把我做过通判,做过副市长,你怎么没写进去?结果人家王安石给他来了一个,你考了个第二名,何足道哉。科举考试考了个第二名,跟你母亲有什么关系,做过一个小小的市长,副市长,你母亲就荣耀了?天子富有四海,天子全天下都是他的,但他如果做天子做的不够好,一样让自己的父母蒙羞。你才做了副市长,有什么好写的?何足道哉。非常不客气。

从这一句我们就看出来他不是装的,他是真的不在乎。他就说他还写过一首诗,中了科举考试之后,回家以后就写过一首诗。大概意思是,大家都排着长队,跑到京城里去给皇上献自己的文章,然后去考科举去求个功名,去想往上爬,我不是这样的人。我也去考科举了,因为我要找一份工作,我只是找工作而已。找到的工作高一点低一点,对我来说有什么关系呢?名次更是他不重视的。所以王安石还真是那个只想干活,不想做官的人。只想干大事不想求名誉的人。他还真是这么一个另类的人,真是这么一类。

人家让他做了京官,在京城里做官做什么呢?进这个府院工作,就是进这种编修国史的地方,校对文字的地方。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校对员,这是很大的官。同学们听了可能觉得这什么小破官,校对文字。

宋朝特别重视文人,重文轻武,文人的升迁通道都是这样的。先给你安一个府院里面的校对文字的,随后给你稍微升点级,立刻就可以给你换到礼部,当个郎中之类的,当个侍郎之类的。再过两年就可以当宰相了,做完中书舍人就立刻可以做宰相了。很多文人都是这样升迁上来的。所以你不要小看那个校补工作。

但我王安石不做,给他好官当,他不要。而且当时还可以再考一个高级公务员的考试。他既不考又不要,只要求给我个地方官当就行了。我到外边去锻炼锻炼。唐朝、宋朝的人普遍认为,在京城里做官能见到皇上,升迁的几率大,也确实如此。做官的这个仕途才叫顺。从来没有人,除了王安石以外,就再也看不到有人主动的京官,放着不做,我偏要到外地做官。

王安石是唯一一个。

所以我这句话,这个例子就回答了同学们,刚刚我问大家的问题,王安石是不是自己心目中那个英雄呢?王安石是不是那个只干大事,不干鸡鸣狗盗之事的人呢?他还真的是。

那时候他已经做上宰相,他请人家吃饭。来我府上吃饭,亲戚一听,果然是宰相,好气派好排场,要请我吃饭呀,宰相请我吃饭不得了,肯定是山珍海味,我去吃。专门饿了两天去吃的,结果去了以后,到了吃饭的时间上菜。一看四块红烧肉,两块馅饼,是那种跟披萨一样,馅还放在上面的那种馅饼。一壶酒,来喝点吃点,这是宰相。平民老百姓吃这个很正常,宰相请人吃饭就请这个,这亲戚一看,我还是宰相的亲戚的公子,我吃的比这好多了,就没吃过这么穷酸东西。但是你当着宰相的面你怎么办呢?吃点吧,凑合吃点。就把中间那瓤给套着吃,把馅给吃了,把那个饼那个圈给留下了,这东西不吃了。王安石非常自然的把这个圈拿过来,自己吃了。这小伙子一看,吓得赶紧吃了两口,喝了两杯酒赶紧告辞了,赶紧跑吧。再待下去出人命了,饿死我了,这都剩下的饼都吃。所以可以看出来,王安石就不在乎这些。他很有钱,但他就不在乎这些东西,他不讲排场。你会觉得他太抠门了吧,他一点都不抠门。

他妻子给他纳了个妾,给他90万文钱买了个妾,长得很漂亮,长得很端庄。来了之后他一问,你是什么出身,我丈夫怎么怎么样,他就把我卖了,卖了多少钱。卖了90万,这90万我不要了,你把你丈夫找来,结果把她丈夫找来说,再穷也不能卖妻子呀,再穷也不能卖老婆呀,把你媳妇领回去吧,你家还缺多少钱我给你补上。你说他小气吗?小气也不可能拿出九十万来干这事。

宋朝那些官员里没有一个不纳妾的。王安石一辈子都没有纳过妾。家里面也没有任何一个什么歌女,从来没有过,王安石从来没有,一辈子都没有。所以王安石还真是一个,他所希望成为的那样的人。他还真的不是只要求别人,自己做不到,他真的做到了。

今天就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王安石的另外一篇文章《伤仲永》,来体会一下王安石心目中对学习的态度。让我们来看今天的新课《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就5岁了),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地名,江西的金溪县。跟这个王安石的老家离得很近,是王安石的外公家舅舅家。但是金溪现在并没有什么关于方仲永的痕迹和王安石的痕迹,并没有什么相应的什么旅游的一些景点。金溪民:指的是农民。

金溪,有个农夫名字叫方仲永。可以看出他可能是家里的老二。

世隶耕:隶是属于。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属于耕田为业的,世世代代都是农夫。那这一句为什么要强调方仲永世隶耕呢?一方面是交代一下这个人,这个孩子,他的爸爸、他妈妈、他爷爷、他奶奶,不是特别有文化的人,所以给他教成这样的。就强调这孩子能在这样一个家世背景里面,都能够这么有才,这说明是天生的。这是第一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是想要暗示出方仲永的悲惨的未来,就是因为他家里面也没什么见识,没什么文化,后来对他教育的方式不当。所以这第一句颇有深意。

王安石的文章是特别的精炼,字数少,语言丰富。王安石的特点。

金溪有个农夫名字叫方仲永,世世代代都是属于靠耕田为生的农夫,或世世代都属于靠耕田为生的人。都可以。

仲永生五年:就是仲永出生已经5年了,仲永长到5岁的时候。

未尝识书具:未尝就是过去从来没有。未,以前从来没有过去,从来没有认识,从来没有见识过。认识过书具就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之物了。

方仲永已经长到5岁了,在这之前,他从来都不认识写字用的工具,书写用的工具。

忽啼求之:这个啼是个动词,这里是个活用。啼是流出眼泪的,有声的哭。这里的啼就不是有声的哭了,而是哭着怎么怎么样。这你先了解一下就好。

我们讲到第十几讲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大家讲活用。现在我们先打一些底子,做一些基本的积累,积累到后面咱们再总结。

现在我们了解的像我们精读的文章,文言文和古诗词还太少,我们讲到第十几讲的时候,我们开始梳理活用,梳理倒装。二十几讲的时候我们梳理虚词实词。

忽然间哭着,啼哭着。忽然间啼哭着。求之就是要这些东西。

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我要笔墨纸砚,我要写诗。

父异焉,这个焉就是于此。大家在焉旁边写于此。他的父亲异于此就惊奇吗?感到惊奇,感到诧异。他的父亲对此感到非常的诧异。

他爸不诧异才怪呢?我要是他爸我吓坏了,我得找医生去。大夫看我这孩子到底着什么魔了?他爸也觉得很诧异。

借旁近与之,就是从邻居那里,把他要的这些东西借来。与之就是给他。给你,你别哭了,你拿着,我看你要干什么

即,在即旁边写立刻,马上。立刻马上书诗四句。写了四句诗,立刻马上写了四句诗

并自为其名:写完以后把这名字写在旁边了,方仲永作。好大的气魄,这孩子,拿笔来,拿纸来,我来写首诗,写完了,方仲永作。太可怕了这个。

其实这首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族就是团结宗族。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呢?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奉养父母,团结同族的人为宗旨,为主旨。

传一乡秀才观之:传给整个乡的读书人,全看了这首诗。秀才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指的是考中了县学、府学,考中了这些学校,已经具备乡试资格的人才叫秀才。

但是在宋朝的时候,秀才指的就是想要科举世界的读书人。只要你是读书人就叫秀才,明朝清朝的秀才有特权的。家里的人头税免了。可以骂人,其他人骂人了不行犯法,屁股上打石板,秀才骂人不犯法。其他人见到县太爷要跪下,喊青天大老爷,秀才见到了县太爷不跪,喊老师,喊大人都可以。只需要行一礼就行了,不需要跪下。秀才犯了那些做监狱的刑罪,可以用钱来抵罪。老百姓就不行,秀才的媳妇就可以常年穿红裙子,普通老百姓家里人不行。这明朝和清朝有些区别而已。

在宋朝时读书人都叫秀才,把方仲永这首诗,传遍了整个乡里的读书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那深深的封建伦常的烙印。天才,唰就写出来诗了,结果这首诗竟然不像唐诗那样,说出情就完了,竟然是说理的。这就是宋朝的特点,宋朝的诗就爱说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时最爱说理,所以你明显可以看到这是宋诗的味道。

第二,要写道理。符合王安石本人文艺载道的标准。王安石认为写东西,就要表达写一些观点,抒发一些志向,表明自己的志向,不要无病呻吟,写些情感景色,写些无聊东西。所以这又符合王安石的观点。

第三,又符合当时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当时的儒家,他们认为儒学乃天道,也叫儒道天成。

那时候的学者们认为,儒家的这些伦长伦理,对父母的孝顺,生来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谦和,这种孔子说的仁义礼,孟子说的仁义礼智,董仲书说的仁义礼智信,这些天生的这些好的美德,是天然的,是必须要这样所有人都应该这样做,所以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人教。他写出来的诗都是表达怎样怎样,对父母怎样怎样,同宗族都表达出了当时这种浓重的儒家思想,浓厚的儒家思想。

所以这里面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这符合宋朝写诗要说理,这么一个时代风气。

第二层意思,这符合王安石本人,写东西就要表达志向的主张。

第三层意思,这符合宋朝封建统治,用儒家来治国的,把儒家思想文化里面的那些那些精髓都说成是天然的,老天爷的天道,如此叫儒道天成,表达的这三层意思。

那方仲永这个人是真人,还是王安是编出来的?那让我来告诉大家,方仲永这个人到底存不存在呢?他肯定是存在的。他就是王安石舅舅的老乡,他的年龄跟王安石一模一样大。我们来看下一段就知道了。再往后看,一会就知道他跟王安石同岁的,一模一样的。

传一乡秀才观之:他写这首诗,全乡的秀才都看了。

自是,是就是这。从这事以后,从此以后。指物作诗立就:你指定一个事物,指定一个事情或者物件,让他作诗,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就是立刻。就是完成。你指定一个事物,指定一个题目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的诗的文采和道理,诗理道理,他想表达的这个道理,都很可看,都很可欣赏,都有一些值得欣赏的地方,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那么,邑人奇之:同学们在邑旁边写个县,县城叫邑。

多少家人就可以叫一个县城?就可以叫一个邑呢?30家人就可以叫一个邑?30家人聚集在一个地方,就可以叫一个邑,一个县城。

那么邑人奇之:城里人觉得很好奇,同县的人觉得很好奇。那么邑人呢,没有说乡人,而说邑人,这里应该是侧重于说方仲永是农村的,县城里的这些人,城里人听说了,县城里的人听说了都很好奇,都对这事感到很惊奇。这小孩天才。

稍稍宾客:就渐渐的,渐渐的都开始以宾客之礼来对待他的父亲,来邀请他。方老爹把你家仲永带到我家来玩,都想看看。让你家仲永给我们给我家写首诗,留个纪念。

或以钱币乞之:而有的人呢,用钱币,用钱、用铜钱、用银钱货币,来求取方仲永的诗。

当时大概可以给到他200多文钱,一直到最后的600多文钱,来求他写首诗。他爸一看这赚的比较多,写首诗就赚200块、600块,这比咱们种庄稼值钱多了。

父利其然也:他父亲认为这样做是有利的,他父亲认为这样做是有利可图的。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就是每日,每天。他每天是搂着、拽着、拉着,来仲永咱们到城里去一趟,给人家写首诗,回来请你吃好吃的,回来给你做好吃的,给你吃肉。每天带着孩子就去了。

同学们你们的家长有没有带着你们天天跑到哪去给人示范一段钢琴曲,或者跳个舞或者朗诵一个什么的,有没有想到这个。他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但你们的父母带你去肯定不是赚钱去的,而是让你去展示,让你更有自信。

有的人就用钱币来求取他的,有用钱来求取方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做很有利可图,每天都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县城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来看第三段。

余闻之也久: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时间也很长了。

同学们王安石好会写,因为我跟大家说了,我说这个明显不靠谱,有一些不靠谱的地方,有一些被他神话了,被他夸大的地方。但王安石意思是,我听到这些消息时间也长了,我也不知道准不准,而且即使不准也不是我不准吧,这些人传承那样这太正常了,对吧,大家一些奇闻,一传十十传百就传成神了。咱们中国自古以来有着传统,跟别人不太相同的人,大家把它给神化一下。

汉高祖刘邦的母亲,梦到一条龙趴在他身上,就有了刘邦。这种事当然是神话,就连王安石也被神话。王安石因为被很多人所不耻,所以别人生下来都有一些很牛的意向。什么天有红色的火光,什么神龙出现了呀。王安石生下来是一只欢猪,跑到他家去了。所以他的小名就叫欢郎,跟农村的孩子,他爸给他起个小名,很俗的那种小名一样。小狗子,猪崽崽,这个猪娃娃,就起一些这样的小名。

所以王安石背后是传成这样,而这种天才级的人物出生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他搞点奇怪的事。他们给方仲永也搞的很奇怪。5岁了突然就我要笔,我要纸,我要写诗,搞得很奇怪。所以,王安石知道这里面也许有些不靠谱,被夸大的成分,所以他说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中:在明道年间,

从先人还家:先人是先父。先父,我父亲。为什么要加个先字呢?古人一般把去世了的长辈,去世了的朋友,去世了的人,要前面加一个先字。跟我父亲回家

因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王安石已经43岁了,王安石的父亲早都过世了。王安石家里条件还可以,他爸爸也是做官的,而且因为王安石牛,所以后来王安石的爸都被追封为公爵了,都被封为梁国公,还是哪个国公。所以,王安石的父亲也是个做官的。当时正好回家,从京城回家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回家丁优,王安石的奶奶过世了,丁优你听过吧?丁优就是你在做官,结果你父母中有一个去世了,你必须得回家守孝。所以王安石的爸回家丁优,王安石就跟着回来了,就想去他外公家转悠转悠,去他舅舅家。

于舅家见之:在舅舅家看见了方仲永这个人,这个之指代的是方仲永。跟他同岁的,这一年王安石也12岁,方仲永也12岁,两个同岁的人。

我当时一见到人家就跟人家说,听说你是个天才,写诗写的很好,请你来一首让我见识见识。

令作诗:王安石要求方仲永写诗。王安石家里面是官宦背景,都做官的。首先来给我写一首。他令作诗,你看用这个令就看出人是有阶级的,这阶级差别还挺大的,因为方仲永毕竟是个农夫的孩子。

不能称前时之闻。他写的这诗,王安石一看,就已经不能跟之前流传的水平那样相称。就不能跟他之前流传的名声相称。说明写的不咋样,写的一般。

又七年:又过了七年。方仲永和王安石都20了。

还自扬州:王安石从扬州回来。

复到舅家问焉:又到舅舅家去问。于此就是这。问于之就是问方仲永这人这事。又到舅舅家去问方仲永的事,那方仲永怎么样了?

曰,他舅舅很随意很轻蔑的回答说,“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才华消失了。跟大众,跟普通人完全一样了。他的那个加成状态,他的那个被上天如有神助一般的天才光环,似乎消失掉了。他只成了个平常人,叫泯然众人。

好感慨呀,你要理解,假如你们班上,现在有一个特别牛的小孩,过了10多年,等你大学都毕业了,结果你可能自己已经还算事业有成,各方面呢就已经开始了或者学业有成,可是跟你同班的,10年前跟你同班那个孩子,他距离你都差的远。他原来那么牛,现在怎么这样了呢?你就会感慨,可是别人未见都会感慨。当你的那个同学,后来又遇到别的人的时候,别人会感慨,你怎么现在这样了,他不会了,只有你会感慨。只有那些见过你小时候的人会感慨,就好比我跟我的同学在一块,有时候想起来一个高中的同学,一个初中同学竟然,当年的他们那么牛,当然他们都没有我牛了,我肯定是最牛。说当年他那么牛仅次于我,怎么现在他泯然众人。怎么他现在不行呢?当年那个小女孩是咱们班里长得最好看,咱们学校长得最好,现在怎么长成那样了?所以对那些你最关注的人,跟你有过共同过往的人,你自然会感慨。

王安石也一样,他也会感伤我都见过这个人,跟我同岁的,以前是天才,结果现在泯然众人一样。所以他的主题在伤感。他一方面伤感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有天赋的人,可是最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后天的引导和教育,他就变成平常人了。另外一方面,又感慨那些本来都是个平常人,你还不好好学习,虚度时光,那你最后连普通人你都做不成。另一方面,也赶上这样的人。

王子曰:就跟我把自己叫窦子一样,写文章的最后把自己自称。欧阳修也写过欧阳修,欧阳子曰自己吗欧阳。苏轼也写过苏子曰,他说他自己。所以在最后,自己要发表观点的时候,写上自己的姓,加个子,就是表达自己观点。王子曰,我王安石说,但是他正好姓王。这个王子显得有点嘚瑟,是吧。我王子,让咱们联想到了是不是那个王子、公主那王子。其实不是。我王安石说,我王老人说。

仲永之通悟:就是方仲永的通达聪慧,他那种通达。悟,聪明。他的这种通和这种悟。

受之天也:是老天爷赐给他的。从天那得到的。it's a gift。这是天赋。这老天爷赠给他的。方仲永的通达聪明,这是从老天爷那得到的天赋。方仲永从老天爷得到的那些天赋。

贤于材人远矣:贤就是超过,贤于就是超过于,比谁谁谁更。比那些有才华的人,比那些有才能的人,多多了。比我们认识那些有本事的人多多了。方仲永接受到的这些gift天分,比那些有才能的人都多多了。那太神了,5岁了,我要写诗多牛。

卒之为众人:卒是finally,最终最后。最后,之为众人。最后他就成了普通人。最后,成为了一个凡人。最后成为了个平常人。最后成为了一个大众。最后成为一个吃瓜群众。都可以看这个翻译,只要这个意思对。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那是什么呢?那是因为他在后天从人那接受的东西没到位。从人那接受东西就是教育。从天那接受到的东西就是gift天赋。那是说明他后天所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标准,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受之天也:彼,就是那,就是他。他从上天那得到的东西。

如此其贤也:也就那样的多,那样的好。就是他方仲永,从天那得到的天赋,是那样的多,那样的好。

不受之人:可是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的教育。

且为众人:尚且,况且,都会。而尚且都会变成普通人。

今夫不受之天:那么如今,那些本来就不是上天给他很好天赋的人,本来就不是很有天赋的人。

固众人:固是本来。如今那些没有很好天赋的人,本来就是普通人。

又不受之人:又不接受很好的教育,又不在后天接受良好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难道你最多成为一个普通人就行了吗?这就是伤仲永这篇文章的意思。

文章到了最后,王安石就感慨说,连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级的人物,他后来没有接受教育他都完蛋了,他都普通的跟老百姓一样。你本来就很普通,资质平平,你还不好好学习?那你难道将来最多只做到一个普通人,你就觉得够了。

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他也是这样做的。他经常通宵达旦读书,直到做官以后还读书。王安石做一把手的时候,因为他不做京官,老在外地,老在各地做一把手,他偶尔也不做一把手。在不做一把手的时候就经常做一些办公厅的秘书这样的职位,就给人家整理一些资料,给人家处理一些联络方面的事,而王安石不做一把手的时候,是有上级的。

他这人特别不适合做下级,他做上级没问题,他做下级不太好。因为他每天晚上读书读到深夜,有时候到凌晨,可第二天一大早就得去上班。他早上去上班的时候蓬头垢面的,满眼都是血丝,头发乱乱的,衣服乱乱的,胡子也不刮。那时候人不刮胡子,我在描述我自己。早上起床蓬头垢面的,胡子不刮就来了。我说着说着就说成我自己,但是我没有人家那么有才华。蓬头垢面,满眼血丝,疲惫不堪,从地铁站冲出来上班,不是地铁站。王安石那没有地铁,就直接冲到衙门去上班。他的领导看见他都不顺眼,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你每天瞎混什么呢?每天大半夜折腾啥不睡觉,还以为王安石怎么了呢。实际上王安石是读书读的。

王安石确实就像他自己在文章里说的那样,你资质本来就不是那种天才级别,你还不努力。所以,王安石一辈子都在努力学习和读书,他在读书学习,教育这些事的观点上是非常坚定。说人一定要努力,人一定要勤奋,如果他活在当下活在现在,看到谁竟然偶尔还去玩游戏,看到谁读书的时候不认真,他肯定咬牙切齿。他就这么一个人。

那让我们再串一遍。

金溪民方仲永。金溪这个地方,就是王安石舅舅家那的金溪这个地方。金溪县有个农民叫做方仲永,世世代代都属于靠耕田为生的人。方仲永已经5岁了,他还从来没有认识过写字用的,书写用的笔墨纸砚这些工具。忽然有一天,他哭叫着要求要得到这几样东西,他的父亲对这件事感到非常的惊奇,就从邻居那借了他要的东西给了方仲永。方仲永马上写了诗四句,并且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主要以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遍了整个乡的读书人来看他这首诗。从这以后,出什么事物的题目,他都立刻可以完成相应的一首诗。他的这个文采,和这诗里面蕴含的道理,都还挺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跟他同一个县城里的人感到很惊奇。县城里人呢,渐渐的都开始以宾客之礼来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金银钱币来求取方仲永的诗。他父亲觉得这样很赚,有利可图,每天都拽着方仲永到处去拜访这些县城里的人,不让方仲永学习。

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间也很久了,在明道年间,我跟着我父亲回家丁优,在我舅舅家见到了方仲永的时候,方仲永跟我差不多大,是十二三岁。我要求他写首诗,结果他写的诗,已经跟之前他传说中的那个名气,已经很不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了我舅舅家这里,回到老家江西,又到我舅舅家去问方仲永的事。我舅舅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了。他已经跟普通人没有两样。他已经变成一个普通人。

我王某人说,方仲永他的通达,他的聪明,这是从老天爷那接受过来的,是来自于老天爷的馈赠。他从老天爷这接受过来的,比那些有才能的人多了去了,但最终,他也只成为了一个普通人。他从老天爷得到的天赋是如此的多,而他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尚且成为了普通人。那么如今这些没有那么好天赋的人,本来就是普通人,还不去接受很好的教育,难道你最多做一个普通人就够了吗?

在最终,他一方面表达了对方仲永的惋惜,一方面表达了对那些天分不够好的人的勉励。还有一方面,他可能深感当时社会,国家,北宋朝廷,对这些穷苦而有天分的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这个可能性也很大。按他想的应该搞个集训队,应该把这些民间的最有才华的孩子们全都组织起来,我们搞个杯赛,搞个中国诗词大会什么的。那小小年纪也能展露头角让大家认识。当然了这个后面几句是猜测,是臆断也是开玩笑。

他的主题就在这个“伤”字上,伤感,伤感黯然伤神,为此感到伤心,为此感到哀痛,我为方仲永感到哀痛。同时我也为那些天分不好,又不努力的人更感到哀痛。这就是王安石的《伤仲永》的主旨。

王安石其人,当我读他的传记的时候,当然他有很多很多人都给他写传记。梁启超也写过王安石传。当我读到史书里面,比较早的对王安石的评价,和他做的那些事的时候,当我看到朝廷几次征召他入朝做官,他都不去。后来说你为什么不来,说你都叫我这么久了,如果我突然又去了,显得我之前都在故作姿态,对当时官场风气也不好呀。别人都想升官,你为什么不想升官呢?当时我就想做事,我不想升官,升官又有什么意思。当我读到一个伟人,有如此大的胸襟,如此大的梦想,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要跟太阳比肩,二十多岁考上科举,考试回来的时候就说,我要跟太阳的光芒一样,我要做大事。科举考试,只是我玩的。有如此大的胸怀气魄,心无旁骛,一生之中就想成就一件伟大的事。每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经常就哭了,我经常会流眼泪。

我觉得好惭愧,我觉得一千多年前,不到一千年缺几年一千年。一千年前的这位伟人王安石,一千年前的王介甫,有如此的气魄,如此看不上这世界上的鸡鸣狗盗,如此看不上这些普通的世俗的功利的东西,而重在能踏踏实实做点事,重在能为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每当看到这里我都会流眼泪,我觉得太赞了,深受他的触动,真是一个大丈夫。所以说,很多人都评价他说古今唯一的一个完人,古今唯一的一个完美的人,就是王介甫。所以我也非常荣幸的在上一周和这一周给大家讲了王安石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读孟尝君传》,另一篇是今天的《伤仲永》。希望看到大家喜欢这些文章,翻译这些文章,背诵这些文章。由这些文章了解到这些文章的作者,由这些文章了解到作者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由这些文章知道那些拥有伟岸的人格的一个个的精美的灵魂,让我们去走进他。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王安石的《伤仲永》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

,